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歌曲简析
中国红歌曲简析
作者:李雪彪
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第9期
    李雪彪
      红歌曲诞生于特殊的历史年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红歌曲中蕴含的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团结友爱和爱国主义精神,无论在什么年代,都具有无可替代的教育意义和鼓舞意义。为了更好地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重视红歌曲的时代作用,继承和弘扬红歌曲。本文主要分析红歌曲的艺术特征,分析其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以促进红歌曲的传承与弘扬。
    一、红歌曲的发展历程
歌颂祖国的歌曲
      (一)民主革命时期
      随着五四运动的开展,红歌曲逐渐在工人和学生体中萌发,主要作品有萧友梅的《五四纪念爱国歌》和瞿秋白的《赤潮曲》等。这一时期的红歌曲由于缺乏专业的词曲作者,歌曲缺乏艺术水平,
却真实记录了当时的情况,抒发了革命热情,对后续红歌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蒙和奠基作用。随着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我党进入了新时期。这一时期的红歌曲主要反映了我党的思想路线,围绕农村土地革命展开。主要作品有谭寿林的《土地革命歌》和《当兵就要当红军》等,为我党打下了良好的众基础。1931年,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被充分激发,爱国艺术家以保卫国家为己任,将内心的愤恨和爱国热情投入到红歌曲的创作中去,为赶走日本侵略者、维护民族统一贡献力量。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杜涛声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在太行山上》等。这一时期是红歌曲高速发展的时期,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45年,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解放区建设工作迅速展开,这一时期的红歌曲充满积极自信的建设气息,反映了解放区欣欣向荣的发展状态。主要作品有马可的《咱们工人有力量》和刘西林的《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等,充分反映了解放区的勃勃生机,为日后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众基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