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反馈练习答案
一、翻译句子: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3.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4.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5.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二、文化常识:
《大学之道》对儒家理想人格的修为之道进行了从内到外的总结,《大学之道》通篇所阐释的是一种“修己治人”之道,亦即儒家思想一以贯之的“内圣外王”之道。《大学之道》重在阐释“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中心论点,把“修身”作为其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并且成为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出发点。具体说就是,《大学之道》明确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儒家道德修养思想原则,即“三纲领”说和“八条目”说,而“修身”正是《大学之道》“三纲八目”说的核心。
“三纲领”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提出了“大学之道”即“三纲领”说之后,接着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一般来说,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道德的内在修为,而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道德的外在修为。
三、重点句子释义:
请翻译下面句子并分别简要概括《大学》和《老子》对“人”的要求。
(1)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
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
抛弃圣贤和智慧,百姓会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爱和正义,百姓就会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私利,盗贼就没有了……显现并坚守朴素,使私欲减少,使欲望寡有,杜绝世俗之学,就不会有忧患。
《大学》和《老子》对“人”的要求:
《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抛弃智慧、仁义、利益等,少私寡欲,恢复自然无为的本性。
《兼爱》反馈练习答案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意思
1.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于是
2.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3.当.察乱何自起?同“尝”,尝试
4.天下之乱物
..,具.此而已矣。纷乱之事完备,齐全
5.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像相当于“何”怎么
6.恶能不禁恶而劝.爱?鼓励
7.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
..恶则乱。互相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2.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能不明察祸乱兴起的原因。尝试考察祸乱因何而起,(祸乱)起于人们不互相亲爱。
3.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假使天下之人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之间不互相攻伐,封地与封地之间不互相侵扰,偷盗抢劫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了。
4.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所以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鼓励亲爱呢?所以天下之人互相亲爱天下就会,互相仇恨就会发生祸乱。
三、先贤智慧:
儒家讲“爱人”,墨家讲“兼爱”;前者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后者则主张爱无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儒家强调爱的差等性。《墨子·非儒》批判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言亲疏尊卑之异”,批判儒家强调爱有血缘亲疏、宗法等级的差异。《荀子·天论》说:“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齐指平等,畸指不平等。说墨子只看到了平等的一面,没有看到不平等的一面。
墨子借天下士君子的口说:“即使办得到,恐怕也是很难的。”墨子说:“上行下效。只要国君实行,下级就会照办。晋文公喜欢下级穿粗布衣服,于是下级竞相实行。楚灵王喜欢下级腰细,身材苗条,于是下级都拼命节食,屏住气息把腰带束紧,拄着拐棍,才能站起来,扶着墙头,才能走路。越王勾践喜欢战士勇敢,教练了三年还不放心,于是故意焚烧宫船,诈称越国的宝贝都在这里,越王亲自擂鼓叫战士救火。战士听到鼓声,争先跳水救火,死者不可胜数。
穿粗衣节食,舍命救火,都是够难的,但只要国君喜欢,不用几十年老百姓都会跟着干。兼相爱,交相利是好事,并且比这些更容易办到。兼爱之所以难以实行,是由于国君不喜欢的缘故。如果国君喜欢,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那么人们实行兼相爱,交相利,就会像火焰向上,水流向下一样不可阻挡。”
墨子把实行社会改良方案的希望,寄托于当权的国君和士阶层的支持。所以他花很大力气去说服他们采纳自己的学说。但由于墨子的想法和当权者距离太远,他的努力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墨者的“兼爱”思想,在当时是不能实现的空想。墨者认为,在现实社会,有很多不能,也不应该爱诸如“强盗”和“攻国者”这样的人。在社会现实面前,墨家不得不在事实上承认兼爱学说行不通。他们承认对有的人,如“强盗”和“攻国者”应该恨,而不应该爱。
墨家的兼爱平等观,是墨家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并不是说当时已经做到了。墨家知道,理想不等于现实。现实有强盗,有强大国家攻伐、掠夺弱小国家,那些掠夺者和强盗是不能爱的。
墨家的理想是兼相爱,交相利。现实事实和理想并不矛盾,这是两回事,是两个领域的问题。兼爱是道义的最高理想,恨“强盗”和“攻国者”,是目前的现实问题,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四、重点句子释义:
墨子认为,人人都只是爱自己而“不相爱”,是社会混乱动荡的原因;而孟子认为,人眼里只有“利”而没有“仁义”,必将导致国家败亡。他们二人的观点是否有相通之处?请谈谈你的看法,150字左右。《兼爱》
墨子认为,人们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会使人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种种社会问题由此产生。孟子把“仁义”高悬在“利”之上,目的是要人从追逐私利的狭隘境界中超脱出来,以具备更高的道义层面上的关怀和追求。在超越自爱自利和关爱他人方面,墨子、孟子二人的主张显然是相通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