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_4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4、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用自学、质疑、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学习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见解.
  2、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__写作特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要有勤于思考和自知之明的精神.
  2、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难点:体会邹忌劝谏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都各不相同:比干劝商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而被挖心,蹇叔劝谏秦穆公不要出兵伐郑而被嘲讽羞辱,屈原劝谏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
放逐,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除掉勾践而身为戮没,但邹忌劝谏齐威王却收到成效。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从今天要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寻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简介《战国策》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和主张。其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简介邹忌
  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简介齐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后来听从谋臣的劝谏,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及节奏。
  [疑难字音]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间(jiàn)进朝(cháo)于齐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翻译中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答疑解惑。收集共性问题以供全班讨论交流。
  (3)检测学习效果,开展文言知识竞赛。
  将全班同学分为A、B两组,每组底分为100分,错1题扣10分,每组单数题由A组代表完成,双数题由B组代表完成,教师及时公布正确答案。
  (课件显示以下各题,显示一题完成一题)(附参考答案)
  ▲说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
  ①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处所
  ②宫妇左右古义:国君旁边的近臣
  今义:表方位
  ③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④修八尺有余古义:长,高
  今义:修理
  ⑤私我也古义:偏爱
  今义:自私
  ⑥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委婉规劝
  今义:讽刺
  ▲解释加点词的意义,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②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③吾妻之美我者:意动用法,“认为……美”。
  ④臣之妻私臣:名词用作动词,偏爱。
  ⑤闻寡人之耳者:使动用法,“使……听到”。
  ▲判断一词多义。
  ①朝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朝服衣冠:早晨
  ②孰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孰”通“熟”,仔细
  (4)根据两组答题情况,师生共同评议,评出优胜组,予以表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