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主旨情感】这首诗叙述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大胆执着的追求过程,刻画了男子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感情质朴率真、健康明朗、热烈浓郁。
【金题试炼】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的开篇采用“兴”的手法,以雎鸠相互应和的叫声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
B.“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连用两个“悠”字,把男子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致难耐的相思之苦表现得
淋漓尽致。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实写了男子和意中人相会相处愉快的真实场景和结婚时的热闹场面。
D.这首诗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巧妙运用重章叠句,一咏三叹,富有节奏感。
E.此诗分为三章,第一章四句,引出对姑娘的爱慕之情,第二章八句轻松明快,与第三章的迂回低缓形成鲜明对比。
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两项是( )( )
A.本诗围绕一个“求”字,写一个小伙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以及求之不得的焦灼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它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好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愿望。
B.全诗用细膩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个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念,感情发展由一见钟情,到日夜思念,再到结为连理。
C.诗中的“窈窕淑女”一句直接赞扬女子的文静、善良,也交代了小伙子追求她的原因;描写思念心上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辗转反侧”,现今已成成语。
D.“钟鼓乐之、琴瑟友之”这一和淑女结合的热闹场面,表达了青年男子对美好婚姻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E.“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君子淑女在河滩幽会,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用了“兴”的手法。“兴”的手法是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首诗中的他物”是雎鸠和荇菜,“所咏之词”指男子对女子的相思。
B.《关雎》巧妙地运用重章叠句,例如:换用了“流”“采”“笔”三个字,使诗的内容递增,逐步深入地展现“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既有对男子求偶不得的心理描写,又有其动作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难以入眠。这两句属于侧面描。
D.诗的前四句运用了比兴手法,诗句以眼前雎鸠和鸣之景,引发出对淑女难以忘怀的思,念和热烈追求,这是“兴”。同时雎鸠相和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这是“比”。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主旨情感】这是一首抒情诗,含蓄委婉地抒发了主人公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与伤感。
【金题试炼】
1. 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兼葭苍苍,白露为霜”点明时间、环境展现了芦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萧瑟冷落的冬季晨景图,为诗歌创设了一个凄清落寞的意境。
B.“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暗示了时光的流逝,说明追求者追寻伊人时间之久
C.“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通过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八开头的成语
D.诗歌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E.《蒹葭》一诗,因主人公思念绵远悠长,“伊人”身影那无处不在,直接诉说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之情,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
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B.《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测从之” “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C.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傍晚时;二章“白露未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时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
D.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曲折、崎岖和漫长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险阻。
E.诗歌采用反复叠唱的章法,更显得韵味绵长,而开头以“集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绘了一幅凄清萧飒、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更抒发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恋人
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B.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着、“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C.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D.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起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想象之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主旨情感】诗人一洗往昔送别诗的悲苦缠绵之态,以全新的视角,劝勉好友乐观面对离别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揭示出真正的友谊能克服空间阻隔的哲理,体现出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及积极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金题试炼】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首联工整对仗,“望”字将相隔千里的长安和蜀地联系起来,不说离别送别的情意却自在其中。
B.颔联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C.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表明真挚的友情只要心意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
D.尾联紧接颈联,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气氛悲壮深沉,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E.诗歌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一腔报国热情却无处施展,并劝诫友人早日离开官场的思想感情。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B.首联直入主题,点明送别的地点和友人的去向,给人空间的遥远和苍茫感。
C.颈联诗人一改过去送别诗黯然伤魂的情调,代之以积极向上的情感,给人以鼓舞。
D.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诗人与友人在离别之时难舍难分,都流下不舍的泪水。
E.全诗格调低沉、笔力雄健、感情真挚,是送别诗中的名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主旨情感】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悲惨境遇和困苦凄凉的生活,反映了安史之乱下老百姓的苦难生活,表达了其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以及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崇高精神。
【金题试炼】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风怒号”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 “卷我屋上三重茅”写出狂风威力之大,动态十足,惊心动魄。
B.“俄顷风定云墨,秋天漠漠向昏黑”渲染出了暗淡凄冷的氛围:深秋夜晚,风雨过后,天空出现墨的云,天空阴沉迷蒙
C.“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雨比作“麻”,写出了秋雨细密,从正面表现出诗人生活的凄苦。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句句直抒胸臆,体现了诗人广济苍生的博大胸襟。
E.本诗通过写诗人茅屋为秋风所破的贫困窘状,反映了诗人生活的凄惨,同时推己及人,也表现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
2.对这首诗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 ( )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风怒号”三字,写出秋风来势猛,声音大,速度快,力量强。“卷”有连底刮跑的意思,不仅富有动感,而且满含浓烈的感情彩。
C.“俄顷”两句,以饱蘸浓墨之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烘托出诗人的心境。“布衾”两句,写生活的窘困,隐含着诗人难以为家的隐痛和不安。
D.“自经”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
E.全诗将叙述、描写、议论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3.对这首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篇可分为四段。从开头至“塘坳”为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从“南村”至“叹息”为第二段,写面对童抱茅的无奈。
B.从“俄顷”至“何由彻”为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从“安得”至最后为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
C.前三段是写实,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
D.前三段的层层写景,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