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地震灾害概况及分析
中国近代地震灾害概况及减灾对策分析
金沛剑  2012212577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安徽合肥 230009)
摘要: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交汇部,板块构造中地处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两两交汇处,地震活动频繁,一直是世界上地震频发和受地震灾害威胁最大的国家之一。本文从减轻地震灾害对策的角度,简要地回顾中国近代地震灾害以及为减轻灾害所进行的地震预报、抗震防灾和地震救灾工作,并对未来减灾工作作一展望。
关键词: 地震灾害;建筑震害;地震史研究;减灾对策
Overview of Modern Chinese earthquake and Mitigation Measures
Jin peijian  2012212577
(Civil Engineering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hui Hefei 230009)
Abstract:China is located in the Pacific seismic belt and the Eurasian seismic zone intersection portion。
Plate tectonics are located in the Pacific Plate, Eurasian Plate, Indian Plate twenty-two Interchange。Seismic activity is frequent and China is one of the largest earthquake-prone countries by the earthquake threat in the world。This article gives a brief review of Chinese Modern and earthquake prediction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undertaken,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lief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duction of earthquake disaster countermeasures, and work for a future disaster mitigation.
Keywords:Earthquake Disaster;Building Damage;Seismic History;Mitigation Measures.
0.前言
生猪的价格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也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本世纪以来全球共发生MS≥7级的地震1200多次,其中的十分之一发生在中国境内。特别是对人类社会危害最大的发生在大陆内部的地震,38%发生在中国境内。这些大地震给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的威胁。对地震的灾害分析,减灾对策的研讨就成为防灾减灾的热点问题。
1.中国的地震灾害
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区地震最多最密布的国家之一。本世纪以来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200余次,其
中的1/10发生在中国。近年以来,在中国平均每年发生6次6级以上地震;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达27.6万余人,伤约76.3万人;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仅对1949年以来的12次7级以上地震的统计,房屋倒塌600多万间,合1亿平方米,价值逾百亿元。其它工农业生产设施及各种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亿元左右。下面例出了近代其中几次灾害严重的地震损失和伤亡情况。
●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震级8.5级的地震。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死亡24万人,毁城4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这次地震的破坏程度,比当时确认的8.5级还要强烈,因为破坏最严重的海原干盐池一带的宏观烈度竟达到12度,并且,余震一直持续了3年之久……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地震、也是世界上近百年来最可怕的地震!
●1927年5月23日,甘肃古浪发生震级8级的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公里,死亡4万余人。
●1931年 8月11日,新疆富蕴发生地震。地震震级为8级,震中烈度Ⅺ度。震中区形成170公里长的断裂带,最大错动幅度达20米。这是中国大地震中已知错动幅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哪些车险是必须买的●1932年12月25日,甘肃省昌马堡发生7.6级地震,死7万余人。
●1933年8月25日,四川茂县叠溪镇发生震级7.5级的地震,震中烈度10度,叠溪镇被摧毁。震时地吐黄雾,城郭无存,岷江断流,壅坝成湖。距地震一个半月后“地震湖”溃决。前后共死亡2万余人。
●1935年 4月21日,台湾苗栗发生地震。震级为7.1级,是台湾有史以来破坏最重的一次地震。地面造成长约37公里的断层。
●1950年8月15日,西藏察隅县发生震级8.5级的强烈地震。震中烈度12度,死亡近4000人。全世界的地震学家都目瞪口呆,所有的地震仪都被强大的地震波激过了最高限而失灵。这场特大地震发生在毗邻印度阿萨姆邦的中国西藏墨脱,地震的震级高达里氏8.6级。
●1962年 3月19日,广东河源发生地震。震级为6.1级,是中国第一个水库诱发地震。死85人。水库诱发地震已经成为当代人类之大敌。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地震。由两次大地震组成:3月8日,邢台隆尧县发生震级
6.8级的大地震;3月22日,邢台宁晋县发生震级
7.2级的大地震。两次地震共死亡8064人,伤38000人。此次地震使我国政府下定决心,地震预报在废墟上上马,成为我国地震科学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
●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县发生震级7.7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为10度,震源深度为10公里,死亡15621人,伤残32431人。
●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发生地震。地震震级为7.3级,震中烈度为Ⅸ度强。这是我国首次预报成功的一次7级以上大地震,仅死亡1328人。
●1976年年8月16日,8月23日四川松藩、平武发生7.2地震,由于国家地震局发出中期预报,重兵设防,措施得力,仅造成41人死亡。
●1976年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4点2秒,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震级为
