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四个“抓手”
作者:梅建兵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6年第12期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一线教师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课堂改革。然而,有些课堂过于追求新颖别致,多媒体使用泛滥,学生的感悟脱离实际,导致语文课堂严重失真。因此,如何立足现状,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成为当前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当围绕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进行教学,真正发挥学科的优势和魅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构建能力,提高学生思想情感的领悟力。
一、导入激趣,寓教于乐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开场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达到快速进入课堂的目的。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以游戏、故事等导入,以生为本,贴近自然,真正地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教学苏教版《燕子》一课时,执教者出示了一幅生动的春景图。
师:同学们看看这幅图,猜一猜是什么季节。
生:(抢答)春天。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在画上我看到了刚刚发芽的柳树。
生:我看到了嫩绿的草地和盛开的桃花……
师:同学们观察事物能够抓住特点,真是了不起。不过这幅图中还缺少一位春天的使者——燕子。因为老师抓不准燕子的特点,所以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郑振铎爷爷笔下的《燕子》,帮老师燕子的特点,好不好?
生:好!好!
学生翻开书,大声地朗读起来,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呈现出兴奋的神情,琅琅书声在课堂上回荡,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文的朗读中,边读边寻燕子的特点……
教师的“示弱”成就了学生的“探索”。在这节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巧妙地提出问题,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课文中探索,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动机,让学生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自主发现燕子“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轻快的翅膀”“剪刀一样的尾巴”。这样的课堂平实而不枯燥,生动而不喧闹,灵动中呈现出无穷的教育智慧。
二、以读促悟,渐读渐品
读是语文教学重要的方法。因为,读可以带领学生亲近“湖光山”,领略“心旷神怡”,拥有“诗情画意”。三分文章七分读,融入了朗读教学的语文课堂才能满、香浓、味佳。
在教学苏教版《生命的壮歌》一课时,“生命”一词对于学生来说,既那么近又那么远,如何增强学生对生命的体验呢?我决定从读入手。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当年轻羚羊在空中……笔直地坠入了山涧”,读的时候请将自己的心与羚羊连在一起。把自己当作年轻的羚羊,边读边把感受写在脸上。
生:“……奇迹出现了,老羚羊的身体刚好出现……” (生想象着自己是年轻的羚羊,脸上写满坚毅和力量。)
师:按理说年轻羚羊从老羚羊背上猛蹬后跳了上去,应该读出高兴的感觉才对,为什么我从大家的脸上看不到呢?
生:因为那些老羚羊也许是那只年轻羚羊的爷爷、奶奶,或者是爸爸、妈妈,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种族的延续,是多么令人悲痛的事情啊!所以我们应该读得更加沉重……
师:真好!你们让老师从文字中读出了泪,读出了情。如果现在你把自己当作老羚羊,感受一定会不一样。我们再试着读一遍……
四个火读什么 品是理解文章的根本,而入情入境的朗读则是品的捷径。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以朗读促进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切入文本,无须教师的烘托鼓舞,学生的心自然地走进文本,在美文中洗涤灵魂,升华情感,“生命”一词的意义也悄然潜入学生心底,这是浮华的课堂无法达到的。
三、定位目标,返璞归真
一直以来,高效率阅读是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然而,纵观一些语文课堂,我们看到的不是“高效”而是“高耗”,你方唱罢我登场,语文课堂俨然成了文艺汇演的舞台。究其主要原因,与文本阅读目标的定位不准确有着很大的关系。语文课堂不仅需要活跃的气氛使学生激情澎湃,更需要安静的环境让学生潜心思考。
苏教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中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其可以永久保持的品格,进而借物喻人,歌颂了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精神品质。一位教师将第5自然段作为全篇的教学重点,首先,让学生读一读,在反复吟咏中,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文章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写法。接着,教师引领学生品一品,由樟树的外形联想到其高贵品质,再由树的品质联想到宋庆龄的高贵品质。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的阅读目标已不再是樟
树本身,而是循着樟树的踪迹,逐渐认识了伟大的人物宋庆龄。最后,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宋庆龄的一些生平事迹和图片,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品,抓“瞻仰”悟“神似”,抓“留影”悟“怀念”,学生沉浸其中,渐读渐品,读懂了樟树,也读懂了宋庆龄。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没有采取的手段,也没有采用异彩纷呈的探究,而是从目标定位入手,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潜心思考的平台,让学生以最直接、最简洁的方式靠近文本主旨,静心研读,层层体悟,自主表达,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似简单,实际上教学的目标已悄然达成。
四、读写结合,简中求实
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认识一个词语,读懂一篇文章,而是通过阅读积累好词佳句,并有效地运用到写作中去,最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因此教师一定要运用好读写结合的方法,给学生创设阅读的机会,搭建写作的舞台。在读写的相互转换和融合中,让学生生发情感,激发想象,提高习作水平。
在教学苏教版《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在师生品读文本后,教师发现很多学生意犹未尽,深深陶醉在父爱子、子爱父的美好亲情之中。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体味平时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师:请将下面的句子写完整,并深情地朗读:在我的心里,真爱就是爸爸_______,就是妈妈_______,就是_______。
父母每天给予孩子的爱不少,但更多的是化为不倦的教诲,甚至是一些唠叨。这样的写作训练,让学生的心沉静下来,细细地感受融于生活中的点滴亲情,于是,一句句饱含深情的句子被写出来了。随着学生笔尖文字的流淌,亲情在学生的心间荡漾,心也跟着温暖起来。
生:在我心里,真爱就是爸爸宽阔的背,就是妈妈喷香的饭,就是舍不得吃而送给我的糖。
生:真爱就是爸爸鼓励的目光,是妈妈温暖的怀抱,就是奶奶温柔的抚摸。
以读促写,以写促悟。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提炼出文本的核心思想,并巧设练笔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近生活的机会,一个丰富想象的空间,一个升华情感的契机,这样的语文教学给予学生的是丰富的积累,更是精神的滋养。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故步自封,要敢于创新和探索,但是也不能漫无目的地拓展,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还课堂以宁静,促思维以发展,让阅读课堂成为学生与文本自然交流的场所,摒弃作秀,这样让阅读教学更高效。
(作者单位:安徽天长市建东小学)
责任编辑 刘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