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1])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并长期统治的君主制皇朝,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明朝初期定都于应天府(今南京),号京师。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今北京),而应天府改称为南京。
明朝建立始于1368年朱元璋推翻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在南京建都称帝,国号大明[2]。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
明朝初年比较强盛,经过明太祖的洪武之治,精励图强并逐步恢复国力,到明成祖时期国力到达顶峰,是为永乐盛世。其后的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仍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虽于明武宗、明世宗开始逐渐中衰,面临社会矛盾与外患,仍有隆庆新政与万历中兴中兴气象。但万历与崇祯年间连年灾荒与战事,各地爆发民变,至1644年明思宗遭受李自成的大顺军队攻占顺天府,明思宗自缢,随后满清军队击败大顺军并入主中原,至此明朝享国祚276年。但后继南明与明郑政权仍延续了数十年,直到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明廷宗室才被清军完全逐绝。
明朝的领土曾囊括今日内地十八省之范围。东北初年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乌地河流域[3],后改为辽河流域;初年北达西喇木伦河一带[来源请求],后改为今长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后改为嘉峪关;并曾在今东北地区、新疆东部、西藏等地设有羁縻机构。明成祖时期甚至短暂征服并统治安南(今越南北部)。
明朝是继汉、唐之后中国历史又一个兴盛的汉族王朝,也曾是手工业、经济最繁荣的国家之一。在清朝官修史书《明史》中甚至认为洪武、永乐在位时期“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明朝之号承袭自小明王韩林儿之号[4]。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国号以示自己的正统地位,也同时应和了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其次,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制水[5]。
目录
[隐藏]
1 历史
o 1.1 简介
o 1.2 明朝建立
o 1.3 明朝初期
▪ 1.3.1 洪武之治
▪ 1.3.2 靖难之变
▪ 1.3.3 永乐盛世
▪ 1.3.4 仁宣之治
o 1.4 明朝中期
▪ 1.4.1 京师保卫战
▪ 1.4.2 英宗复辟
▪ 1.4.3 宪宗时期
▪ 1.4.4 弘治中兴
中国朝代表▪ 1.4.5 武宗时期
▪ 1.4.6 嘉靖时期
▪ 1.4.7 隆庆新政
o 1.5 明朝后期
▪ 1.5.1 张居正变法
▪ 1.5.2 万历时期
▪ 1.5.3 明末三大案
▪ 1.5.4 光宗中兴
▪ 1.5.5 天启时期
▪ 1.5.6 崇祯时期
o 1.6 南明和郑氏王朝
▪ 1.6.1 弘光政权
▪ 1.6.2 鲁王监国
▪ 1.6.3 隆武政权
▪ 1.6.4 绍武政权
▪ 1.6.5 永历政权
▪ 1.6.6 明郑政权∙ 2 疆域和政区
o 2.1 疆域
o 2.2 行政区划
∙ 3 政治制度
o 3.1 主要机构
o 3.2 其它机构
∙ 4 军事制度
∙ 5 外交
∙ 6 经济
∙7 人口
o7.1 明代户籍制度
∙8 教育与科举
∙9 标准语
∙10 国旗
∙11 文化与科技
o11.1 西学东渐
o11.2 人文学科
o11.3 自然科学
∙12 社会风气
∙13 艺术成就
o13.1 美术
o13.2 书法
o13.3 建筑工艺
o13.4 服饰
∙14 帝王年表
∙15 注释
∙16 参考资料
∙17 参见
∙18 外部链接
[编辑]历史
[编辑]简介
宣德八年(1433年)明朝疆域,在东北地区,新疆最东部,青海,西藏等地设有羁縻机构
明初武功极盛一时,明太祖立国江南,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北伐中原,最终推翻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并逐步恢复中国国力,史称洪武之治。
明惠帝时爆发靖难之变,被燕王朱棣夺取江山。明成祖时曾北进蒙古,南征安南,令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导致,史称永乐盛世。其后的十一年在明仁宗和明宣宗的治理下,大明国力达到顶峰,史称仁宣之治。宣宗之子明英宗幼年即位时,朝中有“三杨”杨溥、杨士奇、杨荣主持政局,‘海内清平’。
至正统七年,张太皇太后去世,明英宗仅十五岁,宦官王振趁机开始擅权;正统十四年发生土木堡之变,但名臣于谦另立明景帝,并击退了瓦剌,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后明景帝死,明英宗复辟,废除自明太祖时残酷的殉葬制度并逐渐任贤用人使朝政有所转机。英宗之子明宪宗继位后,初年励精图治但后期宠幸万贵儿及阉宦汪直国力日衰。明孝宗统治的弘治年间,明朝君臣同心协力,国家呈现中兴气象,史称弘治中兴。
正德、嘉靖朝始逐渐中衰,社会矛盾萌发,并面临蒙古、倭寇两大外患。明穆宗隆庆朝名臣名将荟萃,陆上与蒙古达成和议,史称俺答封贡;海上开放民间贸易,史称隆庆开
