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有为而治”和“无为而治”的利与害
在《《文一止写给野逸堂/徐兆寿的诗》读后留言栏》一文中有这样四段话:
道家主张“无为”:无为的字面意思是无所作为,这看起来似乎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其实,无为的真正内涵是指治理国家或者为人处世时,要顺应自然法则,不对事物作增减生灭的人为努力,以使事物按照其天性获得自由的存在和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无为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不违背事物本身规律的作为。按照道家的解释,无为是从“道”这个根本的宇宙万物本源的自然特性上所衍生出来的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家认为,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万物,而应以自然无为的态度顺应万物之天性,使其自然生长,自得其足。
老子还把这种“无为”思想扩展到治国之道上,认为治国者积极有为就会扰乱百姓,反而造成社会矛盾和混乱,只有“无为而治”才是正确的治国方法。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
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诸子百家的本质分歧是有为而治还是无为而治
——人类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子?(10)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惫涮急剧变革,各种重要经济问题都提到思想家面前,要他们做出解释和提出解决方案。中国学术思想,源远流长,其源头就在先秦。有源才有流,寻流必溯源。经济思想不但有规范性思想内容,也还有实证性论述。
什么然而生面对这种现实,老子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无为而治。孔子、墨子、韩非等提出的方案是:有为而治。自秦开始到清灭亡,两千多年的历史,就是儒家和法家有为而治的历史。
第一,道家老子
老子的书中,都有很多反对知识、反对仁义,反对技巧、反对学习以至赞成没有知识、没有欲望的言论,如:是以圣人之治,常使民无知无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如何理解这些言论呢?道家认为,知识有真假之分,俗学所教
导的.圣智、仁义,技巧等,都不是真知识,这些知识只会教人贪欲,去做盗贼,去辩君、牧之分这类迂腐的事。真正的知识是道的知识、自然的知识,要学习这些知识。而宗法封建等级观念、仁义礼俗等等,都是假的知识,必须抛弃,而后才能学到真的知识。如同庄子所说轮扁斫轮,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完全掌握了斫轮之数(术)(《天道》)。认为根据观察和操作经验所掌握到的事物固有之理,才是真知识。这也就是道家道法自然的根本思想。理解了道家的这种根本思想,然后才能分辨道家所主张的是什么,所反对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如此主张,为什么如此反对。例如,老子主张无欲或寡欲,这欲是指不应有的、反自然的贪欲而言。在老子所看到的宗法封建制社会里,这种贪欲是社会不的主要根源,所以他主张去掉这种贪欲,或尽量减少这种贪欲,努力保持人们自然需要的一种素、朴生活。
老子绝对不是反对符合人们自然需要的欲望。他曾提出圣人之治,要使人们实其腹、强其骨等等,这是人们健康生活所必要的。除此之外的欲望,就是反自然的,即如庄子所说,会导致以物害己。又如,道家所倡无为学说,往往被视为消极倒退思想,其实这是根据儒家等派学说观点所作的评论。从道家来说,无为是非常积极的,非常根本的思想。因为道家所说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一切要任其自然,符合于事物的本来态势,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依仗所掌握的权势,违反本来态势,强制作为。像儒家的伦常规范,法家的严刑峻法,都被道家认为是不合自然态势的,都是应该反对的。
老子不是不谈治国的大事,但他指出,爱民治国要生之,富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我无事而民自
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庄子则指出治人之过,是由于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自然的状态不能保存)
道家的哲学思想和它的经济思想的关系,则显示了另一方面的意义。道家老庄学派不承认贵贱尊卑的礼制,也反对刑赏禁令的法制,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同受道的支配。道就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类)本来的样子(道法自然,《老子·25章》),因而个人活动乃至国家的治理,都应该顺应自然。据此,该学派主张个人应该少私寡欲(《老予·19章》)、不以物害己(《庄子·秋水》),以求得身心极大的自由。而就治国来说,则应该为无为,事无事(《老子·63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庄二产·应帝王》),反对任何人为干预,主张完全合乎自然行事,以小国寡民为理想社会的模式。道家的全部经济思想,亦不外乎这几点。
老子对欲望问题也很重视。《老子》一开篇就把欲望问题同道和有无一起提了出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上面这段论述,是老子欲望论的理论基础。因此,对老子欲望论的分析还应从这里开始。王弼注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云: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其注常有欲,以观其徼云,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我们在上节探讨道常无为时指出,无为即顺乎自然。这是一种无任何意志和目的的状态。欲望则是意志和目的的表现。所以无为的状态,就是没有欲望的状态。反之,有
