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节选同步学案
第一课时
一.课文疏通
第一段
大学之道(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明(使动词,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德,在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使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止于至善。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收获)。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始有结束。
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致知在格物(研究万事万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指平民百姓),壹是(都是)皆以修身为本(根本)。其本乱而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治者否矣。其所厚(重视)者薄(轻视),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译文】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
第二段
所谓诚其意者(使意念真诚),毋(不要)自欺也。如恶(wù 厌恶)恶(è 腐臭)臭(xiù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òu)味的含义宽泛。),如好(hào)好(hǎo)(美女,喜爱美丽的女子),此之谓自谦(qiè, 通“慊”,满足)。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
【译文】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指的是要做到不欺骗自己,就像厌恶臭气,喜爱美丽的容貌(一样自然真实),这叫自我满足。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
小人闲居(即独处)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盖的样子),掩(遮掩,掩盖)其不善,而著(显示)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指内心),形于外(指外表)。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一见到君子,便会躲躲闪闪,掩藏自己的不善而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其实,人家看我们,就像是洞察我们的五脏六腑一样,掩饰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所以君子必定要谨慎对待独处的情况。
第三段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程颐认为应为“心”)有所忿懥(zhì 愤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这是因为,内心有什么愤懑,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恐惧,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喜好,那么就不能够
端正;内心有什么忧虑,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如果不在正位,那么虽然在看,却看不见东西,虽然在听,却听不到声音,虽然在吃食物,却辨不出滋味。这就是说修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
第四段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对于)其所亲爱而辟(偏颇,偏向)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同情,怜悯)而辟焉,之其所敖(骄傲)惰(怠慢)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大,茂盛)。”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文】之所以说整治家庭的关键在于修养自身,这是因为,人们对于他们亲近相爱的人多有偏爱,对于他们鄙视讨厌的人多有偏见,对于他们畏惧敬重的人多有偏爱,对于他们怜悯同情的人多有偏私,对于他们认为怠慢失礼的人多有偏见。所以,在喜爱某个人的同时,能知道他的不足,在厌恶某个人的同时,能够了解他的长处,这种人普天之下实在少见!因此有句谚语这么说:“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子女的毛病,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庄稼长得茂盛。”这就是说不搞好自身修养,就无法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第五段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ti 指弟弟应该绝对服从哥哥)者,所以事长也;慈(指父母爱子女)者,所以使众也。
【译文】之所以说治理好国家必须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原因在于,不能教育好自己家人,而能教化别人的事情不曾有过,所以,君子不必越出自己的家族,就可以推广教化于全国。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奉侍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尊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作用)如此。此谓一言偾(fèn 败坏)事,一人定国。 尧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两位领袖,即尧帝和舜帝,历来被认为是圣君的代表)帅(同“率”,率领,统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jié 夏最后一位君主。纣:即殷纣王,商最后一位君主。二人被认为是暴君的代表)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译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一家讲究仁义,整个国家都会崇尚仁义。一家谦让相敬,整个国家都会谦让相敬。(统治者)一人贪婪暴戾,全国都会起作乱。它的作用就是这样。这就叫做一句话可以败坏事业,一个人可以整个国家。尧、舜用仁义来引导天下,民众就跟从他们追求仁义。桀、纣用暴虐来引导天下,民众就跟着凶暴。统治者形式上的命令与他们实际的嗜好相反,那么民众是不会听从这种命令的。
是故君子有诸(”之于”的合音)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即恕道。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学所倡导的恕道),而能喻(使别人明白)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因此,君子自己身上具备了某种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某种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假如自己不能做到有善无恶,推己及人,而想使其他人明白善恶的道理,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讲,治国的前提在于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第六段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尊敬老人。前一“老”字作动词,意思是把老人当作老人看待)而民兴孝;上长长 (尊重长辈)而民兴弟;上恤(体恤,周济)孤(孤儿,古时候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而民不倍(通“背”,违背)。是以君子有絜(xie 量度)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之道也(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乃,才)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译文】之所以说的使天下归于太平的根本在于治理好自己国家,原因在于,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下面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敬重长者,下面的老百姓就会尊敬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关怀体恤失怙的孤儿,下面的老百姓就不会背离这种做法。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具有道德上的示范作用。这些说的是,统治者获得民众拥护就能取得国家,失掉民心就会丧失国家。因此君子首先要慎修德行,拥有了美德这样就拥有了民众,拥有了民众这样就拥有了土地,拥有了土地这样就有了财富,拥有了财富这样就可以用于各种用途,美德是根本,财富是枝叶。
第二课时
二.解释加点的字。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使彰明 )( 美好的 )
2.知止而后有定。 (确定的目标)
3.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一切)
4.见君子而后厌然。 (遮掩)
5.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 显明)
6.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 偏颇,活译为过分 )
7.上老老而民兴孝。 ( 尊敬 )( 老人 )
8.上长长而民兴弟。 ( 尊敬 )( 长辈 )
9.如恶恶臭 ( 厌恶)( 不好的 )
10.如好好 ( 喜爱 )( 美丽的 )
11.此之谓自谦 ( 满足 )
12.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 使谨慎 )
三.句子翻译题
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此之谓自谦。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
2.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之所以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不会违背。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有道德上的示范作用。
四.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
A.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辟:躲避 B.物格而后知至 格:探究
C.其机如此 机:机遇 D.见君子而后厌然 厌然:讨厌的样子
B(A“辟”意为“偏向”,C“机”应为“作用”之意,D“厌然”应为“掩盖、掩藏的样子”)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上恤孤而民不倍 B.如恶恶臭,如好好,此之谓自谦
C.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D.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D(A“倍”通“背”,B“谦”通“慊”,C“亲”通“新”)
3.下列各项中两个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C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