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的性质
盐酸[yán suān] 
盐酸是氢氯酸的俗称,是氯化氢HCl)气体的水溶液,是一元强酸。具有极强的挥发性,因此盛有浓盐酸的容器打开后能在上方看见酸雾,那是氯化氢挥发后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产生的盐酸小液滴,称为发烟盐酸。盐酸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品和化工原料,有众多规模较小的应用,包括家居清洁、食品添加剂、除锈、皮革加工等。世界盐酸年产量约2000万吨。市售盐酸一般质量分数为37%(约12mol/L)。胃酸的主要成分也是盐酸。
1发现历史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4毒理性质
1. 4.1 危险性概述
2. 4.2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5制备方法
1. 5.1 工业制法
2. 5.2 实验室制法
6使用注意
1. 6.1 操作事项
2. 6.2 酸雾处理
3. 6.3 泄漏应急处理
4. 6.4 消防措施
5. 6.5 急救措施
7应用领域
1. 7.1 生活用途
2. 7.2 工业用途
8测定方法
9苯的化学性质储存条件
1. 9.1 储存注意事项
2. 9.2 废弃处置
3. 9.3 运输信息
1发现历史
在公元800年的一个炼金师阿布·穆萨·贾比尔·伊本·哈扬(Jabir ibn Hayyan)混合了氯化钠和硫酸第一次制取了盐酸。贾比尔发现过许多常见的化学品,并写下了21本书来记述他的理论。[1]
2物理性质
盐酸是无液体(工业用盐酸会因有杂质三价铁盐而略显黄),有腐蚀性,为氯化氢的水溶液。人们把盐酸和硫酸、硝酸、氢溴酸、氢碘酸、高氯酸合称为六大无机强酸。有刺激性气味。由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作用形成盐酸小液滴,所以会看到酸雾
主要成分:氯化氢,水。
含量:分析纯浓度约36%-38%
一般实验室使用的盐酸为0.1mol/LpH=1
一般使用的盐酸pH2~3左右(呈强酸性
pKa-7
熔点()-114.8(HCl)
沸点()108.6(20%恒沸溶液)
相对密度(=1)1.20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1.26
饱和蒸气压(kPa)30.66(21)
溶解性:与水混溶,浓盐酸溶于水有热量放出。溶于碱液并与碱液发生中和反应。能与乙醇任意混溶,氯化氢能溶于
20℃时不同浓度盐酸的数据:
质量分数
浓度
(g/L)
密度(Kg/L)
物质的量浓度
(mol/L)
pH
粘性
(m·Pa·s)
比热容
[KJ/(Kg·℃)]
蒸汽压
(Pa)
沸点
()
熔点
()
10%
104.80
1.048
2.87
-0.5
1.16
3.47
0.527
103
-18
20%
219.60
1.098
6.02
-0.8
1.37
2.99
27.3
108
-59
30%
344.70
1.149
9.45
-1.0
1.70
2.60
1410
90
-52
32%
370.88
1.159
10.17
-1.0
1.80
2.55
3130
84
-43
34%
397.46
1.169
10.90
-1.0
1.90
2.50
6733
71
-36
36%
424.44
1.179
11.64
-1.1
1.99
2.46
14100
61
-30
38%
451.82
1.189
12.39
-1.1
2.10
2.43
28000
48
-26
3化学性质
1.酸碱指试剂反应
遇紫石蕊试液、pH试纸变红,遇无酚酞不变。
2.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物和水
HCl+NaOH==NaCl+H2O
2HCl+Ca(OH)2==CaCl2+2H2O
3.与活泼金属单质反应,生成氢气
Fe+2HCl==FeCl2+H2
Zn+2HCl==ZnCl2+H2
4.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CuO+2HCl==CuCl2+H2O
MgO+2HCl==MgCl2+H2O
Fe2O3+6HCl==2FeCl3+3H2O
Fe3O4+8HCl==FeCl2+2FeCl3+4H2O(铁有+2价和+3)[2]
5.和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
2HCl+Na2SO3==SO2+H2O+2NaCl
Na2S2O3+2HCl==2NaCl+H2O+SO2+S
FeS+2HCl==H2S+FeCl2(实验室制取硫化氢)
6.与大部分碳酸盐和碳酸氢盐(HCO3-)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CaCO3+2HCl==CaCl2+CO2+ H2O(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NaHCO3+HCl==NaCl+CO2+ H2O
7.还原性
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
4HCl()+MnO2==加热==MnCl2+2H2O+Cl2
14HCl()+K2Cr2O7==3Cl2+2CrCl3+2KCl+7H2O
NaClO+2HCl==NaCl+Cl2+H2O
另外,盐酸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氯化银,氯化银极微溶于水,产生白的凝乳状沉淀:
