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未来诺贝尔奖学者在哪里论文
我们未来的诺贝尔奖学者在哪里
1900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1210诺贝尔为什么没有数学奖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最初只有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个奖项,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为纪念诺贝尔,出资增设了诺贝尔经济奖,1990年诺贝尔的一位重侄孙克劳斯诺贝尔又提出增设诺贝尔地球奖。
从设立之初,诺贝尔遗嘱就要求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所以一百多年来,有各种肤各种国籍以及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人都获得过这个让人们仰视的荣誉。其中以经济最为发达的英法美德国家获奖人次最多,当然也不乏像印度这种和我们一样总体经济水平还差强人意的国家,甚至人家还不是在某一个领域偶尔获得一次奖项,而认真浏览着长长的历届获奖名单,没有任何一个获奖者的国籍这一栏是中国,也就是说在诺贝尔奖的这份荣誉面前,我们还是零的收获。
我们不妄自菲薄,不认为我们的国家就因为这一点没有在国际舞台上昂首挺胸的资格,不认为我们这几十年的飞速进步,我们的崛起全世界有目共睹,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候,我们的同胞能像今天这样活得骄傲,因为我们强大的祖国在我们身后,我们再不容人家叫我们支那猪,我们再不容忍我们的国土还是比人的殖民地,我们再不容忍我们的岛屿被别人起了个难听的名字。但是因为我们的成长我们更加遗憾,我们的科技进步还需要诺贝尔奖的侧面印证,我们还想更清醒的认识我们和那些科技军事强国的差距,我们还希望我们的后代能够让这个国家发展的更加迅猛。所以我们反思,为什么我们力诺贝尔奖还有距离?远吗?怎么样突破这个零的纪录,就像当初在体坛上,在导弹数量上。实际上我们的同胞并没有让我们失望,曾经获得诺贝奖的美籍华人仅仅在物理这一奖项上就有五位,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朱棣文,崔琦。看来我们中国人的智商上还是没有问题的哦。那么是什么阻止了我们对诺贝尔的追求呢?我们先来看看我们国家和其他国家的科研机制不同吧。以我们两国大学的科研模式为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