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1
    关于人生的话题在我心中一向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但一向无法有清楚的答案。古人说:十五而向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想自己连而立之年还未经历,又何谈不惑(自我封闭一下)。
    一向读季羡林的《谈人生》,季羡林谈自己对生命好处、做人处事、名誉、朋友、压力、困难、感情、成功等等人生中各种境遇的看法,那么我的一生怎样样完成?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的爱人?我的父母,兄弟妹?我的价值?...。
    路遥的《人生》则透过小说的故事发展,展现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取,而这些选取有出于惯性、本能、环境、也有欲望、梦想,在时间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透过行为表达自己的人生。
    《人生》具体背景我没有查证,就应在改革开放萌芽期,小说主人公高加林以农村知识青年身份出现,有激情、勤奋、才华、理想,在现实社会一次一次打击下任坚持努力去实现梦
想,但另一方面欲望、虚荣充斥着他矛盾的内心,并最终被冲破。刘巧珍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女性,她渴望知识、敢于追求、热爱生命、忠于现实,她给人以正面形象,或许表达着作者心中对一些事物完美寄托。黄亚平和克南虽都在城里长大,但成长环境的不同也使他们构成了不同的性格,女性的黄亚萍任性而敢于追求,男性的克强虽也敢于追求,但男性的理性、努力也时时左右他的行为。高明楼的圆通、眼界和眼光,马栓的圆滑,德顺的眼光,高玉德的憨厚,刘立本的精明。
    这本小说是朋友推荐的,总期望能到一些什么,可越是期望越是失望,直至被去除教师资格的高加林在农田里对德顺说“德顺爷爷,我一开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尝个遍,以后就什么苦活也不怕了。”才被震撼。人最怕应对的是脆弱自己,最强大的是内心的坚韧。
    社会是现实的',人生的岔口也有很多,选取也就很多。在应对成绩,成功时要持续冷静,要戒躁戒躁,到原本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在失意的时候,在给自己期望,想想完美未来,重新看待自己,相信一切都会变好。在普通中,在平凡中要耐得住性子,需要努力积累,只有在积累后才能抓住机会,如果高加林没有才华,也可能成为优秀的通讯干事。要有坚韧的性格,在困难面前理清思路,克服困难,坚定不移的走出自己的路。
    高加林还是高加林,虽然故事结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只要他梦想不熄灭,此段经历会成为他最为宝贵的财富。人要有梦想,要有激情,要吃苦耐劳,要敢于折腾,敢于寂寞。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2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书中描写了自己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以及后来的十年战乱中的牛棚中的绝望和后来的荣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89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够从容的面对过去的一切以及现在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谈到了自己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己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爱情的回忆。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是从文中表现的非常的谦虚,而且非常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弃。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己无法回国,但是正是这段时间奠定了其学术基础。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知道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后来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努力是必须的。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面对积极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保持这种心态。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3
    前段时间有幸读了季老先生的《季羡林谈人生》,季老谈到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缘分与命运、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毁誉、压力、长寿之道,伦理道德,季老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精彩的人生画面。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季老在书中谈到人生是一个抽象的东西,没有经历过是很难把它说出来。从你呼吸世界上第一口空气时,已经接任了这项工作。在这期间,有人会怂恿你,还有人会鄙视你。无所谓,人生的步伐不在于走的快,而在于走的稳。俗话说“稳中取胜”。虽然别人鄙视你,但不代表自己鄙视自己。人生等着你探索,得其志,虽死犹生;不得其志,虽生犹死,为人生
