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古代含义
大学古代含义
    在我国古代,“大学”是个特定的名词,古代那些教育家和思想家都曾谈到过它,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创办的第一所大学。
知行合一的意思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人的修养是非常重视的。自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传统的儒家文化就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文化,并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因此,才会有自孔子至孙中山两千多年来,“大学”始终是知识分子向往和追求的理想。
    由于古代科举制度严格,取得功名是读书人的唯一目的。于是,明朝时一些较大的知识分子聚集在一起,讲经论道,希望有机会做官,将他们的学说传播开来,于是就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知识体,称为“书院”,这种组织类似于现在的“俱乐部”。明朝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叫王守仁(浙江余姚人),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的命题意义深远,不仅在于提倡一种实践的态度,更在于指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指导人们追求真理,探索知识。
    当然,大学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大学。古代的大学泛指设在京师及各地的高等学府。清代京师大学堂(京师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是清政府为创办京师大学堂而设立的。 1902年,在袁世凯的支持下,北洋大臣王文韶上奏清廷设立京师大学堂,并亲任总办。自此,北京大学开始出现。但京师大学堂只是个临时性质的机构,实际是在筹备,还没有开学。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决定京师大学堂改称为“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培养了许多近代科学技术人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