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会议总结磨刀
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是中国地震工程领域的最高学术会议,由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和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始于1984年,每四年举办一次。本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在哈尔滨召开,邀请了包括谢礼立院士、陈厚院士、周福霖院士、欧进萍院士等在内的多位知名地震工程专家做了大会主题报告,173名专家学者做分组报告。会议主题涵盖了工程抗震技术标准和规范、强震动观测和地面运动特征等地震工程领域的各个方向。本次会议参会单位127家、注册参会代表达647人,创下了参会规模的历史记录。大会期间,同时举行了防震减灾产品展示、结构分析盲测竞赛、优秀论文评选等专题活动。大会的闭幕式上,主办单位代表做了会议总结,并进行了盲测竞赛、大会优秀论文、恢先奖学金的颁奖仪式,组委会向与会代表公布了下一届即第十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拟定于2018年10月在上海召开,拟定由同济大学承办。
袁老千古一、大会学术报告
本次大会共有多位业内专家学者做了大会主题报告,主题报告内容包括工程抗震概念设计、高坝震情验证、中国超高超限建筑审查技术要点、重大工程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隔震减震控制技术研究、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研究、地下结构抗震研究、新型抗震结构体系、地震现场房屋安全鉴定系统是设计与开发等,主题报告几乎涵盖了地震工程的全部研究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谢礼立院士做了题为《论工程抗震概念设计》的主题报告。报告从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50010)出发,列
举的抗规中涉及抗震概念设计的条款目次,结合抗震概念设计的发展分别论述了传统(狭义)抗震概念设计和广义抗震概念设计。谢院士指出现行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是国家制定的最低抗震要求和标准,工程抗震概念设计是偏定性的,缺少定量的计算,和抗震验算相比,抗震概念设计相对缺乏显实度。但抗震概念设计的经验性、客观性、包容性、可更新性、地缘性对于我国“三水准、两阶段”的抗震设计体系而言,又是设计中基础中的基础。尽管抗震概念设计偏重构造而极少设计计算,但是在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中,有关抗震概念设计的内容的比重再逐渐增大,抗震概念设计越来越受到行业的重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学位委员会副主席、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陈厚院士做了主题为《汶川地震中沙牌拱坝的震情验证》。陈院士主要介绍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今年来对于水坝抗震研究的若干工作成果,并针对沙牌拱坝这一碾压混凝土拱坝的坝型做了特别分析。报告对确定坝址地震动输入、高坝体-地基体系的动力分析、超级计算机并行运算开发等做了介绍。在确定地震动输入方面,陈院士建议使用随机有限断层法确定地震动输入;动力分析中建议使用考虑拐点频率的震源频谱模型修正,同时考虑传播路径、场地效应建立分析模型。对于坝体的本构,
建议综合考虑拱坝-地基-水动力相互作用、坝体内缝隙往复开合的法向-切向接触力、坝体周围地质构造影响、以及两岸潜在滑动岩体的开裂与滑动等因素,建立基于混凝土坝体非线性的损坏分析模型。最后,陈院士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500吨动态试验机近年来完成的部分实验。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王亚勇研究员做了题为《中国超限高层建筑发展概况及审查技术要点》的报告。王亚勇研究员首先论述了超限高层建筑的定义——“高
度大于180m、跨度大于120m、长度大于300m、悬挑长度大于40m”,简而言之,超限高层结构具有“特高、长大、怪异”的特点,这对于结构抗震是不利的。接着列举了中国大陆近年来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高层建筑,指出中国的高层、大跨、长悬挑、异型复杂的结构越来越多,对于高层抗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最后,王亚勇研究员总结了超限审查工作的工作要点:(1)超限建筑的审查基础还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这是保证结构安全的最低标准和要求;(2)超限审查的性能目标还是“三水准”,但要考虑不同地震水准下结构预期的破坏和对建筑性能的影响;(3)超限审查的对象是结构的关键构件、部件、设备和管线。