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动量和动量定理”是选修3—5中第十六章第二节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是第一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守恒量”的继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所以“动量定理”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动量定理”是牛顿第二定律的进一步展开。它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类的问题。所以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分两课时来完成,这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量和冲量的定义及其矢量性,会正确计算一维空间内物体动量的变化。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能够初步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认识物理模型工具在物理学的作用。
(2)能够应用动量定理处理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推导新的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教学难点】动量和冲量方向问题的理解
【学法指导】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相互评价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首先展示羽毛球、铅球、子弹投射的图片,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力的作用效果与质量和速度有关的结论,
师:复习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碰撞中的不变量,你认为这个“不变量”是什么?
学生:质量和速度的乘积mv。
教师:说明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具有特殊意义,物理学中把质量和速度的乘积称为动量,请同学们带着以下思考题阅读教材
二、进行新课
1、(多媒体显示)思考题:
①动量的定义是什么?
②动量的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什么?
③动量是状态量还是过程量?
④动量是矢量还是标量?
⑤阅读了人类探究动量方向的历史后有何感想?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以师生问答的方式完成上述“思考题”中的①②③④,并通过多媒体显示正确答案。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完成“思考题”⑤——人类对动量的是矢量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同学们阅读课文后有哪些感想?
学生甲回答
学生乙回答
教师: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两名同学谈得很好,老师认为课文对我们有两
点重要启示:第一,科学研究是在黑暗中摸索的过程,任何科学成就都是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取得的,无数的科学家为此付出艰辛的劳动。第二,要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多媒体显示例题及解析过程)
例题:一个质量为0.1kg的钢球,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坚硬的墙壁后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如图所示)。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变化了多少?
让学生到黑板前讲解解题过程,老师进行评价并展示规范答案:
解:规定水平向右为正方向。
碰前动量P=mv=0.1×6kg ·m/s=0.6kg ·m/s
碰后动量P’=mv’=–0.1×6kg ·m/s=–0.6kg ·m/s
则动量变化为⊿p=P’–P =–0.6kg ·m/s–0.6kg ·m/s
= –1.2kg ·m/s
负号表示与正方向相反,动量变化量的方向水平向左
教师:你对动量变化的理解?
学生回答(多媒体显示)
1、即动量的变化量ΔP=P2-P1,P1为初动量,P2为末动量
2、动量的变化量是矢量
①若初、末动量在同一直线上,则在选定正方向的前提下,可化矢量运算为代数运算.
②若初、末动量不在同一直线上,则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动量的变化量是过程量.
4 、动量的变化与力的时间积累效果有关
教师:引起动量变化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动量的变化
这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a=①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②
由①②得F=m
整理得:Ft=m(v′-v)=mv′-mv
即Ft=mv′-mv=Δp.
Ft=mv′-mv,其中F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讲解: 在实际情况中,F即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用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思考讨论:公式F=ΔP/t物理意义是什么?
学生:上式表示,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率。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指出“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另一种形式”,同时多媒体显示相关内容。
教师:由F=ΔP/t变形得到ΔP=Ft后,引导学生分析、同时多媒体显示公式两边各量的物理意义,进而引入冲量的概念——左边是物体从t时刻到t′时刻动量的变化量,右边是物体所受合外力与这段时间的乘积。公式表明,物体动量的变化量,不仅与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还与作用时间的长短有关。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物体动量的变化量就越大。Ft这个量反映了力对时间的积累效应,物理学中把力与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力的冲量,记为I。
(教师讲解冲量并多媒体展示)
2.冲量(I)
(1)定义:力与作用时间的乘积。
(2)表达式:I=Ft
(3)单位:N·s
(4)特点:
①冲量是矢量。对于恒力,冲量的方向就是力的方向。
②冲量是状态量。
(5)典例分析: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在与水平方向成θ角的拉力F的作用下匀速前进了时间t,分别求重力,拉力,摩擦力,合力的冲量
学生解答,教师点评
教师:有了冲量的概念后,物体动量的变化量等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
教师: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动量定理。
3.动量定理
(1)内容:物体动量的变化量等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
(2)表达式:Ft=mv′-mv
(3)理解:
①因果关系:冲量是动量改变的原因。
②矢量性:是矢量式,ΔP与I方向相同。
③适用性:恒力或变力作用过程;即:动量定理比牛顿第二定律适用范围广,使用方便。
4、动量定理的实例,加深理解
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个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一:细绳能否被钩码拉断。
实验器材:200g钩码两个,铁架台一套,细线两根。
②教师演示:把其中一细绳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细绳的另一端系200g的钩码,另一细绳一端拴一橡皮条,另一端挂钩吗,使钩码在最低点静止不动。
两个学生到讲台演示:用手将钩码拿起,使其从相同的高度自由下落。
实验现象:系橡皮条细绳未被钩码拉断,没系橡皮条的细线被拉断。
学生讨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进行解答
教师评价总结:人们在生活中应用动量定理的思想方法——在△P一定的情况下,往往通过减小△t 以获得到较大的力F,通过增大△t以获得到较小的力F;在△t一定的情况下,往往通过增大△P以获得到较大的力F,通过减小△P以获得到较小的F。
多媒体展示:当△P一定时,△t越大F越小,△t越小F越大;
当F一定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t越大△P越大,△t越小△P越小。
当△t一定时,△P越大F越大,△P越小F越小。
教师:演示实验二,水杯下压一张纸条,要想把纸条从底下抽出又要保证水杯不动,应该缓缓、小心地将纸条抽出,还是快速地将纸条抽出?说明理由。
(请学生上台演示)指导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及原因。
教师:动量定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学生甲:
学生乙: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动量定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除了同学们列举的那些应用外,还有以下常见的应用。
(多媒体显示图片,教师进行解释)
水果的包装袋、电子产品包装用的泡沫塑料、瓷器包装用绸缎、头盔;等等。
5、巩固提高(及时突破,小试牛刀)
习题:一辆轿车强行超车时,与另一辆迎面驶来的轿车相撞,两车相撞后连为一体,两车车身因相互挤压,皆缩短了0.5 m,据测算两车相撞前的速度约为30 m/s.则:(1)试求车祸中车内质量约60 kg的人受到的平均冲力是多大?(2)若此人系有安全带,安全带在车祸过程中与人体的作用时间是1 s,求这时人体受到的平均冲力为多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