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之瓠》和《大学之道》文言文比较阅读
《五石之瓠》和《大学之道》文言文比较阅读
阅读文言文片段,完成各题。
(甲)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   )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乙)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   )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下列依次填入原文括号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也               
B.者               
C.也               
D.者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之成而实五石                 树:树木
B.以吴王                              说:同“悦”,取悦
C.在明                              明:彰显
D.先其家                              齐:整齐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译文: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B.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译文:越国有难处,吴王派他带领军队
C.在止于至善                           译文: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D.致知在格物                           译文: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4.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甲文中庄子讲述不龟手之药之事,是为了说明同一个事物,有小用,也可以有大用,从
而婉转地说明惠子不善于用大。
C.乙文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
D.乙文在提出“八条目”时,运用了归纳逻辑,强调从天子应该以修身为本。
5.庄子在《逍遥游》中以“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对儒家提出了批评。请结合Ⅰ卷中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庄子批评儒家的原因。
【答案】
1.B
2.B
3.B
4.D
5.在庄子看来,儒家推崇的道德楷模、行为模范,弊端在于执著现世,太讲究“有用之用”,
缺少对终极价值的追问。庄子则超功利,超道德,直追天地境界。如惠子的言语也充满了功利彩,在他眼里“五石之瓠”本身没有价值,它的价值需要借助对外物发挥的作用来体现,这与儒家齐家治国、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价值观相似。道家认为人生命存在的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且这是最大的价值,不能为外物做牺牲。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第一空,“者”,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也”,助词,用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等语气;用在句中表停顿。此处“有善为不龟手之药”是“人”的后置定语,其后填“者”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第二空,“何”用在疑问句中,表疑问或反诘。“而”多作连词,表达多种关系。“其”作副词表推测、反问、婉商和祈使语气。此处是反问语气,后面与“不”搭配,应填“何”。
第三空,“则”与“而”作连词,表承接、转折、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其”多作副词或代词。此处根据前后语意应用连词,表承接关系,又用于句首,不强调先后,排除“而”“其”,
应选“则”。
第四空,此处需要一个介词。“以”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原因等。“为”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目的、对象,表被动,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于”作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此处的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与“天下”构成后置状语,故选用“于”。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树:动词,种植。
C.句意:来取悦吴王。说:通“悦”,取悦。
D.句意: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齐:使……整齐有序。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越有难,吴王使之将”译为: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越有难”,越人发兵侵吴。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运用了归纳逻辑”错误,根据文中出现的 “欲……先……”,“而后……”等许多逻辑标示词,可知八条目是按存在的先后逻辑关系展开论述的。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探究文本思想观点的能力。
在庄子看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能够庇护一乡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说的那只小鸟一样”,即达不到庄子的超功利,超道德,直追天地境界的追求。儒家推崇的道德楷模、行为模范是显学,弊端在于执著现世,太讲究“有用之用”,他们的价值需要借助对外物发挥的作用来体
现,缺少对终极价值的追问。庄子曾说,山中的林木因为不是良木,反而能够保全,长成参天大树。可见无用之用,有时反而能成大用。是为“无用之用”。
而在惠子看来,“五石之瓠”因为不能盛水浆,不能装东西,就没有用,他没考虑过五石之瓠本身的价值,所以他的言语“为其无用而掊之”也充满了功利彩,在他眼里这与儒家齐家治国、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价值观相似。按照这个逻辑,那些没有取得功名利禄的生命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吗?所以庄子认为人生命存在的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且这是最大的价值,不能为外物做牺牲,一如庄子自己,用世俗的眼光看庄子,无功无禄,他自是无用的。但若以一颗道家的心看庄子,他却是一位真正有用的智者。他所提出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不仅让他自身逍遥于世外,获得了精神的自由,更是给今天身处于浮躁社会中的我们以无限的精神启迪。
参考译文: 
(甲)五石之瓠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
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乙)大学之道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爱护百姓,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探究事物原理。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才能获得智慧。获得智慧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