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人性论的现代意义
                  儒家人性论的现代意义
    两千多年前,孟子这样说过:“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每个正常人的内心都应具有仁、义、礼、智这些善的端倪,因此看见小孩落井,便会自然而然产生悲悯同情之心而积极施救,这既不是为了讨好巴结幼子的父母,也不是为了在亲朋好友面前有意“作秀”,就像水往低处留一样自然,皆是出于人的本性。否则,在一旁置若罔闻,落井下石看热闹,孟子则怒斥其“非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人区别于禽兽的特有属性。
然而当今社会,“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小悦悦事件”“彭宇案”“药家鑫事件”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面对这一幕幕惨痛的现实,我们不禁产生了疑问:一向以五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为的中国人到底怎么了?毋庸置疑,诚信和道德是现代社会应该解决的紧迫问题。
                  儒家人性论的内涵与认识
孔子是最早谈到人性的,他老人家说:“性相近,习相远。”不过,他没给人性下什么定义,也没明确回答人性是善,还是恶。孔夫子到底是大圣人,对人性这个很复杂的问题,谈得很少,总是笑而不语,也不轻率武断地下结论.留给了后人想象,探讨的余地。
知行合一的意思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把仁义礼智这些所谓的善,当成是人天生就有的,每一个人的人性都是善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关键在你是否能“尽心"、“知性",挖掘、培养这些善的萌芽开出人性之花。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认为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凡人都是好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
人性:即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特有属性。人首先是动物,然后才是人。儒家正是在同其他动物的比较中发现了人性,并以动物为参照系来认识到了人的本质。他们将道德性作为人兽之别的根本内涵,这一点成为古代哲学家们讨论人性的起点。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两种人性论。他们二者一个立足于人的道德属性,主张道德修养是对人先天具有的内在的道德意识的开发,强调了道德修养的可能性和主动性;一个则立足于人的自然属性,主张道德修养是通过主体的学习达到对外在的礼法制度的遵从,强调了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被动性.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本善,荀子主张本恶.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新时代儒家人性论的重新诠释
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被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封建社会的国家治理中。然而思想与文化必须要不断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封建社会已经退出了历史潮流,社会价值观不断冲击变化,儒家思想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应时代的需求。
对于人性,儒家过于理想化,忽略了人性的真正欲求.其实在这个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复杂社会,大部分的社会道德问题都是出于人们对于利益的不正当追求。黑心商家因为对利润的追求,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冷漠的众因为一己私利,社会责任感淡漠.所以说,其实人都是有私欲的。虽然说私欲无所谓善恶,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利益。但是如果人因为自己的私欲妨碍了他人的利益,这就是恶;某人在满足自己私欲的同时又尊重或有利于他人的利益,这才谈得上是善。诚然,善行不应该有太多的动机,当今社会人们价值观不断受到冲击,利益不断诱惑我们的内心,人很容易受到蒙蔽。君子有成人之美,君子之所以称为君子,是因为把满足他人利益作为自身要求,而付出的满足感和认同感就是他们利益的“得".善的底线就是不损害他人利益,每个人应该以此作为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准则.
    我们应该正视人性中的私欲,给予其正常自然的发展空间,不扭曲它,也不放任他,给予其正确的引导和约束;让它奔腾,但不让他泛滥,社会才会健康和谐、充满生机。
              儒家人性论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
从孟子的性善论出发,他肯定了人的本性先天具有的仁义和善端、良知.人由于善性和良知的存在,能够自觉地去弃恶从善,进行发掘良知的行动.由于具有善性和良知,人能够抵御恶的
诱惑,自觉从事善的实践活动。由于善性存在,所以德性伦理才能够成立,作为伦理学基础的德性和良善伦理体系才能够建构。性善论作为一种道德哲学,其实更强调人们通过主观能动性来亲历躬行进行道德实践,如果一味地空谈和标榜,不能做到知行合一就会成为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所以性善论对于当今社会,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理论武器,一种思想引导,给予人们善的陶冶,是对于内在的灵魂塑造。
然而反观荀子的性恶论,更多的作用为一种礼教限制。人人都有私欲并且希望得到满足,可是对欲望的追求容易使人受到蒙蔽而产生争执和动乱,所以必须制定礼仪法度来限制人的无度行为。性恶论更多的强调了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就应该受到监督和约束。所以不管是君主还是圣贤,其实和普通老百姓都一样,需要对内心的恶进行约束与疏导,谁也没有资格凌驾于法律之上脱身出监督之外。这就更有利于当今时代我们法制社会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营造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
性善论和性恶论,一个重于道德疏导,一个重于法制监督;一个内在一个外在;一个作用于思想,一个作用于行为.二者相辅相成,引导激发人们内心的善,又约束监督人们行为的恶,营造出一个人民善良道德,社会法制健全的和谐社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