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教学案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一、读准字音
文质彬彬(bīn bīn)      (yì)        未成一(kuì)
(huò)            之事父(ěr)
二、辨识通假
知者不惑 (同“智”。)
三、一词多义
四、词类活用
1就有道而焉(形容词用作动词匡正、纠正)
2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贤德的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齐。“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内”,名词作状语,在内)
3闻道死可矣(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夕在晚上)
4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名词用作动词符合礼节)
五、古今异义
1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表示许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2小子何莫学夫《诗》
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今义: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3. 非礼勿视
古义:不合礼节
今义:调戏;猥亵(妇女)。
六、文言句式
1敏于事而慎于言。(状语后置句)
译文:做事勤勉而言谈谨慎。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宾语前置句)
译文: 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七、文白对译
(《学而》)
(《八佾》)
(《里仁》)
(《里仁》)
(《雍也》)
(《泰伯》)
(《子罕》)
(《子罕》)
(《颜渊》)
(《卫灵公》)
(《阳货》)
[资料链接]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核心是“仁”。其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极深远的影响孔子也位于“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列。
语录体经典——《论语》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全书共二十篇涉及哲学、政治等内容丰富。每一篇都用第一章的头两三个字作篇名如《学而》《述而》《公冶长》等。《论语》各章独立成篇其排列次序在内容上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没有重复章节出现每一章只有三言两语简单明了接近口语后人称这种简短的形式为语录体。
《论语》所体现的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仁”,以仁释礼。“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孔子政治思想、
伦理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
(2)孔子提出了“孝悌”和“忠恕”两个辅助思想主张以“温和”的方式治理动乱的社会。
(3)孔子还从“仁”出发提出了许多道德修养理论如“克己复礼”。他还把“仁”推演为恭、宽、信、敏、惠等具体的道德要求以及中庸之道。
[文本鉴赏]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重点在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阐述了持身以道、以礼、以仁、以恕、以义的道理,或警示贪图小利之弊;或辨析君子、小人;或鼓励学生学习等都富于启发性。
答案:①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 ②主动去承担推动国家发展的重任 ③自我约束的重要性
任务一 理解语句的含意及作用
1你是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两句话的含意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