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
山
名
人
目 录:
1.毕宁清(毕荣九)
2.孙延栓
3.赵执信
4.蒋洗凡
5.高秉坊
6.焦裕禄
7.吴雁泽
8.曹连生
9.岳喜翠
10.牛怀禄
11.冯乃操
12.张广忠
13.张广庆
14.陈贻谟
1.毕宁清(毕荣九)
毕宁清(1874~1925) 字荣九,博山西寨人,以内画艺术著称。
他9岁与兄凝君一起跟伯父云亭学画。越二载,云亭去世。他随兄到禹城为人画"书挂"之类,以谋衣食。值山东巡抚张曜来禹城谒庙,与毕氏兄弟相识,邀之为幕宾。毕荣九为张曜画贡品《玉带河图》,甚称其意。于是张曜为毕荣九请七品蓝翎顶戴。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毕荣九在博山从商人王凤诰那里问接学到了北京的内画技术,从此开始了内画艺术生涯。
王凤诰作内画的执壶方法是壶口向里,画起来很别扭。毕荣九便根据绘画者的习惯改为壶口向外。这样,作画者看自己所画的画面是正的,画起来就得心应手了。烟壶的涮里工艺(将烟壶光滑的内壁磨成沙面),过去的博山艺人未得其法。毕荣九多次探索实验,创造了以铁砂加浆放在壶内摇晃的涮里方法,这一工艺,至今不废。
毕荣九的内画艺术,当时在博山是首屈一指的。他曾去北京卖艺,与周乐元等诸内画名家切磋,在北京亦负盛名。他除精于内画外,还擅长铺丝画、油漆、泥塑等多种艺术,所作花卉颇近院体,山水人物亦极精妙。
毕荣九为人纯朴敦厚。邻居青少年有欲跟他学画者,他无不尽心竭力教艺。同辈友中有愿
同他研究内画技艺者,如孙覃普、薛向都、辛八等。他皆诚恳地与之切磋琢磨,毫不保守。他一生清苦,几无积蓄,临终唯以内画烟壶一笥留给后人。
2. “一代帝师”、《琉璃志》的作者---孙廷栓
在博山,知道孙廷铨的人并不多,但提到孙国老,几乎家喻户晓。原因之一是“国老”地位、声望显赫。孙国老在清代做过“三部”尚书,还曾教过皇帝老儿,被称为“一代帝师”。原因之二是孙国老才气过人,比如他《柿岩赠禹年》中的佳句“山从屋上岚烟合,水抱村流涧响闻。北渚渔樵通远望,西畴巾驾逐归云”确是景动情浓,脍炙人口。
孙国老官高才秀,史志上都把他作为名人记载,但对他所写的《琉璃志》却提及太少,其实,这才是他一生对祖国科学技术所做的最大的贡献。
孙廷铨,字枚光,颜神(今博山)大街人。明崇祯十二年他考中举人,翌年成进士,数年后官至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要职。1662年(康熙元年),官拜内秘书院大学士,入参机务,在任年余,称“患怔冲之疾”,告病请归。1664年冬,孙廷铨回到故乡颜神镇,杜门谢客,焚香著书,写成《颜神杂记》等著作。
“琉璃”是《颜神杂记》物产篇中一节,内容完整,记载周详。乾隆十年的《昭代丝书续集》将其收入,并题曰《琉璃志》。孙廷铨的《琉璃志》,以科学的纪实的态度和笔法,仅2000余字,就把琉璃及其产品的成份、炼制过程、产品种类、制作工艺,及至阐明自己对琉璃的来源生成,摒弃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琉璃乃自然之物”而采纳宋代程大昌“铸石为器,古已有之”、“虽西域琉璃,亦用石铸,无自然生成者”的观点,写得有章有序,清清楚楚。《琉璃志》是一部系统而全面地记述琉璃工艺技术的科技文献,这对后来博山琉璃业的发展以及专家学者对博山琉璃的探讨与研究,都具有翔实可靠的史料价值。
孙廷铨大半生做官,他怎会写出这样一部科技文献作品呢?据记载,博山琉璃业元代初具规模,兴于明代,发展于清代。孙廷铨祖上几辈人均从事琉璃的生产和经营,到孙廷铨的曾祖孙延寿已是“隶籍内廷,班匠事焉”,即孙家不仅经营、生产琉璃,而且充任了管理琉璃作坊的“官”。显然,这个足以称得上“琉璃世家”的家族已经有了制作经营琉璃的足够经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为孙廷铨晚年撰写《琉璃志》打下了丰厚的基础,而一部《琉璃志》,更为后世琉璃业的发展奉献了宝贵的技术和资料。
3. 清代现实主义诗人---赵执信
