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04 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子翻译(八下)(原卷版)
重难点04 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子翻译(八下)
建议用时:30分钟)
【命题趋势】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翻译句子;多考查课外文言文,其实质还是考查课内文言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满分技巧】做好重点字词意义及用法的归纳与总结,做题能够举一反三,联系课内所学知识,结合语境准确判断;句子翻译要能忠于原文,直译意译相辅,文从语顺符合规范。
【限时检测】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感受古人对桃花的喜爱,并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桃花
凡言草木之花,矢口即称桃李,是桃李二物,领袖芳者也。其所以领袖芳者,以之大都不出红白二种,桃为红之极纯,李为白之至洁,桃花能红李能白一语,足尽二物之能事。
然今人所重之桃,非古人所爱之桃;今人所重者为口腹计,未尝究及观览。大率桃之为物,可目者未尝可口,不能执两端事人。凡欲桃实之佳者,必以他树接之。桃之未经接者,其极娇,酷似美人之面。所谓“桃腮”、“桃靥”者,皆指天然未接之桃,非今时所谓碧桃、绛桃、金桃、银桃之类也。此种不得于名园,不得于胜地,惟乡村篱落之间,牧童樵叟所居之地,能富有之。欲看桃花者,必策蹇郊行,听其所至,如武陵人之偶入桃源,始能复有其乐。
噫,之极媚者莫过于桃,而寿之极短者亦莫过于桃,“红颜薄命”之说,单为此种。凡见妇人面与相似而泽不分者,即当以花魂视之,谓别形体不久也。然勿明言,至生涕泣。
(丙)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1.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咸来问讯”可看出村人对桃花源外的生活很感兴趣,但习惯了桃花源的生活而不愿离开。
B.碧桃、绛桃、金桃、银桃之类的桃子一般都是嫁接过的,口感往往较好。
C.乙文由花朵娇艳美丽但花期很短的桃花联想到那些红颜薄命的女子,并为其感到惋惜。
D.《桃花溪》这首诗从远到近写来,然后用问讯的方式由实入虚,构思布局新颖巧妙。
2.用现代汉语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今人所重者为口腹计,未尝究及观览。
3.《桃花溪》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此时唐朝已经由繁盛走向衰败,张旭写这首诗时的心境颇似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心境。《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孙洙评价“《桃花溪》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记》”。此诗中哪些内容来自《桃花源记》?所表达的情感又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两篇文章分析。
文言文阅读
(甲)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丙)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4.解释下列加点词
(1)折蛇行,明灭可见(_____)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_____)
(3)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_____)
(4)为乎中露!(_____)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同“乃记之而去”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忘路远近。《桃花源记》    B.八开头的成语大兄何见事晚乎! 《孙权劝学》
C.孔子云:何陋有?《陋室铭》    D.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伤仲永》
6.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加以烘托,突出潭水的清澈。
B.从乙文“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不希望外人打扰这里的生活。
C.丙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充分描写了女子单相思的心理活动,惟肖惟妙,意境很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作品。
D.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第②段侧重于描写,乙文第②段侧重于叙述,丙文侧重于抒情。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甲乙文段中划线句子都是环境描写,它们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逍遥游·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丙]《逍遥游》(结尾部分)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注释:①正:自然本性。②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③辩:同“变”,变化。④恶:何,什么
9.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11.读甲文,结合内容并参考“知识卡片”,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也”、“矣”两个语气词的妙处。
(1)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惠子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知识卡片:
也:①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②表示疑问语气;③用在句中,表示停顿;④有舒缓语气的作 用。
矣:①表示肯定的语气;②表示疑问的语气;③表示命令的语气;④表示感叹的语气;⑤表示完成的语气。
12.乙文选自《逍遥游》开头部分,而丙文选自《逍遥游》结尾部分,试前后比对,推测庄子借助大鹏鸟的形象,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比较阅读下面两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虽有佳肴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3.解释加点的词。
⑴《齐谐》者,怪者也。
⑵其视下也,亦若则已矣。
⑶知,然后能自强也。
14.翻译下面的句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