生育险怎么报销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欧进萍教授做了题为《我国城镇及重大工程防震减灾若干进展与挑战》的报告。欧院士从城市工程系统抗震防灾、重大工程地震破坏与控制和村镇建筑与区域生命线工程工程抗震与防御三个方面介绍了多家高校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研究方向上的科研成果。通过抗震概念设计、耗能减震措施、减隔振措施、潜在灾害性地震预防等技术手段,我国正在建立起城镇及重大工程防震减灾的设计体系,对于学校、医院、大坝等重要结构,正在建立建全抗震设防体系。欧院士指出我国城镇及重大工程防震减灾的工作涉及到科技、经济、管理多个方面,是一项集成化、综合性的科研任务,如果想在未来的科研中有更多的突破,需要现有的联合高校继续通力协作、成果互通。我国在“十一五”期间的“973”科研计划中特别有重大自然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的研究方向,这正是推动城镇及重大工程防震减灾工作的契机。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周福霖教授做了《我国抗震隔震减震控制技术的发展应用和思考》的报告。周院士首先介绍了我国隔震减震技术的发展历史,自
上世纪70年代,我国首次在工程中使用了橡胶支座隔震技术以来,隔震减震技术已经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周院士结合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在高层建筑、地铁上部建筑、大型结构建筑隔震减震技术应用的实际经验,比较了橡胶隔震支座、自复位摩擦摆等隔震耗能构件的减隔震性能,指出橡胶隔震支座的良好抗震性能、较低的成本、日益提高的耐久性、越来越成熟的更换技术等优势使其成为工程抗震界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隔震减震产品。
会计社会实践报告北京工业大学杜修力教授做了题为《地铁地下结构抗震研究新进展》的报告,从模型试验、简化分析方法提炼、数值模拟三个大的方面介绍了北京工业大学近年来对于地铁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的成果。在
模型试验方面,北京工业大学科研团队对浅埋式、深埋式地下结构进行了振动台试验和离心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圆形的剪切土箱对于还原结构在真实地震作用下受多向地震动输入的效果是比较好的。通过对比John法、Shukla法、福季耶娃法、反应位移法,科研团队总结了考虑土层埋深、边界条件、地震动输入等因素的半经验、半理论的分析方法,简化计算的结果表明,这种方法的计算效果是可以被接受的。数值模拟方面,对比了基于波动理论的时域整体分析方法和基于振动理论的时域整体分析方法,前一种方法理论严格,后一种方法是理论近似。在考虑波动方法时,须使用人工边界地震动输入、定义岩土材料非线性统一强度模型并使用大变形分析的高效算法。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结果均表明,在研究浅埋式装配式地铁车站的地震作用时,要考虑惯性力和约束变形,在研究深埋式装配式地铁车站的地震作用时,可仅考虑约束变形,装配式地铁车站的破坏机理是上覆土体剪切破坏导致结构中柱破坏进而引发结构顶板的破坏。
一公顷等于几亩同济大学吕西林教授做了题为《可恢复功能抗震结构新体系研究进展》的报
告。吕教授介绍了可恢复功能抗震结构的分类主要有摇摆结构、自复位结构和可更换构件/部件结构,这种结构形式的工作目标是使结构抗倒塌设计转变为结构可恢复设计,从而改变结构抗震设计理念。2009年1月,外国学者已经提出了可恢复性功能抗震城市的概念。摇摆结构主要工作原理是放松基础约束,使基础接触面仅有受压能力而无受拉能力,摇摆结构是要加阻尼器的,只靠动能耗能是不可行的。自复位结构通过预应力钢筋使结构保持自复位能力,加州伯克利市Davier Brower Center(6层自
复位剪力墙结构)和洛杉矶SF Public Utilities Commisiion(13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都是典型的自复位结构。可更换构件/部件结构中比较典型的结构形式是更更换连梁双肢剪力墙结构,连梁对于结构而言相当于是一个保险丝,小震下提供刚度、中震下提供弹性、大震下通过软钢的塑性变形进行耗能。另外,悬挂式电涡流质量协调阻尼器(TMD)也是一种效果较好的可更换构件/部件结构。
过节费本次会议还邀请了173名专家、学者、工程地震行业相关科研人员做分组报告由于与会代表众多,大会设立了多个分会场,分会场讨论的内容包括地震动与场地、建筑结构分析、隔振耗能减震、桥梁结构分析、盲测竞赛等五个研究方向。
二、会后思考
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造成了约十万人死亡,大地震之后的次生灾害(火灾、海啸)基本摧毁了里斯本这座城市,严重打击了葡萄牙的国力,使曾经荣极一时的殖民大国走向衰败,破坏性地震对于一个国家的打击由此可见一斑。
我国建国以来经历了海城大地震、唐山大地震、九江地震、汶川大地震、姚安地震、芦山地震,就在第九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召开前不久,又发生了昭通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