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有哪些特点
地震灾害有哪些特点
 地震灾害的大小及其特点不仅取决于地震的大小及其特点,而且受制于震中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建筑物与各种工程,尤其是生命线工程的分布以及人口密度与分布等。
1、瞬间突发性
个性签名档图片  发生大地震,顷刻之间,不过是几秒、十几秒、最多几十秒而已,已经房倒屋塌,一座城市变成一片废墟。
公共账号  地震灾害的瞬间突发性分三个层次来讲。
  首先是,震源的形成十分短暂。内陆大地震的破裂面大约几十千米到几百千米长,地震破裂的扩展速度大约每秒几千米,这样,一次七级、八级地震的震源的形成一般只需几十秒,最多到一百几十秒。
  其次是,由于地震波传播速度很快,也是每秒几千米,比破裂扩展速度还要快,内陆强震严重破坏主要在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范围里。从地震发生到城市建筑物开始振动,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也只需几秒到十几秒的时间。
 最后是,建筑物在经受如此巨大的震动时,经不住几个周期(震中距为几十千米的地震波周期一般仅零点几秒),作用力已超过建筑物的抗剪强度,遭到破坏,甚至倒塌。
  地震灾害的瞬间突发性是其他任何自然灾害不能比拟的。滑坡、泥石流虽有较强突发性,但往往伴随在暴雨或地震之后,况且,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损失和影响也是无法与大地震灾害相比的。
  2、能量大、灾害重,死亡人数最多
  强震释放的能量是十分巨大的。一个5.5级中强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就大约相当于2万吨所能释放的能量,或者说,相当于二次大战末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的一颗所释放的能量。最大地震或每年地震平均释放的能量都大于火山、飓风、暴风雨等各种大家所熟悉的自然灾害所释放的能量。死亡人数多,是地震灾害更为突出的特点。据1949~1991年资料统计,在中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死亡人数中,地震占首位,超过一半。
6字暖心话  中国陆地面积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4,20世纪有1/3的陆地地震发生在中国,造成60万人死亡,占世界同期(不包括21世纪)因地震死亡总人数的1/2。因此,对于中国来说,按可能造成死亡人数比较,地震堪称灾之首。
  3 、经济越发展,城市化程度越高,地震可能造成的灾害越严重
  1996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附近发生6.2级地震,造成15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而1990年甘肃天祝—景泰间发生6.2级地震,经济损失为1.5亿元人民币。两个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差别达10倍之大,就是因为两地经济水平不同。
  无论世界还是中国,都呈现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尽管目前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程度高于发展中国家,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增长速度大于工业化国家。中国目前属于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也是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现在或今后发生地震,可能遭受的灾害将比以前严重得多。
林俊杰可惜没如果
4、地震灾害受地震活动特点和震中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双重制约的时空不均匀性
  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中不少大地震发生在远离城市的海沟或荒无人烟的高原山区,如果不引起海啸,这些地震不会造成很有影响的灾害。我国强震频度西部显著高于东部,而造成死亡人数超过万人的地震以华北与西北的东部居多。青藏高原及其附近荒无人烟的断裂带发生的大地震也不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或巨大经济损失。
  总之,地震灾害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社会经济发达的强震区是地震灾害威胁最严重的地区。社会经济中等发达的强震区与社会经济发达的中强震区都是面临中等地震灾害威胁的地区。社会经济发达的无震区或少震区与没有人烟或社会经济不发达的强震区都是没有或很少有地震灾害的地区。
小学班主任工作职责  在时间上,地震灾害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当某一个强震活跃期的主体活动地区恰好是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20世纪第4活跃期(1966~1976年)的主体活动地区在华北与川滇,它就是一个地震重灾期。当某一个地震活跃期的主体活动地区主要在社会经济不发达地区,如第5活跃期,主要的大震如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和1997年玛尼7.5级地震等大多发生在人烟稀少地区。尽管这些地震的强度不比上一活跃期的低,但地震灾害就远不如上一活跃期严重。
  5、次生灾害种类繁多,生命线工程遭破坏灾害更重
  地震瞬间巨大作用力不仅可能直接摧毁建筑物造成严重的灾害,而且可能作为触发因素引起其他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火灾、水灾、瘟疫、饥荒等。由于生产设施和流通机能受破坏造成的经济活动下降,甚至停工停产等间接经济损失,以及因为恐震心理、流言蜚语
及谣传引起社会秩序混乱和治安恶化造成的危害等也可列为地震次生灾害。有的次生灾害还可能造成再下一个层次的次生灾害。例如,如果滑坡、泥石流堵塞了江河后被冲决,又可能导致水灾。
外滩
地震灾害,无论直接灾害,还是次生灾害只要涉及电力和油、气等能源设施,供水和排水设施,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设施,以及通信设施等支撑城市中枢机能和居民日常生活的生命线工程,损失就格外严重。铁路、公路及其桥梁遭受地震破坏,阻碍客货运输,也会造成巨大间接经济损失。实际上,当时就严重影响抗震救灾工作。
6、地震灾害的轻重与场地条件,尤其是否有发震断层通过关系很大
  许多震害现场调查表明,场地条件对建筑物震害轻重影响很大。所谓场地条件一般指局部地质条件,如近地表几十米到几百米的地基土壤、地下水位等工程地质情况、局部地形以及有无断层带通过等。
  一般,软弱地基与坚硬地基相比,自振周期长、振幅大、振动持续时间长,震害也就重,容易产生不稳定状态和不均匀沉陷,甚至发生液化、滑动、开裂等更严重的情况,致使地
基失效。有专家做过对比研究,指出,在厚的软弱土层上建造的高层建筑的地震反应比在硬土上的反应大3~4倍。
  地下水位高的松散砂质沉积地基,遭遇地震更容易发生砂土液化,出现喷水冒砂现象,地面上的房屋可能由于地面不均匀下沉而倾斜。
  如果发震断层从工程场地通过,造成破坏的力不只来自震动,断层位错本身就会引起地基失效,造成各种破坏。说得更通俗一点,地面错开了,上面的房屋等建筑也就可能被撕裂了。至于非发震断层情况则不同,没有错断和撕裂的危险,主要是断裂破碎带作为地基场地条件的影响。
7、余震和后续地震往往会加重灾情
  主震已经震坏尚未倒塌的建筑物再遭遇强余震可能倒塌。1次强震之后,发生一系列余震是很普遍的事,一般都会构成1个地震序列。若遇到双震或震型地震序列的后续强震,震灾就更加严重。震灾现场紧急救援和重建家园应注意地震灾害的这一特点。
科普知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