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调整“阵痛”:现实、挑战与对策建议
邢增艺;卢孔标
【摘 要】我国当前处在“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日益凸显,反映了经济结构调整存在政府主导机制与市场力量作用不匹配、金融资源配置与调整方向需求不匹配等深层次矛盾.经济 结构调整不能因为“阵痛”加剧而止步不前,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关键是在强化政府引导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期刊名称】《华北金融》
【年(卷),期】2014(000)011
【总页数】4页(P17-20)
【关键词】经济结构调整;三期叠加;宏观调控
【作 者】邢增艺;卢孔标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海南 海口市 570105;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483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121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范围和力度的不断加强,其“副作用”也逐步显现,突出表现在近期部分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跌入历史低点,煤炭、钢铁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等传统产业部门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已经触发了局部地区企业违约并通过担保圈担保链向外延伸等风险事件,今年以来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贷款率已出现上升。经济增长速度的短期回落和部分企业的倒闭退出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成本,但由于我国经济金融中存在地方政府过度干预、金融资源配置失衡等扭曲因素,这种调整“阵痛”被放大,进而影响到下一步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力度,调控当局坚持经济结构调整的定力和智慧面临严峻挑战。
降准一、经济结构调整阵痛:逻辑与现实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重心是扭转一直以来高耗能、高投入的粗放式增长方式,缓解经
济增长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走可持续科学发展之路。落实到产业层面,一方面,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降低经济对传统产业的过度依赖,通过节能减排约束促进资源、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服务业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等系列措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主要由政府推动,国家通过行政关停、节能减排指标考核、停止部分项目审批等行政手段淘汰过剩与落后产能,并通过补贴、税收优惠、规划引导等激励新兴产业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产业结构优化是个“既破又立”的涅磐过程,必然要付出一定代价。在化解产能过剩、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部分行业不可避免遭受较大冲击,出现企业倒闭等现象;由于新产业成为经济新支撑点不是一蹴而就的,经济增长很可能出现短期失速现象,并带来失业上升等问题。这一现象和阶段被形象地称为“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期”。加上当前我国还同时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国家对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设定了一定容忍度。近两年经济增长表现客观验证了这一预期。不过,种种迹象表明,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期的持续期和严重性可能超过预期。
从经济增长情况来看,经济增速下滑非常明显,2014年第一、二季度,全国国内生产总值
同比增长7.4%和7.5%,一季度GDP 增速创下20 个季度以来新低,仅高于2009年一季度的6.6%。分地区来看,第一季度31 个省区市中,除了青海外,GDP 增速相比去年同期均出现回落,河北、黑龙江和山西三省GDP 仅增长4.1%、4.2%和5.5%,比上年同期回落4.9、4.9 和4.0 个百分点。这些省市的共性特征是钢铁、煤化工等产能过剩行业集中,经济结构对煤炭能源等产业依赖度较高,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最直接。经济增速下滑一方面说明经济结构调整旧产业“破”的有成效,另一方面则说明新产业“立”未能跟上。2014年上半年,经济表现未见好转,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比去年同期下降0.5 个百分点;山西、河北、黑龙江同比仅增长4.5%、2.6%和2.0%,比去年同期下降5.3、8.7 和6.4 个百分点。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不会停留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层面。产业结构调整最终调整的是企业,而钢铁、煤化工、船舶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基本都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也是银行信贷投放集中的领域,这些行业企业的调整必然影响到银行贷款质量。产业结构调整深入已经导致部分区域、行业金融风险的显现,2013年下半年以来,媒体关于山西等地的风险事件不断见诸报端,以联盛集团、海鑫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地方支柱企业陷入停产、资金链断链、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的恶性循环,并通过担保链、担保圈向外扩散。
显然,上述现象并非个案,内蒙古、浙江、山东、江苏、福建等地都有类似案例发生,商业银行不良“双升”压力加大。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08%,比年初上升0.08 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024 亿元。
二、经济结构调整前景:压力与挑战
在“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经济结构调整阵痛考验调控定力。首当其冲的是对GDP 增速下滑的容忍度。具体体现在:一是就业压力,本轮产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企业没有采取上世纪九十年代大批量国企员工下岗的激进做法,失业率没有出现十分明显的恶化,但经济结构调整期间隐性失业加重,原来三个人干的活现在五个人干;二是财政收入压力,2014年8月中央财政收入同比增长仅为5.5%,较去年同期下降6.6 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同比仅增6.6%,比去年同期高0.1 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而支出刚性强,收支矛盾突出,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加大;三是部分地区GDP 增速远低于年度增长目标,在GDP 仍是对地方政府官员考核重要指标的情况下,地方有动力放慢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支持。其次,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压力加大。突出表现为,部分地区、行业偿债能力不足,山西、浙江、山东等地在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部分行业信贷风险不断
积累并呈上升趋势,一些地区企业风险已经爆发,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已成当务之急,可能会挤压经济结构调整空间。
如何增强调控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是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挑战。货币政策方面,目前市场上对于调降存款准备金、加大“注水”力度的呼声较高,问题是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除了营造相对稳定的货币环境、稳定利率预期外,货币政策的作用相对有限。今年以来央行已经采取了再贷款、定向降准等操作,“结构化”宽松能否确保资金流向真正需要资金的实体经济领域?从历史经验来看,必须避免重走货币扩张的老路。财政政策方面,财政在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较为直接,但财政政策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资金来源,在财政收入下滑、支出刚性以及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较重背景下,还需要平衡融资与债务风险;其次是财政发挥作用的渠道问题,“四万亿”刺激政策实施期间,大量资金投向国有企业等预算软约束主体,落后产能、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整顿步伐放缓,房地产调控缓和,拖延经济结构调整。当前,部分地方政府放松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倾向越来越明显,调控回归传统模式的趋势需要警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