名校校训及其涵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止于至善。”自古以来,学校对于被培养者总是有一种寄托和期望,为了实现各自的办学理想,学校在办学中制定了各种办法、制度、章程来约束和管理各项教育活动;其中,校训就是一所学校对于本校教师、学生的一种最高层次的精神训诫。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校训随着管理对象的不断变化、管理活动的不断完善、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的发展演变,传递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彰显着学校与众不同的特与个性。大学校训是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最概括、最简约、最凝练的体现。
清华大学
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其出自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所作题为“君子” 的演讲内容。建校初期,在该校任教的梁启超为同学们做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希望清华学子们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后来清华人就把这八个字当成校规,最后成了校训。
自强不息,要求清华学生具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如梁启超所言:“君子
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刚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
厚德载物,要求清华学生具有团结协作、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胸怀。如梁启超所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尤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责己甚严,责人甚轻。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北京大学
校训“爱国、进步、科学、民主
北大没有官方正式的校训,对此争论很大。有人认为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算校训,但这个是对学校提出的办学方针,不能算对学生的校训。也有人认为“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最能概括北大的精神,但没有正式化过,而且政治性太强。改革开放后北大食堂墙
上被刷上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几个大字,因此有人猜这算是校训,但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不大认可这点。估计北大无官方校训的尴尬局面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南开大学
校训“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早在南开初创之时,严修便提出了“尚公”、“尚能”的主张,并在办学过程中一直践行“公能”二义。1934年,在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老校长张伯苓化《诗经·鲁颂》中“允文允武”为“允公允能”作为南开校训。他明确表示,“允公”是大公,要发扬集体主义的爱国思想;“允能”是做到最能,要具备现代化的理论才能和实际工作能力。也就是说,南开的学生要同时具备爱国爱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
1944年,张伯苓在“允公允能”的后面又加上“日新月异”,要求“每个人不但要能接受新事物,而且还要能成为新事物的创造者;不但要赶上新时代,而且还要能走在时代的前列”,由此形成了南开大学的完整校训。
天津大学
校训“实事求是
天津大学的校训为“实事求是”,由建校初期北洋大学原校长、著名法学家赵天麟首倡并承继至今。赵天麟任校长期间(1914-1920)总结北洋大学近二十年办学经验,概括出“实事求是”四个字,以之教导学生遂成为校训,一直沿袭至今。
“实事求是”一词出于《汉书·河间献王刘》,文中说刘德“修古好学,实事求是”。后被人们沿传引申、意为:办事求学必须根据实证,求索真相,踏踏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赵天麟以这四个字首倡于北洋大学。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科学技术知识,端正学风。对昔日的北洋大学和今天的天津大学在治学、育人诸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天津大学在继承这一优良校训的基础上赋予了新的内涵,即办事求学,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诚实守信,并注重求索真相,开拓创新,把握规律。天津大学继承了北洋大学的优良校风和学风,恪守“实事求是”的校训,在教学上,明确提出了“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双严”方针,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对教师严格聘任,讲求真才实学,并要求教师兢兢业业,诲人不倦,讲授认真,教学方法具有引导性;对学生严格挑选,严格考核,
严格管理,并要求学生自觉自重,勤奋好学,注重素质的全面提高。
上海交通大学
校训“饮水思源 爱国荣校
上海交大在90年代初提出了“饮水思源”为校训,不久又拓展为“饮水思源,爱国荣校”。2006年12月,学校第五届教代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学校建国后的第一个《章程》,其中第6条明确规定:“本校的校训是: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饮水思源,简单的解释就是指喝水的时候要记着水是从哪儿来的,比喻人不能忘本。北周的庾信《徵调曲》中有“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之句;宋时的宗礼《大鉴禅师殿记》中有“饮水知源,自觉自悟,师岂远哉”之句。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传统,经查,最早出现的当属1926年学校30周年校庆时,在所举行的各项庆典仪式中,有建立最早的师范班校友捐建的“自流井”落成仪式,沈叔逵代表校友致词,说明开凿该井的意义是“饮水思源”。1933年4月,学校37周年校庆时,又有1930届毕业校友捐资于执信西斋前建造喷水池,喷水池中为一石碑,上刻“饮水思源”,石碑上置放铁铸的交大校徽。这一建筑物后在数十年的
