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 州 师 范 大 学
2012 年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考试科目代码考试科目代码:: 835
考试科目名称考试科目名称::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
说明:1、命题时请按有关说明填写清楚、完整;
2、命题时试题不得超过周围边框;
3、考生答题时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漏批责任自负;
一、简答题 (每题8分,计40分)
宁波黄鱼面1、 简述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
2、 简述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 简述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原则
日本进口巧克力4、 简述导入艺术的主要方法
5、 简述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
二、论述题(每题20分,计60分)
1、 联系实际谈谈素质教育观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的重要影响
2、 请结合教学实践和理论,谈谈说课与讲课的关系
3、 请结合教学理论与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
三、案例题(共50分)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课例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本节课首先针对人们消费心理的复杂性,从消费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入手,强调各种因素作用下的消费心理的特点,并引出四种典型的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本节课第二部分通过探究活动,比较奢侈和节俭对个人和对社会各有什么影响,引入理性的消费者要饯行的若干原则。这个探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节俭才对个人及社会有促进作用。
依次分析了若干值得倡导的消费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学习本课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学生分析学生分析】】
高一的学生的生理逐渐成熟,但其心理还相对比较感性,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这一内容重点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消费观。学习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消费,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消费,崇尚健康的消费方式,选择正确的消费行为,用正确的消费观指导自己的生活消费,这对学生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教育目标之所在。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理解和掌握消费者应当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内容;五一出游文案简短
2.能力着重培养学生进行理论抽象的能力,参与生活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智商智商智商、、情商和财商
情商和财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深入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教学,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代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加之是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对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作风逐渐有了距离感、陌生感。因此,在讲树立正确消费观念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epc灯亮是什么故障(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树立环保和绿消费的理念,针对今天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等观念,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关心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养成适度消费、量入为出以及避免盲从等消费观念,使学生成为理性的消费者。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设计思想设计思想】】消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因此,本课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熟知。同时,学生对消费所持的观点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教学过程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既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的消费体验和
消费常识,作为学习资源参与问题讨论,又可以充分表达不同消费观念对同一消费现象的认识,形成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不同消费行为的消费心理:
2.什么是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消费;
(4)改变陋习,科学消费;
(5)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3.为什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2)家庭消费与国家的关系
【课堂教学实录课堂教学实录】】
(导入新课)
现在给你1000元钱,请同学思考你如何花这些钱。(学生生活体验教学法)
请几位同学谈谈你的购物方案及理由。(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讲授新课)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板书)
根据学生所谈的购物方案,教师总结:造成不同消费行为的消费心理有哪些?
A. 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B. 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戴的部首是什么偏旁C. 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D. 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除了消费心理会对一个人消费行为造成影响外,消费观念也会影响我们的消费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消费的误区:
例如: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高消费是与非:中国奢侈品消费时代真来了吗?” 学生结合材料思考:
问题问题::什么是奢侈品什么是奢侈品??
奢侈品的概念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认识:
20年前,拥有一台25英寸彩电就是一种奢侈享受;
10年前,拥有一部私人轿车就是一种奢侈享受;
5年前,拥有一套私人别墅就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奢侈享受。
现代人奢望什么?或许拥有一部宝马轿车,或许拥有顶级豪宅,或许拥有70万元一台的最新液晶彩电。
学生总结概括:超出一般消费者经济承受能力的消费品。(归纳法)有的拼音
从上述材料中体现了一种关系: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演绎法)
1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 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
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有人认为,随着生产的发展,家庭富裕了,收入增加了,这些钱我想怎样花就怎样花,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该如何花好我们有限的钱了?下面继续讨论这个话题:
根据材料讨论根据材料讨论:: “高消费是与非高消费是与非::中国奢侈品消费时代真来了吗中国奢侈品消费时代真来了吗??”
据中国品牌战略协会估计,目前中国奢侈品的消费人占人口总数的1%,约为1300万人,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的年轻一代。这些人主要喜欢穿阿曼尼、路易威登、普拉达(Prada)、等名牌服装,用路易威登手袋,用夏奈尔口红,开宾利汽车、喝人头马酒、戴劳力士表……他们往往会说:看我们的“生活质量”多高,用上了奢侈品,我们的“幸福指数”就急剧飚升了。你觉得呢?
根据上述材料思考下述四个问题:
(1)谁在消费这些奢侈品?为什么?
(2)他们在消费哪些奢侈品?
(3)奢侈品消费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4)多少人买得起奢侈品?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板书)
问题一问题一::谁在消费这些奢侈品谁在消费这些奢侈品??为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进一步分析:年龄在40岁以下的这个年龄层消费观念不同。他们消费绝大多数是“贷款消费”。对比下面材料:
不久前,广发银行杭州分行向社会公布:
100个信用卡恶意透支客户“黑名单” 中,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的共有80人,占比达80%; 其中1974年以后出生的共有26人,占了25%。5个汽车按揭贷款的恶意拖欠客户。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占了4人。
通过对中国当前贷款消费中恶意透支的情况的分析对比,引出第一个正确的消费观:(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人均财富和资源相对短缺,还有几千万人口没有脱贫。因此,超前消费、一步到位消费、崇洋消费都不适合我国的国情。提倡适度消费,量入为出,留有余地,安排好各方面消费比例。但又不能过度抑制消费。
问题二问题二::他们在消费哪些奢侈品他们在消费哪些奢侈品??
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回答,总结概括出第二个正确的消费观: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
学生讨论书本 84 页的那幅漫画“小儿麻痹症”,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回答。 老师归纳:讽刺只注重物质金钱消费,忽视了精神消费的现象,从而造成物质上富有,精神上 空虚的畸形状态。
(思想教育):未来学家们指出: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这样一个时代,不再向自然挖掘财富, 人们主要在人脑中挖掘财富。美国职工中 66% 属于知识经济型,每 10 个新就业点机会中,有 8 个与信息产业有关,我国上海市的家庭费用也成为上海人消费增长率最高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对知识经济,创新经济,精神消费尤为迫切。
问题三问题三::奢侈品消费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奢侈品消费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奢侈品引发"奢侈病"。
A.过于“执着”的追求奢侈品,会造成一种畸形的消费心理;
B.越来越多的奢侈品被假冒;
C.购买奢侈品所带来的虚荣心,会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盲目攀比的病态中;
D.诱发腐败。
总结概括出第三个正确的消费观:
(3)改变陋习,科学消费
教师举一个例子,指导学生讨论,从这种现象得到什么启示?
一位 15 岁的中学生沉溺在网吧里聊天,家庭并不富裕,可她把大把大把的钱花在泡网巴吧上。终因网恋引发心理危机而轻生。
学生回答(略)
老师归纳:有一部分中学生沉迷于网吧,荒费学业,浪费钱财,这的确是引起全社会重视的问题,很多家长呼吁有关部门清查整顿有关电子游戏机、网吧以及娱乐场所,所以 作为在校学生,必须彻底改变落后的、不健康的、不文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
问题四问题四::多少人买得起奢侈品多少人买得起奢侈品??
对比中国与美国、加拿大、韩国的消费观的差异,说明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对我国国情的分析,总结概括出第四个正确的消费观:
(4)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俗语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我们的祖训。我们中华民族向来就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美德。即使将来中国真正富裕起来了,我们年青一代也要把这一美德发扬下去,绝不能丢掉。这与总理所倡导的“穷人经济学”是一致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