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
“知⾏合⼀”到底是什么意思?
“知⾏合⼀”是⼼学思想的⼤成,也是核⼼。知易,⽽⾏难。知⾏合⼀是为良剂。知不弃⾏,⾏不离思,慎思之,笃⾏之。
《传习录》⽈: “未有知⽽不⾏者。知⽽不⾏,只是未知。 ....... 有如知痛,必已⾃痛
知行合一的意思了,⽅知痛。知寒,必已⾃寒了。知饥,必已⾃饥了。知⾏如何分得开?”
关于“知⾏合⼀”,今⼈却就将知⾏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故遂终⾝不⾏,亦遂终⾝不知。当时读到这段如醍醐灌⽿。今⼈做事,绝⼤多先⽴志⽽后⾏。凡⼈多是空励志,以⾄说多做少,最终落空。
说起“知⾏合⼀”,不得不提“四句教”。王阳明五⼗六岁时将⾃⼰的思想归纳为四句,⽈'四句教”。对于“四句教”我的理解:四句话要⼀起来读,如果单独读⼀句,就⽚⾯了,不能真正理解阳明先⽣的意图。四句教是⼼学⼤成之⾔,跟“知⾏合⼀”⼀样,都是阳明先⽣的重要思想,有的⼈⽚⾯的只读第⼀句,怎么能理解四句教的精髓呢? “四句教”即: '⽆善⽆恶⼼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般视此四句为王阳明对其⼤半⽣学术思想的概括性论述。他明确指出:⼼的本体晶莹纯洁、⽆善⽆恶;但意念⼀经产⽣,善恶也随之⽽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就是孟⼦所说的'良知';
⽽儒学理论的重点之⼀---格物,在这⾥就是'为善去恶'。真是画龙点睛,简易直接,不偏有,不着空,直趋中道。
让我们再来解读“⽆善⽆恶⼼之体”这句话:王阳明说:“⼼即理”,⼼之本体是判断善恶的标准,我们每个⼈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符合本⼼的就是善,不符合本⼼的就是恶。所以做圣⼈的道理不必去向外寻,只要反过来向⾃⼰的内⼼去寻求就可以了。既然如此,为什么说“⽆善⽆恶是⼼之体”呢?其实,正因为⼼之本体是判断善恶的标准,所以才说它⽆善⽆恶。⽐如:法律是判断⼀个⼈的⾏为合法还是⾮法的标准,那么法律本⾝是合法的,还是⾮法的呢?我们当然不能说法律是⾮法的,可我们好像也不能说法律是合法的啊。⼼之本体也是如此,我们既不能说它是善的,也不能说它是恶的,只能说它⽆善⽆恶。
关于“四句教”的思想,我认为⾃古以来,理解的便理解了,能掌握王阳明先⽣思想的精髓,为已所⽤,便能了解知⾏合⼀。不理解也就不理解了,包括⽚⾯或批评之流,只是发表⾃⼰看法罢了。
要了解“知⾏合⼀”,还是要读先⽣的《传习录》。《传习录》是王阳明先⽣的代表作,也是我个⼈最喜欢的⼀部中国传统国学经典。 “外⼼以求理,此知⾏之所以⼆也,求理于吾⼼,此圣门知⾏合⼀之教”。《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学”发展和王阳明思想的重要著作。“知⾏合⼀”是王阳明著作中重要的思想,都是强调道德的⾃觉和主宰性,要想彻底了解,还是要通读此书。
此⼼光明,亦复何⾔?⽆论何时,是否理解,不可否认的是王阳明先⽣的思想会⼀直指引着我们,知⾏合⼀,需知,也需⾏。理解了,便能指引我们⾃省、慎独、求知、前⾏。
我是⼤志读书,致⼒于原创问答。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