为则是有意志有目的的状态,也就是有欲望。因此,《老子》开篇的这段话中关于欲望的观点可以这样来理解:作为天地之始的无,是没有任何意志和目的的,也就是没有欲望。天地之所以能长存,也正在此。所以,人们也只有在无欲的状态,才能了解始物之妙。作为万物之母的有,已是有意志有目的即有欲望的了,不然,就不能生成千姿百态的万物。所以,人们也只有在有欲的状态,才能了解成物之徼。可见,老子既认为人应无欲,也承认人之有欲。老子的欲望论应包括无欲算和有欲两方面的内容。无虽是天地之始,但现实世界的生成却出于有。有了现实世界,也就有了人的欲望。常有欲,以观其徼,正说明
人的欲望一开始就同有形有名的万物的生成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无是最高境界,因而无欲也应是最高要求,即所谓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37章)。又说: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8章)。无欲最能返乎朴。朴是然的本性,是最高的品质,能无欲而返乎朴,天下自然安定。
老子说:知足者富(33章)。即指人对物质的追求不可放纵。放纵,则永无满足之日。欲望有节制,纵然所掌握的财富量不多,也就觉得富足了。所以应该寡欲少欲。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40章)。是否知足关系着人们的荣辱、祸福和存亡,知足才能常足而无咎,不知足将自取祸殃。从这种观点出发,老子主张去奢,把俭定为三宝之一,企图以此抑制人们的物质欲望。老子认为过高的物质享受,反足以使人心志迷乱;人
们应该把物质欲望降到最低限度。
老子在欲望问题上,就是这样从有回复到无的。他既承认人之有欲,又力倡无欲或寡欲。
为无为,事无事是专就人世之道而言的。它是天道自然无为论在人世间事上的运用。为无为,事无事,即以无为为为,以无事为事。它的意思并不是无所作为,无所事事。第63章在为无为,事无事两语后面,老子写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是说艰难远大的事情,须从易细处着手。易细的事情做好了,难大的事情也就能做。这正好说明老子是主张有所作为,有所事事的;而且是要大有作为。第64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其要旨也在为和治,而不是不为、不治。第八章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为政善于治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都是讲的如何才能把政治的事情办得更好。如果没有有所作为的愿望,也就用不着去研究为政行事的艺术了。总之,对于老子的为无为,事无事,切不可理解为无所作为,无所事事。然则人世之道的无为,无事所指为何?天道自然无为就是顺任自然的意思。以之应用于人世间事,就是以顺乎自然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对于统治者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言或希言。言,谓政令也。魏源《老子正义》云中者虚中。也就是说,政令烦苛容易失败,不如持守虚静。
老子的为无为,事无事思想,表现在社会经济问题上,约有下列数端。
一、天道自然无为,以养万物;人法自然,方有利于社会生产。如果出于人之有为而妨碍了社会生产,
那是不可取的。统治者为扩张领土而发动战争,对统治者来说是有为,但却给社会生产和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因此,统治者应该无为,不可好战。不道者,违反自然而有为也。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则是社会经济凋敝,人民遭受苦难的经常性的重要原因。故第7章云: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第53章云;朝甚除,田甚芜。都是由于上之有为。这是违背老子所说的自然秩序的,所以老子谴责这种不道的行为。
在老子看来,所有的人和物都各有其能,各有其用,天下没有废人,也没有废物,必须善为利用,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如何才能做到这点呢?那就是顺其本性,因其自然,随物之能而利用之。
总之,老子对待社会生产的态度是听其自然。他所主张的是在自然状态下之为之事,一切都是那样和谐、平静,进步只能在这种条件之下取得。
二、人既法自然,自然固无为,故人应为而不有。魏源《老子本义》注云:天施地生,而不自私其身,故能长生。天、地、人本出一源,天之所以为天,地之所以为地,人之所以为人,固同。天地自然而无私,故人亦应无为而无私。所以老子主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51章>。在这里,生、为、长是为,不有、不恃、不宰是不为。就是说,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但并不把生产物据为己有。因为不私有,才能见素抱朴,返乎自然之本性,这是最高尚的品德。私有制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剥削的经济基础,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在老子的时代,私有制早已根深蒂固,被人们看作天
经地义的事情。老子却巧妙地把天道和人道结合了起来。天道无为而无私,人道也应无为而无私。人世间产生于私有制基础上的种种罪恶,是由于人之有为所造成的。所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才是人世之正道。老子虽然提到了天,但他不是天命论者,因为老子的天是指的自然界而不是神。由于老子的天道是指的自然法则,人道效法乎天道,这就使他的主张达到了一个无神论的新的理论高度。如果人人都能为社会(为人)而进行生产劳动,为社会也就是为自己,自己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自己毋需积蓄。为人而不为己,并不会使自己贫乏;相反,却是更加富有。为无为在这里又有了另一层意思,人们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