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之法阳明心学申谕十家牌法心得
心学之法,今于天下缪传久矣。吾尝求破人之桎梏,拆人之藩篱。或为初学者指其通路。故作此文以述心学之法。心学之法,利根之人必先参透何为心即理。若按字面意思翻译:本心即天理。常人所理解的也是这般含义。而后推出致良知的合理性,人为致良知是除私欲,还原本心也就是人之初心所用。而又把知行合一解作知行一致或为知行一体。但如此一来,实则是把知行合一于心学的体系中割裂了。 但实际上又是如何的呢?“心即理”其实是与孔子所倡导的“仁”有些类似,二者都是一种境界而非单纯的概念。心即理也就是汝心与天道同的玄妙境界,常人或可达之,而不可守之,此也与孔子所言的颜回守仁类似,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这种境界,不为贪嗔痴所扰,亦不为常人之言语而所乱,心之所存,道之所存。此亦为心学之至高之境。 而知行合一呢?知行合一绝不是仅仅表述知行一致、知行一体那样简单。知行合一的关键其实落在“合一”二字之上。 “一”是什么?此处的“一”是万法归一的“一”,也就是天道。 天道于人为本心,而显于良知。 因畏而敬,因敬而顺。 也便是《诗经》所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便是对自身良知的敬畏。 畏是敬的本体,敬是畏的功夫,敬又是顺的本体,顺是敬的功夫。内省不疚,功夫自得。 畏之,敬之,顺之。故而知行依于良知,以合与“一”,即
为天道。 知行合一也便是“知行”合于天道,依道而“知行”。 知行合一也便是所求心即理的功夫。 刚才说了这么多本体、功夫,有人或许不明白何为本体功夫。那么,我举个例子。 刀是本体,那么用刀切菜,用刀作战比武,用刀做饰品则都是对于本体而言的功夫。 包括孔子所说“吾道一以贯之”的“一”也就是一个中心,也就是儒家学说的“本体”。 接下来解致良知。 致良知其实是心即理与知行合一的副产品。 心即理即为心无私欲,纯乎天理之境。故以致良知,不求日增,但求日减、今日遇事致良知,明日遇事致良知,除之私欲,以应良知之所发。 这也便是之前所言“因畏而敬,因敬而顺。” 做事依良知而为之,其心去其一分私欲,存乎一分天理。以求达到最后的“心即理”之境。 而于此事上所得致良知之成果,又以知行合之。 这也便是之前提到的知行合一。 准确说,致良知是寻良知的过程,知行合一是运用良知合之天道的过程。 寻得良知,方可合之。 所以说致良知其实是心即理与知行合一的衍生产物。 自此,可以明确心学三大之法“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层次关系。 心即理是知行合一的本体,知行合一是致良知的本体。 若可求其本体,不必求其功夫。 利根之人若可达心即理之境,且可守之,不必先求知行合一。到达此境界,随心所欲不逾矩,所知所行无不合于天理。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罢了。 若可直接求得知行合一者,不必先求致良知。 故说: 利根之人求心即理; 中人以上知行合一; 中人以
下致良知; 钝根之人不必学心学。 此文末尾,敬以一言告之诸位: 心学者,实为求道之法则,而不可以法则为道。切记不可流入辞章之学,自入桎梏,溺于注释,反倒支离。 大道之法,愈真切,愈简易。知行合一的意思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