而精彩的背后就是志向。没有志向怎能立足天下。就像我国古代岳飞,一位抗金英雄。如果他不重视人生,也必定没有志向,因没有志向,才成不了大器。为人民而奋斗,为国家而奋斗,这就是人生立志的原因。
    关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季老明确告诉我们,他认为一个人存活于社会的意义在于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历史责任。季老说的这个传承应该包括生命的传承(也就是繁衍)、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承以及环境的传承等所有这些需要或者是应当传承的东西。启后的历史责任就在于个人在人生阶段为社会所做的贡献。有的人虽然有钱算的上是成功人士,可从来没为社会做过贡献。那他的人生其实没有意义,一味的为自己着想,不为社会贡献,他的人生实在不能算是精彩。
    其实,立志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升华,他们的事业是可逆的,贡献也是可逆的。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了什么。就像一位百万富豪,他取得了许多的财宝,但他未贡献给任何人。他死之后,将荡然无存。如果你不努力创造价值,你也会悄然而去。人生的三大要素分为:立志,工作,成功。也许你会发现许多成功人士的经历也是这样。我看来人生三大要素可分为三阶段:青年,中年,晚年。青年为立志阶段、中
年就为工作阶段,成功阶段就在于晚年。得呼吸最后一口空气时,你也死得其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后人会永远把你刻进辉煌的里程碑。这是成功的人生。
    书中季老告诉我们:不完美的才是人生,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平凡人,没有一个是一个完美的人,人的存在在于不完美,我们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其实谁都想拥有一帆风顺的生命,不过那似乎太过于平淡了。生活之中我们讲究平淡,需要在一片沧海之中,慢慢的寻寻觅觅,直到发现了什么样的位置,最适合自己灵魂的栖息所,最容易听到心里最真切的声音。那是心灵的平淡,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平淡的,平淡是需要对人生有一定的认识,悟性。也只有经过苦难的人,才能意识到平淡的韵味,那样的生活如同品茶一样,就是一种道。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坦然面对并欣然接受,如果在困难面前我们还能拥有一颗平静淡然的心灵,那么一切困难都不能难道我们。面对生活,我们要用最纯美的心去看待它,用真心去感受去爱它,生活将是最美好的。
    季老在书中告诉我们人生需要有意义,那么我们只有善待生活、善待别人、善待自己,我们才能有一颗爱生活的心,才能为了人生而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4
    无意中,看电视里一闪而过的新闻,得知季羡林老先生去世了。于是,立刻到网上搜索最新的消息,确定季老在这个潮湿的季节,确实已经安然地走了。联系到这几日阴霾、多雨的天气,仿佛早已预示着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将要随着潮湿的空气一起飘飞。只是,惊闻季老离去的消息,我还是忍不住在心底悄悄地感伤着、缅怀着。
    真正开始认识季老是20某某年的《感动中国》节目,清晰地记得颁奖典礼的时候,厚重的奖杯是记者特意送到季老病房的。季先生出身农家,早年是在清华大学念的西洋文学系,之后去德国留学,归来后常年在北大任教。在语言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季老熟练掌握多国语言,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季老笔耕不辍,虽已耄耋之年,但是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做学问之外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去年的这个时候,对我来说是个失意的夏天,偶然在图书馆读到了季老的《季羡林谈人生》,一个下午都沉浸在这位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之中。朴实的文字,纯真的情感,这恰
恰也是季老文字的精髓所在。记得钟敬文先生有过如此评价:“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而我在此刻却无法对季老的文字做出任何评价,因为,我的年纪、我的阅历即使运用再华美的语言,在季老的文字面前都将是苍白无力的!
    看季老谈人生,论价值。看这位不平凡的老人写出“不完满才是人生”的感悟。生活中,多少人追求完美?又有多少人真正拥有了完美?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就像生活中诸多的不如意:家庭的变故,学业的低谷,亲人的离开,朋友的误解……是那个下午,在季老的文字中,我读懂了人生,懂得了:人生就像是一种角度的折射,学着去透过阳光的角度去看自己的人生,看自己拥有着的一切。我们不能盲目地陷入完美的误区,从而成就一段并不完美的人生。其实不完美才是人生,不完美的人生才更易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正如屈原,在流放的路途中写出了惊叹世人的《离骚》,正如很多的文人,都有着难得的旷达一样。季老也同样用自己朴实无华的文字,教会了我如何去看待一段属于自己的人生,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