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银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思考
农业银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思考降准
作者:刘璐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8年第19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农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推进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实施,必须有强大的投入作保障。作为面向“三农”的大型专业银行,农业银行必须充分发挥“国家队”和主力军作用,不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在加快形成乡村振兴战略多元投入格局中发挥支柱力量。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农业银行的政治担当、职责使然,也必将大有作为
    从历史维度看,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农业银行的分内职责。中国农业银行因“三农”而生,因“三农”而发展,也因“三农”而壮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农业银行有着优秀的历史传承。1955 年,中国农业银行正式建立,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全国各地初级社的普遍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坚强的资金保障。之后,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演进,它的定位和职能几经转变,但其服务“三农”的优良传统从未改变。从每年发布的《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看,2008 年以来,农业银行“三农”贷款增速已经连续9年高于全行
平均水平,总体上做到了县域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
    从现实维度看,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农业银行必须肩负起的政治担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完成好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既要靠人才,也要靠资源,更离不开资金要素支撑和金融资源注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就明确了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要加大对乡村振兴支持力度这一要求。这是国家战略层面提出的重大要求,也是农业银行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在新的历史任务下,农业银行必须继续实现服务“三农”的可持续性,切实肩负起助力乡村振兴这一重任,体现新担当、展示新作为。
    从未来维度看,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银行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将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随着这一战略的不断深入,未来将形成各类资本投资的“蓝海”。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的政策导向来看,国家层面正在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定向降准、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等优惠政策,逐步引导金融机构、特别是涉农金融机构将更多资源配置到农业“新六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这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为农业银行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
    精准对接金融需求,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全方位综合化金融服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其最终目的是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尤其是农村普惠金融是乡村振兴战略极为关键的支持要素。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银行机构的金融支持既要体现“全面”的要求,又要突出重点、精准发力,重点要在五方面下功夫。
    重点支持现代农业发展, 助力乡村产业兴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产业兴旺是重点。农业银行要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抢占先机,必须紧紧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切实发挥金融杠杆作用,为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可靠的金融支撑。从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景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亟需金融机构提供大量资金支持。一是质量兴农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尽快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集约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这使得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绿生态的农业产业领域迎来巨大的资金需求潮。二是激活农村资源的现实需要。据2017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各类账面资产2.86 万亿元。唤醒这些“沉睡的资产”,不仅能把“本本”变“本钱”、资源变资本,也将为金融机构吸纳更加多元的资源。三是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现实需要。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这些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最大的障碍就是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因此,农业银行必须发挥金融机构的社会资金配置作用,在支持“三品一标”快速发展、盘活农村集体经济上创新