HCl+AgNO3==HNO3+AgCl
8.能用来制取弱酸
CH3COONa+HCl=CH3COOH+NaCl
HCl+Na2CO3=2NaCl+H2O+CO2
电离方程式为:HCl==H+ +Cl-[3]
4毒理性质
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衄、齿龈出血,气管炎等。误服可引起消化道灼伤、溃疡形成,有可能引起胃穿孔、腹膜炎等。眼和皮肤接触可致灼伤。慢性影响:长期接触,引起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牙齿酸蚀症及皮肤损害。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土壤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 该品不燃,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急性毒性LD50900mg/kg(兔经口);LC503124ppm1小时(大鼠吸入)
危险特性: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遇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与碱发生中和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具有强腐蚀性。
燃烧(分解)产物:氯化氢。
5制备方法
工业制法
工业主要采用电解法
1.将饱和食盐水进行电解,除得氢氧化钠外,在阴极有氢气产生,阳极有产生:
2NaCl+2H2O==电解==2NaOH+Cl2+H2
2.在反应器中将氢气和通至石英制的烧嘴点火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并发出大量热:
H2+Cl2==点燃==2HCl
3.氯化氢气体冷却后被水吸收成为盐酸。
在和氢气的反应过程中,有毒的被过量的氢气所包围,使得到充分反应,防止了对空气的污染。在生产上,往往采取使另一种原料过量的方法使有害的、价格较昂贵的原料充分反应。[4]
实验室制法
原理
NaCl(s)+H2SO4()==微热==NaHSO4+HCl
NaHSO4+NaCl(s) ==加热==Na2SO4+HCl
总式
2NaCl(s)+H2SO4()==加热==Na2SO4+2HCl
主要装置:分液漏斗,圆底烧瓶或锥形瓶,倒扣漏斗(防止倒吸),夹子。[3]
6使用注意
操作事项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操作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远离易燃、可燃物。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碱类、胺类、碱金属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5]
酸雾处理
在盐酸使用过程中,有大量氯化氢气体产生,可将吸风装置安装在容器边,再配合风机、酸雾净化器、风道等设备设施,将盐酸雾排出室外处理。也可在盐酸中加入酸雾抑制剂,以抑制盐酸酸雾的挥发产生。[5]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5]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 放出氢气。遇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与碱发生中和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有害燃烧产物:氯化氢。
灭火方法:用碱性物质如碳酸氢钠、碳酸钠、消石灰等中和。也可用大量水扑救。[5]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可涂抹弱碱性物质,如肥皂水等。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用水漱口,就医。[5]
7应用领域
生活用途
人体用途
人类和其他动物的胃壁上有一种特殊的腺体,能把吃下去的食盐变成盐酸。盐酸是胃液的
一种成分(浓度约为0.5%),它能使胃液保持激活胃蛋白酶所需要的最适合的pH值,它还能使食盐中的蛋白质变性而易于水解,以及杀死随食物进入胃里的细菌的作用。此外,盐酸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肠液的分泌以及胆汁的分泌和排放,酸性环境还有助于小肠内铁和钙的吸收。[6]
日常用途制取洁厕灵,除锈剂等产品。[6]
工业用途
用于稀有金属的湿法冶金
例如,冶炼钨时,先将白钨矿(钨酸钙矿)与碳酸钠混合,在空气中焙烧(800℃~900)生成钨酸钠。
CaWO4+Na2CO3==Na2WO4+CaO+CO2
将烧结块浸在90℃的水中,使钨酸钠溶解,并加盐酸酸化,将沉淀下来的钨酸滤出后,再经灼热,生成氧化钨。
Na2WO4+2HCl==H2WO4+2NaCl
H2WO4==高温==WO3+H2O
最后,将氧化钨在氢气流中灼热,得金属钨
WO3+3H2==高温==W+3H2O[6]
有机合成
例如,在180℃~200℃的温度并有汞盐(如HgCl2)做催化剂的条件下,氯化氢与乙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氯乙烯,再在引发剂的作用下,聚合而成聚氯乙烯[6]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