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轩”寄情,试问怅恨深几许?——《项脊轩志》赏析
《项脊轩志》是明代“唐宋派”作家归有光的散文名作。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记录了修葺项脊轩前后的情况,描写了轩室的环境。第二、三自然段写人事的变迁,追忆家中的亲人(包括“母亲”“祖母”);其中,对母亲的追忆是借老妪之口完成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为补记的内容,主要追忆了“亡妻”;此部分内容虽为补记,但与前文风格一致,浑然一体。
针对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它。比如,可以从轩中的美景入手,欣赏景之美,探究文章的写作特;可以从“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入手,探讨作者因何而悲,因何而喜;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探究文章的语言风格。其实,无论从哪个角度入手,都是围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来思考。对此,笔者则想从“为什么这么写”这个角度作一些探讨。
一些读者会从“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入手分析,认为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上文记叙了作者整饬书斋,在轩中读书的事情。这些都是“可喜”的。下文追忆了“母亲”“祖母”“妻子”。如今物是人非,的确“可悲”。但是,我们如果深入地分析文本,就会发现,文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悲喜交集的。项脊轩有
百年的历史,破败不堪;“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鸡栖于厅”,大家族分崩离析……这些都是“可悲”的。但是,“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作者对家人怀有深情;“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作者劫后余生……这些都是“可喜”的。作者并未将这些内容分开来写,因此“悲”与“喜”的情感也
是交织在一起的。
在深入品读本文的过程中,读者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写”。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但他对自己在轩中读书的情景其实着墨并不多,而是用大量的笔墨来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他选择的人分别为“母亲”“祖母”“妻子”。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材?仅仅是因为她们都来过项脊轩吗?
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借一阁以记三世之遗迹,凭此轩而抒家族之憾恨。我们只有深入地阅读文章,明白“作者为何而悲”,才可能读懂这篇文章。
教材删掉了原文中的一段议论。该段落原本在第四自然段的后面,内容如下: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这一段恰恰是我们走进归有光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作者将自己比作“昧于一隅”的孔明,认为自己能为世所闻,名扬天下。虽然自己可能会被人嘲笑为“坎井之蛙”,但谁能否定一个意气昂扬的少年读书郎的鸿鹄之志呢?
后来,事实是怎样的呢?归有光写成《项脊轩志》之后,带着长辈们的期望,怀着对未来的憧憬,继续在项脊轩中闭门苦读。然而,5年、6年……15年过去了,他还只是一介书生,并未能在乡试中中举。少年时的豪言壮语越发让他感到焦灼。而这种焦灼是当时的读书人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因为在当时,读书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改变自己的身份,实现阶层
一“轩”寄情,试问怅恨深几许?
——《项脊轩志》赏析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的跨越。读书、应考、中举、显身扬名、光宗耀祖、恩荫
父母、夫荣妻贵,在以“官本位”为核心的封建社会,是
士子们普遍追求的理想。寒门士子只有通过读书,才
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书斋,正是他们实现这一
理想的地方。
自隋唐实行科举取士制度以来,寒门士子有了晋
升的通道。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可以说是一条“捷
径”,也是光明正大的一条路。新科进士踌躇满志、人
生得意。孟郊曾在《登科后》中写道:“昔日龌龊不足
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
安花。”自得之意溢于言表。寒门学子一旦中举,就是
“朝田舍,暮殿堂”,可以迅速改变身份,光宗耀祖,光
耀门楣。不仅家族中的男性可以沾光,女性也可以因
此而受到封赏。
清代两江总督尹继善是雍正朝的重臣,其父为东
阁学士兼兵部尚书尹泰。尹继善的生母徐氏为尹泰
的小妾,在尹府没有地位。尹继善为此很难过。雍正
得知后,为笼络和收买人心,下旨封尹继善的生母徐
氏为一品诰命夫人。从此,尹泰还得向自己的妾室行
礼。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明白归有光为什么在写自
己的书斋时,会回忆起自己生命中的三位女性了。
在回忆“母亲”时,作者在文中描写了这样一个细
节:“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塑造了一
位温柔、慈爱的“母亲”的形象。“儿子”在门内,“母亲”
在门外。这一内一外是靠血脉亲情联系在一起的。
这一细节也暗含作者对“母亲”早逝的感慨,以及无法
报答母亲的遗憾。
在回忆“祖母”时,作者也只写了一个场景。“祖
母”在离开时“以手阖门”,将关心与期待都凝聚在这
个动作之中。“阖门”,就把世俗对孙子的干扰挡在了
门外。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
乎!”对孙儿的殷切希望溢于言表。“顷之,执一象笏
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
之!’”对孙儿的厚望、激励令人动容。然而,作者在写
作此文时,深感自己有负祖母的期望,心中充满了愧
疚,不禁痛哭流涕,“长号不自禁”。
以上是归有光在年轻时所写的。后面两段文字
则是作者在15年后补记的。一些读者会关注作者在
结尾处所写的那株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
已亭亭如盖矣。”这个意象的确具有悲剧的意味。但
大家忽略了这一自然段仍然是在写项脊轩。作者忆
起“妻子”来项脊轩“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的甜蜜
往事,也记录了“妻子”归宁后转述诸小妹的话:“闻姊
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妻子”来轩“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展现了
她对“丈夫”这个读书人的仰慕之情。在“妻子”的心
里,“丈夫”一定能够出人头地。“妻子”娘家的小妹不
知何谓阁子,说明两家人在地位和见识上是不同的。
可以说,归有光生命中三位非常重要的女性都把
温柔、慈爱、期待留给了他,但他却辜负了她们。他没
能通过读书实现恩荫祖母、母亲、妻子的愿望。这才
是他悲从中来的深层原因。
我们在关注一篇作品时,不仅要关注作者写了什
么,还要关注他没写什么。如果说,在一个人的生命
中,女性意味着温柔、慈爱、温情的话,那么男性就意
味着理想、方向、引领。对归家的男性们呢?作者写
了没有?写了,但只是轻轻带过。“迨诸父异爨,内外
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
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叔父们分家
了,大家庭分崩离析。“东犬西吠”为借代手法,可以想
象各家人之间矛盾重重。“鸡栖于厅”对于一个崇尚诗
礼的读书人来说,绝对是让人无比痛心的事。而作者
久居轩中,能以足音辨人,显然可见他对家人怀有无
限的深情。归家男性的“缺位”,让作者认识到自己必
须肩负起振兴家庭的重任。
补记大约是在作者33岁时所作,可是自18岁应
乡试以来,经过每三年一届的多次乡试,作者一直未
能中举。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现在,作者而
立之年已过,年轻时的豪言壮语已变成今日内心难言
的苦涩,岁岁科考却看不到曙光,看不到希望。说不
出的悲才是最大的悲凉。所以,在补记中,作者只能
通过那亭亭如盖,默默无语的枇杷树来表达自己内心
无法说出的苦涩和凄凉。没有了18岁时“余泣,妪亦
泣”的无声下泪,没有了少年时“长号不自禁”的情感
奔涌不加节制。所有的情感都潜藏在看似尺水无波
的平静里。
一“轩”寄情,试问怅恨深几许?
(作者单位:湖北省随州二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