7.8级的大地震。死亡24.2万人,重伤16万人,一座重工业城市毁于一旦,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为20世纪世界上人员伤亡最大的地震。
●1988年11月6日云南澜沧、耿马分布发生7.6级、7.2级地震。死亡743人,经济损失25亿余元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汶川地震,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是自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8.1级)后的第二大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遇难:69229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这次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
女朋友过生日送什么好●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的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震中距成都约100公里。截至2013年4月24日10时,共发生余震4045次,3级以上余震103次,
最大余震5.7级。受灾人口152万,受灾面积12500平方公里。
2.中国地震空间、时间分布特点
中国的地震活动,在大陆地区中,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和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地震基本烈度7度以上地区占全部国土面积的32%,其中有136个城市分布在上述地区,约占全国城市的45%。嘉宾郎酒价格
空间分布特点
我国陆地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从地震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地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往往呈带状展布,被称为地震带。且地震以浅源地震为主,除了东北(日本海西)和东海一带中深源地震外,绝大多数地震的震源深度在40km以内,大陆东部震源更浅,多在10-20km 左右。
时间分布特点
地震幕是指地震体活动在时间域内的表现,其能更好的描述地震期的发展过程,地震幕的划分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我国及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地震带上分幕现象均很明显。中国地震活跃幕经历的时间均在20年左右,华北地区平静幕经历的时间则稍短。中国的地震活跃期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即能量积累阶段、能量大释放阶段和能量剩余释放阶段。
3.建筑震害成因
地震发生时,建(构)筑物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造成建(构)筑物倒塌有许多原因(以下简称“成灾原因”),主要有下列几种:
3.1没按抗震设防要求设计
破坏性地震并不是经常发生的,根据我国目前工程结构抗震设防准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对每个地区的工程结构都按照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不按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工程结构在地震荷载(力)作用下将遭到破坏。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地震,使整个城市顷刻间化为一片废墟,就是由于当时唐山是未设防的城市。
3.2建在活断层上
构造地震的发生,一般是由于活断层错动造成的。建在活断层上的建筑物自然会遭到严重破坏或倒毁。摩洛哥艾加迪尔建在活断层上的旅馆,在5.8级地震的袭击下成为一堆瓦砾。
3.3位于软弱地基上
软弱地基(如:海边、河湖边等)上建造的建筑物,由于地基在地震时会发生液化、塌陷等现象,而造成地基失效,位于这种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将会遭到严重破坏。如:日本新潟地震(1964)中,不少房屋整体倾覆。
3.4抗震设计不合理
新建工程结构必须按照抗震设计规范来进行抗震设计,否则,地震时就会遭到破坏。如有的建筑物在设计时底层隔墙过少、空间过大;有的多层砖房没按要求加圈梁、构造柱;有的没按限定高度设计等,都有可能在地震时遭到破坏。
3.5不按标准施工
山东省高考改革经抗震设计的工程结构,必须按照相应的标准施工。近些年国内外破坏性地震的震例中,不按标准施工、偷工减料、局部构件抗震能力不足而被摧毁的房屋建筑和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
4.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地震史研究现状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受唐山大地震的影响,有关地震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1985年,由李文海带头成立了“近代中国灾荒课题组”,地震研究领域中的自然科学界与社会科学界渐次结合,并引进地震社会学的概念,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地震灾害问题进行研究,并成功运用到个案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从史学角度对地震进行研究的成果层出不穷,主要论及全国范围或区域范围的震灾状况、救灾措施、震灾特点等。总体研究概况如下资料方面:谢毓寿、蔡美彪主编《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5 卷),是在 1956 年出版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的基础上增补改编的,所收录的历史地震资料
起自远古,止于 1980 年[1];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所编《中国历史强震目录》记录了公元前 23 世纪~1911 年中国历史强震[2];汪素云等编《中国近代地震目录》收录了公元 1912 年~1990年间震级 Ms ≥4.7 的地震情况[3];刘昌森编《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拾遗》增补了《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中没有收入的 620 余次地震事件,一千余条地震资料[4]。
研究方面:郭建增、马宗晋著《中国特大地震研究》对中国历史上十余次特大地震进行了科学而详细的论述[5];李鄂荣、姚清林之《中国地质地震灾害》[6]及耿庆国之《中国旱震关系研究》[7],均对相关自然现象间的规律性关联予以探析。王国治的《中国防震减灾工作》则从微观入手,探讨了数年来中国防震减灾的若干措施[8]。李邦善著《中国地震》就地震科学的主要方面分专题系统地做了必要论述,实际上是一部“地震解集”[9]。此外,青白对我国历史上的地震灾害进行了简要概括[10];钟立勋列举、分析了自 1933 年以来我国发生的知名、重大地质灾害致灾原因、特点及防灾经验教训,以作为今后开展防灾减灾工作之借鉴[11];时振梁等简要介绍了我国历史上重要城市遭受地震破坏概况,初步分析了我国城市地震的严重性和广泛性,提出开展城市地震研究作为城市减灾内容之一的建议[12];徐爱信介绍了历史档案资料在防震减灾中的意义、中国近 50 年来在整理历史地震资料方面所做的工作、历史地震档案资料在工程地震及地震烈度区划中的应用[13]。