关;因为这两项伟大措施,明朝又重现中兴气象,史称隆庆新政。明神宗万历朝初期在名相张居正的辅政之下曾一度中兴。后世计当时朝廷岁收,明朝的经济规模可称世界第一。惟至万历朝中期始,因立太子之争,君臣关系紧张,终致皇帝怠政、官员腐化,关外女真兴起,明朝开始走向衰败。但万历年间,明朝仍取得了明缅战争的胜利、援助朝鲜击败日本侵略的胜利。天启年间,少年皇帝明熹宗事事信赖太监魏忠贤,加快了明朝腐败的进程。
至崇祯年间,臣子党争激烈,皇帝决策失准,杀袁崇焕,后金军队突破长城,五入关内烧杀抢掠。又遇连年灾荒疫疾,民不聊生[6],各地爆发民变,叛降数易,官兵疲于奔命。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之下,明朝仍取得了宁远大捷击伤努尔哈赤,取得料罗湾海战的胜利击败荷兰。
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队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随后清朝军队在原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领下入关击败大顺军,但由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的若干个南明政权延续了数十年,忠于明朝的明郑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作为反清基地。直到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明廷完全灭绝。
明朝建立
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在位:1368年-1398年)
元朝末期,官员贪污日盛,朝政腐败。蒙古立国之初,税务由耶律楚材制定,项目清楚且限于一定额度。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发行的中统宝钞、至元宝钞等亦能正常流通使用较长时间。然而元末时蒙古贵族有靡烂之象,亟需财帛,除了加重赋税以外还发行新钞“至正宝钞”并大量印制,导致金融紊乱,并饱受严重的通货膨胀,民不聊生。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政府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黄河两岸农民本已饱受灾荒之苦,在治河工地上又横遭监工的鞭打,被苛扣口粮,民间愈发怨怼。于是,“治河”和“变钞”就成为民变爆发的导火线,终致红巾军起义的爆发。
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红巾军起义爆发。次年,郭子兴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不久,贫苦农民出身的安徽凤阳人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得到郭子兴的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为妻。之后,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了一块立足的基地。初时的朱元璋“地狭粮少”“孤军独守”,远不及其他起义军势力,处境十分艰难。朱元璋采纳了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经过几年努力,朱元璋军事和经济实力迅速壮大。1360年,陈朱双方在集庆城(今南京)西北的龙湾展开恶战,陈友谅势力遭到巨大打击,逃至江州(九江)。1363年,通过鄱阳湖水战,陈友谅势力基本被消灭,吴元年,朱元璋攻下平江(今苏州),张士诚自尽。同年朱元璋又消灭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1368年正月,朱元璋于应天府即皇帝位,开启300年的明朝。之后趁元朝内讧之际乘机北伐和西征,同年攻占元大都(今北京),元朝撤出中原。之后于洪武四年消灭位
于四川的明玉珍势力,于洪武十四年消灭据守云南的元朝梁王。最后,于洪武二十一年深入漠北进攻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明朝初期
洪武之治
主条目:洪武之治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改革元朝留下的不合理的吏治,惩治贪污的官吏,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确立了里甲制[7]配合赋役黄册[8]和鱼鳞图册[9]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但是朱元璋性格多疑,也对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图谋不轨。而有的功臣也越过礼法,为非作歹。朱元璋借此两兴大狱,即“胡蓝党狱”,几乎将功臣全部诛杀。
廖永忠是最先被杀害的功臣。在此之后,朱亮祖、李文忠先后死于非命(《明史》记载徐达是病死,民间传说为朱元璋赐死)。胡惟庸是当时中书省的左丞相,深得朱元璋宠信,故日益跋扈,不知自忌。朝中奏章大事须先经其手,若不利于其的奏章就予以隐匿。同时,胡惟庸大肆收取贿赂。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之罪名杀胡惟庸,又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人。洪武
廿三年,有人告发李善长交通胡惟庸情状,韩国公李善长因此被赐死,家属七十余人被杀。总计株连者达三万余人。此后,朱元璋又借大将军蓝玉张狂跋扈之名对其诛杀,连坐被族诛的有一万五千余人。加上空印案、郭桓案两案,开国功臣除了汤和外几乎全部被杀。朱元璋通过打击功臣、特务监视等一系列方式加强皇权。
[编辑]靖难之变
主条目:靖难之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