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优质课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杜甫的《望岳》写出了泰山的高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参与编修《四库全书》。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地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在创作方面,姚鼐师承刘大櫆,刘大櫆师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 )。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櫆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三、整体把握 
1.听课文录音,正音。 
2.朗读课文。 
泰山介绍3.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等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或红或白,颜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课时 
一、研习第一段 
(一)齐读  (二)指名口译 
(三)重点字词讲解  (
四)品读 
1.汶水、济水怎样分流?  “泰山之阳,……阳谷皆入济”。首先介绍泰山突兀于汶、济二水之间,山南有汶水潺潺西流,山北有济水淙淙东去,“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点出万壑争流的景象,名山傍水,分外壮观。 
2.古长城在哪里?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这句既点出古长城在泰山南北山谷的分界处,成为两水分界线,又写出泰山形势之险,依山筑城。 
3.作者怎样介绍日观峰?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以古长城为参照物写日观峰,既点明泰山最高点,也为这次泰山之行树起了一块指路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