赵执信,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生于康熙元年(1662年),卒于乾隆九年(1744年),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人。赵执信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曾祖赵振业,明天启乙丑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入清以后,作过山西、江南两布政司参议。叔祖赵进美,明崇祯庚进士,入清以后,官至福建按察使。赵执信的祖父赵双美,只是一个拔贡;父亲赵作肱,仅是一个增生。他的岳父是同里内秘书院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孙廷铨的长子。他的岳母是刑部尚书王士祯的从妹。
童年的赵执信,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才。九岁写的文章,就“以奇语惊其长老。”十四岁考中秀才。十七岁,中山东乡试第二名举人。十八岁,中会试第六名,殿试二甲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二十三岁就担任了山西乡试正考官;二十五岁升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名躁京都。其时,名士朱彝尊、陈维崧、毛奇龄非常赏识赵执信的才华,“尤相引重,订为忘年交”(《清史稿、赵执信传》)。一代诗宗王渔洋也心折其才和他相互酬答。“朝贵皆愿纳交,而先生性傲岸,耻有所依附,落落如也。故才益著,望益高,忌者亦益多”(黄叔琳《赵执信墓表》),“士以诗文贽者,合则投分订交,不合则略视数行,挥手谢去,是以大得狂名于长安”(陈恭尹《观海集序》)。山东名人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即赵执信二十八岁时,发生了“《长生殿》剧祸案”。在这个暴露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和南北党争的案件中,赵执信成为被排陷的主要对象。这年八月中旬,赵执信被该剧的作者、友人洪升邀请观演《长生殿》传奇。由于这次宴饮观剧是在康熙佟皇后病逝尚未除服的“国恤”期间举行的,被给事中黄六鸿乘机弹劾,赵执信被以“国恤张乐大不敬”的罪名革职除名,结束了他在北京的十年仕宦生涯。当时京都有人对赵执信的才华和遭遇发出了“秋谷才华向绝俦,少年科弟尽风流,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的感叹。
从削职还乡到六十三岁是赵执信的漫游时期,期间,除断续家居外,大部分时间浪迹江湖。他东至黄海,西到嵩山,南到广州,北至天津。游历的地区除山东外,有河北、河南、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特别是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他前后到过五次,最后一次竟在苏州住了四年。多次的漫游,使他逐渐深入社会,接近人民。他由官场的黑暗逐渐认识到社会的黑暗;由个人的不幸逐渐认识到人民的苦难。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诗篇。如:反映虫灾的《纪蝗》;反映水灾的《大堤叹》、《碧波行》;反映旱灾的《纪旱》、《久旱》;反映雹灾的《刈麦二十韵》。反映农民的《氓入城行》则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顶峰。在诗歌理论上,他对王士祯的“神韵说”持不同见解,这些不同见
解,主要收集在他的诗话《谈龙录》里。
雍正三年(1725年),六十三岁的赵执信结束了他的漫游生活。返回故里。次年,他退居因园到乾隆九年(1744年),隐居终身,以隐晦曲折的笔法继续在反映现实。
赵执信的著作已经刊行的有《饴山诗集》十九卷,《饴山文集》十二卷,《诗余》一卷,《谈龙录》一卷,《声调谱》一卷,《礼俗权衡》两卷等。
4. 资深同盟会会员----蒋洗凡
蒋衍升,字锡藩,又字洗凡,博山县(今博山区)大街报恩寺村人。 十余岁中秀才,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同徐宝田、张季元等人创办公立高等小学堂,开博山新学之始。同年,考入山东省师范学堂,后被选送日本留学,就读于弘文学院,次转入明治大学法政专科。赴日不久,听到帝国主义要瓜分中国的消息,刺指血书“不清中原,有如此血”。与徐镜心、丁惟汾、谢鸿焘等10余名山东留日学生一起参加孙中山在东京创立的同盟会,1906年,同盟会山东分会创办《晨钟》周刊,他任主编,宣传孙中山反清抗清救国救民的革命主张,痛斥清廷贪官酷吏的罪恶。尔后,《晨钟》周刊秘密传入国内,对革命产生影响。