业务模式,不断优化和改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供给,切实把金融服务建立和落实到农业产业链上,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助力城乡融合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涉及多类经济主体、多种经济活动的系统工程。在推进美丽乡村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伴随着巨大的投资需求,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在农村安全饮水、电网改造、道路绿化、垃圾和污水处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上给予强大的金融支撑。农业银行在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其金融需求公益性、多元化、均衡性等特点,积极主动承担起部分金融支农的责任,合理配置金融资源,有计划地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数,通过绿股票、绿债券、绿基金等融资方式,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小镇开发、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历史人文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精准对接农村“幸福产业”,助力民生福祉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硬指标,也是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重点。多年来,农业银行将“责任为先,兼善天下; 勇于担当,造福社会”的责任理念融入战略制定、经营管理与日常工作中,全力支持“三农”发展。截至2017 年末,县域贷款余额3.57 万亿元,增速12.3%,高于全行贷款增速2 个百分点。其中涉农贷款和农户贷款余额分别突破3 万亿元和1 万亿元。下一步,在农村“幸福产业”领域,将形成许多新的投资热点。一是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随着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提升工程,预计2020 年全国将形成15 万个乡村旅游特村
、300万家农家乐,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 亿人次。这一庞大的门槛人口必将形成巨大的产业效益。二是在县域各项民生事业服务方面。乡村振兴战略对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提出了诸多要求,并在加强农村医疗、养老、教育、社保体系建设、县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等方面给予许多优惠政策,这些政策落地对金融机构提供便利化服务提出了要求,也为加快金融与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指明了现实路径。三是在消费信贷和民生金融业务方面。在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以个人或小农户为经营主体或服务对象的农村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与之对应的农村消费需求也呈多样化态势,亟需银行部门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对此,农业银行应抓住农村消费升级的机遇,大力拓展乡村旅游业发展、县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民生活消费信贷等业务,创新推出一批适合农民特点、满足农民要求的金融产品,不断提高广大农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对农业银行的满意度。
    全力支持精准脱贫工作,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为农村贫困地区居民提供基础性、特化金融服务,开展金融普惠工作是金融扶贫的重要方面。2017 年,农业银行在83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累计投放各项贷款3718 亿元,有效支持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民生项目建设、特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应该看到当前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和网点少、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渗透率低等问题依然存在,谁率先填补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空白,谁就能成功占领农村这片“广阔天地”。农业银行应进一步延伸农村普惠金融的触角,积极发展新型业务,拓展服务领域,为广大农民众特别是贫困
众提供多样化、精细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要积极创新农村普惠金融机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风险可控的现代普惠金融体系,不断提高金融扶贫与精准脱贫的匹配度与适应度,提高金融扶贫的效率和成。
    着力构建农村信用体系,助力乡风文明建设。构建规范、均衡、有序的金融生态体系,对于提高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与经济环境之间互助互利互惠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农业银行要想在服务“三农”上大展作为,必须加大力度构建农村信用体系,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实现与经济、社会融合协调,共同发展。要大力实施农村信用工程。探索成立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站,借助基层力量和第三方数据平台,全面开展户、村、乡(镇)信用评定,建立基本信息档案,实现农村信用评定全覆盖。要加大征信大数据平台建设力度。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建立起统一的农村市场征信系统,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加快农村金融业务的信息化进程。要持续推进金融知识下乡。广泛开展征信知识宣传和金融知识普及活动,不断强化广大农民众的金融意识、诚信意识、风险意识,大力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使农村信用生态环境得到切实改善。
    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农业银行服务“三农”工作水平
    完善银政合作机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各级政府是主导者和实施者。农业银行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金融服务,必须加强与政府的联系,密切银政合作关系,搭建好银政交流合作平台。在推
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进一步创新合作机制,争取政府对农业银行创新服务更多支持,加快政府增信、农民安家贷、消费贷、“两权”抵押贷款、特农业产业、信用村建设等创新融资模式的推广,研发推广更多新的网络融资产品,为政府优惠政策提供金融支持。
    创新联动服务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支持,不是一家金融机构能够完成的任务,必须建立联动服务机制,实现共创共赢。农业银行必须加强与保险、租赁、基金、证券等金融机构在“三农”领域的合作,做到既各负其责,又协同用力,引导和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形成银企、银政支农合力,进一步提升服务“三农”效果。
    探索产品更新机制。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这对金融机构的产品动态调整提出了新的挑战。农业银行要积极探索因时制宜的产品更新机制和农村产业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融资模式,根据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各类经营主体的特点,积极推广季节性收购贷款、项目实施单位集客户融信保业务等特产品,为“三农”工作提供符合发展要求的金融产品。
    健全考评激励机制。金融机构为乡村振兴注入的力量有多大,必须有一个精准的考评机制作后盾。农业银行应进一步优化县域“ 三农”业务绩效考核指标,加大考核结果与业务授权、资源配置和领导班子奖惩的挂钩力度,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发挥好考核指挥棒、风向标的作用。要实施差异化的监管和评价政策,建立健全实行差异化的经济资本系数和拨备标准、独立效益核算机制等,确保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面发力、尽快见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