5.减轻震害的措施
地震灾害主要是由于工程结构物的地震破坏。因此,加强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提高现有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的工程性措施是减灾的重要手段[14]。
5.1减轻震害的非工程性措施
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是我国人民几十年来防震减灾的基本经验的结晶,也是党中央关于防震减灾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法律化、制度化,它的实施,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及其一系列的配套法规的制定,标志着我国防震减灾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管理的新阶段。
1998年3月1日起施行几个相关法律[15]:
《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1998年);
《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1994年);
《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1995年);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及其使用规定;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年)。
防震减灾规划的编制我国约有80%的国土处于基本烈度Ⅵ度及其以上的地震区,提高我国城镇和企业的综合防御地震灾害能力非常重要。各级人民政府应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防震减灾规划成为其中提高我国综合防御地震灾害能力的一项
重要措施。
防震减灾规划一般可包括:规划纲要、地震小区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震前综合防御规划、震前应急准备和震后早期抢险救灾对策、震后恢复重建规划及规划实施细则等几个部分。防震减灾规划在编制前一般都需要开展一系列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如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小区化、建筑物的震害预测等,这些工作使防震减灾工作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各级政府和工业企业编制防震减灾规划,是一项提高企业、乡镇、城市乃至整个社会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
5.2制定地震应急预案
地震应急工作是指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发布后的震前应急防御和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的震后应急抢险救灾。
地震应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地震应急工作及时、高效、有序的开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是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发布后的震前应急防御和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的震后应急抢险救灾。制定应急预案,是应急准备乃至整个应急工作的核心内容。目前,国家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和部分市、县人民政府,甚至乡镇、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都制定了相应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6.结语
斛珠夫人结局如何中国的地震活动,在大陆地区中,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和分布范围广的特点。空间、时间分布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建筑震害成因多种多样,对地震史的研究也在跟进,但须逐步完善。做好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对减轻震害,避免重大伤亡、损失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谢毓寿,蔡美彪.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5 卷)[G].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2] 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中国历史强震目录[G].北京:地震出版社,1995
[3] 汪素云,吴戈.中国近代地震目录[G].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 刘昌森.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拾遗[G].北京:地震出版社,2003
[5] 郭建增,马宗晋.中国特大地震研究[G].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
[6] 李鄂荣,姚清林.中国地质地震灾害[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7] 耿庆国.中国旱震关系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
[8] 王国治.中国防震减灾工作[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9] 李邦善.中国地震[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1
[10] 青白.我国历史上的地震灾害[J].民防苑,2007(5):18
[11] 钟立勋.中国重大地质灾害实例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9(3):1-6
[12] 时振梁,曹学锋,闫秀杰.中国城市地震研究概述[J].中国地震.2002(4):365-370
[13] 徐爱信.历史地震档案资料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J].国际地震动态, 2007(2):43-46
[14] 柳炳康,沈小璞.工程结构抗震设计[M].3版.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15] 《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1998年);《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1994年);
《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1995年);《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及其使用规定;《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