1911年1月,,同盟会推选蒋洗凡等6人为全国总代表,回国组织模范体操团,为推翻清王朝训练骨干。总部设在上海,蒋洗凡主持总部工作,联络各省以为策应。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省相继宣布独立。他与数十人赴济南策动山东巡抚孙宝琦在13日宣布独立,时隔几日,孙宝琦反悔,取消独立,大肆屠杀革命党人。此时,同盟会山东分会推举蒋洗凡为代表赴上海都督陈其美计划军事并约为内援,以达到促山东独立之目的。不久,山东烟台革命党人起义,成立军政府。
1911年1月,,同盟会推选蒋洗凡等6人为全国总代表,回国组织模范体操团,为推翻清王朝训练骨干。总部设在上海,蒋洗凡主持总部工作,联络各省以为策应。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省相继宣布独立。他与数十人赴济南策动山东巡抚孙宝琦在13日宣布独立,时隔几日,孙宝琦反悔,取消独立,大肆屠杀革命党人。此时,同盟会山东分会推举蒋洗凡为代表赴上海都督陈其美计划军事并约为内援,以达到促山东独立之目的。不久,山东烟台革命党人起义,成立军政府。
1912年,南京政府委胡瑛任山东都督,蒋洗凡任秘书长。他先到烟台组织都督府,运筹一切,策应各方,并创办《东亚日报》,自作总编辑,宣传民主共和。同年8月25日,同盟会
与其他革命团体在北京联合组成国民党,山东支部随即成立。蒋洗凡任山东支部稽勋局局长,嗣后被选为支部部长,并任省议会议员,又被选为议长候选人。
1913年,袁世凯窃国,独裁专制,暗杀国民党人,11月3日宣布解散国民党。11月7日,山东都督靳云鹏突派骑、步兵包围省党部勒令解散。蒋洗凡面对危局,从容镇定,处事如常,使党部人员免遭屠虏。翌日,他印发通启,告慰全省国民党人不要以小不忍而乱大谋,保存力量,以利后图。之后,返回博山。
1914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胶济路,纷集博山。他代表乡人与其谈判,使之企侵略行径有所收敛。
1915年3月25日,蒋洗凡患猩红热逝世。年仅34岁。他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山东的早期领导人之一,其短暂的一生忧国忧民,追随革命,其革命形象正如他诗中所写??“义气塞两间,肝胆照千古”。
5. 直接税创办人---高秉坊
高秉坊(公元1890-1970年),字春如,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域城镇大李家村人。他自幼
聪慧好学,就读博山县高等小学堂,毕业后考入山东农林学堂。1915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农林科。毕业后,任济南模范森林局局长、青岛农林事务所主任等职;1924年南下参加国民革命,任广东革命政府财政厅秘书;国民政府迁宁后,历任工商部、实业部总务司司长、财政部赋税司司长;1936年起任财政部直接税筹备处主任、直接税署署长,成为中国直接税的创办人。
1945年遭国民党反动派陷害入狱。1950年被我中南财委聘为税务专员。大区撤销后,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兼税务专员等职。1970年病逝于长沙,终年80岁。
高秉坊早年参加国民革命,一生中在山东工作4年,他担任济南模范森林局局长时,深入荒山僻岭,依靠山区农民,在泰岳后麓长城岭一带,兴办第一林场,当地村民曾在林场中心建一“造福无疆”的牌坊,纪念此举。他还利用设在济南市的办事处办起了森林种苗交换所,发挥机关人员的专业特长,为津浦线早期在济南、泰安、曲阜等地建宾馆,美化庭院;帮助京绥铁路局采购数千斤榔榆树种,绿化线路。公余时间,他撰写了《中国森林学概论》。1922年高秉坊调任“中日鲁案督办公署”实业处技术员兼公产委员会委员,负责办理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林业的对日交涉及接受事宜。他矢志于职,调查研究,提出《日本在
太平洋会议议决交还青岛后,滥伐之森林价值应退还中国》一案,力争国权,后在《青岛之森林》中刊出。交涉结束后,他即留任青岛农林事务所主任技师,继续为山东林业发展效力,直至1924年张宗昌督鲁,形势恶化,他被迫离青,南下广州。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