风雨中损毁,1979年又由学校在原址原样重新恢复。长期以来,“饮水思源”碑已成为交通大学的标志性建筑物。著名学者杨福家先生曾对交大的这一校训赞赏有加:“上海交大的校训也体现了非常深刻的道德含义:‘饮水思源,爱国荣校’。‘饮水思源’用英文来讲就是thanksgiving,感恩”;“‘爱国荣校’体现了道德的高境界,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
复旦大学
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当年的复旦学子、如今的复旦校长杨玉良将这样的心得与学生分享:读书要细,需进行文本之精读,此为切问;知识分子应当心有隐忧,对问题要有独立的思考,即是近思;在人心灵成长的不同阶段,要读不同的原典,这就是博学;要为心灵和精神而阅读、在阅读中生活,也正是笃志的意思了。
时光回溯到1913年,复旦大学迎来了李登辉(1872-1947)校长。这位毕业于耶鲁大学的教育家,在任23年,是迄今任期最长的复旦校长。当年,他仿照世界名校惯例,为复旦定下了校训。李校长将遴选校训的目标锁定在中华传统文化这片沃土——“博学而笃志,切问
而近思”,先由国文部的教师从《论语·子夏》中选出,随后,古汉语造诣颇深的复旦创校校长马相伯帮助遴选,在1915年复旦大学建校10周年时正式成为复旦校训。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则从复旦校训中抽出了“学”和“志”两个字与复旦学生分享体会:要学怎么样去问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学问。要对“志”作深刻的考虑。志是什么?心之所向在哪儿?这些问题都是年轻人必须考虑的;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吴晓明在校训中,看到了可由过去泛入今日的精神:求知识,求学问;注重学问的精神性品格;有社会关怀和天下关怀。
109个冬去春来,代代复旦人对校训的实践,远比字面的解读要丰富得多。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复旦人更是果敢而扎实地走出了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
同济大学
校训“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老校训“仰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
同济大学创建于1907年。长期办学中形成了以“严谨、求实、团结、创新”为校训和“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同济大学的校训“严谨、求实、团结、创新”,将“求实”与“创新”结合起来,倡导在学习知识、传承文化的基础上追求创新和超越。
中山大学
校训“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孙中山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倡议在广东设立两所学校,一是黄埔军校,一是广东大学,以一文一武的学校模式,为造就“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服务”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 教育方针和内容。可以说是近代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首先,孙中山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五者作为有机统一体给予新释,他所指 的“博学”是指学生要学习“古近中外的知识”,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乃至社会实践, 更值得重视的是,孙中山的“博学”而识,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志向而又有广大 文化知识的人才。
其次,孙中山反对死读书的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他告诫青年,学、问、思、辨的关键 在于独立思考,学科学、发展科学,首要在于要明白任何科学的创造发明,不是靠书本 知识,而是由于科学家长期考察心得贡献到人类的记录。可见孙中山的问、思、辨,是 指人的学习认识方法,把“观察”和“判断”这两种近代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到教学方法 上,这显然也是创新的方法。
第三,孙中山把古代“笃行”发展为社会实践。
孙中山认为创办教育、是为了造就建设人才。广东不只要有一个岭南大学,而且必须要 有“几十个岭南大学,中国必须要有几百个岭南大学,造成几十万几百万大学生,但是学生学业成就之后,要“专心做一件事,帮助国,变成富强”。这是学生的责任,到社 会去发展聪明才智,这学与行,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由此可见,孙中山把造就振兴中华置于自己肩上的人才学校,作为“好学校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为社会服务崇高理想的人,育的是合格人才,这对于我们来说,仍然具有启示的意义。
武汉大学
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就事业当以此为训。我校最早前身为“自强学堂”,其名也取此意。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我校30年代校训“明诚弘毅”就含此一词。
用“自强”、“弘毅”,既概括了上述含义,又体现了我校的历史纵深与校风延续。
“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概言之,武汉大学新校训的整体含义是: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奉献的伟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
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办好社会主义的武汉大学,不断为国家作出新贡献。
重庆大学
第一代校训“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
第二代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第三代校训“爱国家,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
2004年75周年校庆之际,校方将“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这十二个大字镌刻在了A区大门的两侧,作为了我们的第三代校训。从一毛钱的猪肉捐,到如今八十年的辉煌,重庆大学走过了一条坎坷不断的道路,同时也培养起了坚韧不屈,努力拼搏的传统精神。校方此举的用意非常明显,为了让重大的学子牢记重大这几十年来走过的风雨历程,经历的沧桑变化,提醒着重大儿女要牢记先辈们的教训,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完善自我,造福社会。每一个学子都应该铭记:今天,我以重大为荣;明天,重大将以我为荣。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