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齐鲁文化对山东文化旅游资源形成的作用
杨中焕
本文分析了齐鲁文化的形成历史和特点,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渗透到山东地区的社会活动、人文活动、文化构成,成为山东旅游资源形成的沃土,滋养着山东的文化旅游事业,形成了山东独具特的文化旅游资
2014年1月下半月刊艺术文化交流
新精神,无疑是一种“精神枷锁”,而力行霸业,一统天下,是齐文化的核心所在。
(2)齐鲁文化形成当今文化的开放性
齐鲁文化是实用主义文化和精神理想主义的集中体现。管子作为齐文化的代表,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的实用主义观点。同时,齐国重视经济发展,尤其是重手工业和商业,从而使齐文化表现出许多工商社会文化的特征。即使在经济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发现沿海地区思想较为开放,工商业化程度较高,经济形式比较灵活。而鲁国实行单一的农业经济,因其地处内陆,有大量肥沃的良田,易于农业发展,故其商品经济不发达。对比来看,像内陆地区的泰安、聊城、菏泽、济宁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发展思路略微平稳内敛,经济形式没有那么灵活。再如同为山东省知名的
聊城旅游旅游节庆活动,每年9月份的泰山国际登山节活动和青岛国际啤酒节是不同地域文化的展现,泰山国际登山节以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为基础,而青岛国际啤酒节是以啤酒为媒介,以商贸洽谈为主的,重在经济目的。此外,在齐文化中充满了功利和进取,是不断的兼容并包,不断奋斗向上的一种文化。但这只是从两国的社会角度来看,如果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来看却是儒学为主体,确切的说是以鲁文化为主体,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原因是齐文化为沿海文化,属于开放性文化,不适合当时农业经济为基础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鲁国文化作为能最终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流文化,正是符合了当时国情的结果。
三、齐鲁文化对山东文化旅游资源形成的作用
从商代一直到先秦时期,齐鲁地区是当时全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文和自然遗产极为丰富。山东省也是我国人文遗产大省,泰山和“三孔”都是较早的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和人文遗产的景区。齐鲁文化促进了丰富多彩的山东文化旅游资源的形成,齐鲁地区文化形态的特征是文化旅游资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山东文化旅游资源是齐鲁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建筑艺术、宗教文化和地域民俗等方面。
(一)形成了魅力独特的古建筑艺术风格
山东的人文遗产相当丰富,建筑艺术风格独特,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古建筑被称为凝固了的文化,是
文化的载体,通过考察建筑结构布局,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和传统民俗。建筑是人类适应环境的必然产物,是一种通过综合性展现的艺术形式,人们学会了建筑,建筑又塑造了人类,不同的建筑展现不同的风格,能够感染人们的情感,使人类社会环境更加美好和丰富。建筑具有两大作用:实用和美观。建筑艺术不仅代表了历史时期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水平,也是当时人们精神面貌和民族文化传统的集中反映。
东夷族作为古老的民族,创造了丰富的史前文化,促进了建筑文化的发展。这时的建筑布局结构合理,空间面积增大,类型多样。建筑的代表城堡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还具有军事防御的作用。如齐长城的修建,它绵延500米,直达黄海之滨。不仅是齐鲁文化深厚底蕴和齐国劳动人民智慧的展现,更具有保护齐国不断发展的有利屏障。随着齐鲁文化的不断融合,齐鲁文化的特点决定了齐鲁地区建筑的特,齐国文化的创造性和鲁国文化的保守性在建筑文化上表现出相互矛盾、相互影响的特点。另外,齐鲁建筑文化重视技术的提高
和建筑的实用性,在建筑中采用结合地形和利用当地材料的方式,争取达到最好的光照和保温效果,建筑赋有厚重而又创新的特点。在讲究实用性的同时,建筑文化又富有想象力,提倡突出个性。齐鲁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在建筑文化中具有吸纳百家所长的开放性,建筑多元复合化,同时又保持了地方特。如济南长清灵岩寺的辟支塔更是建筑史上艺术成就的体现,蕴涵着浓厚的民俗气息,以其独特的风格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齐鲁文化的核心思想儒家文化在建筑中体现为注重伦理法则,采用中轴对
称的方式反映等级制度。独特的古建筑艺术是齐鲁两国文化融合发展的结果,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反映了两国的科技和文化水平,丰富了我国古建筑的文化内涵。
(二)宗教文化交汇融合、异彩纷呈。
东夷文化、殷商文化和周文化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齐鲁宗教文化的形成,齐鲁宗教文化底蕴深厚、魅力独特。由于对原有文化吸收的不同,齐国宗教文化与鲁国宗教文化经历了融合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鲁国宗教文化注重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重视情感体验,具有内向性。而齐国宗教文化与之相反,齐国宗教文化更加强调外在事物的敬畏性,讲究自然崇拜,是外向性的文化类型,齐国海滨经济特点决定了齐文化对海仙的崇拜。随着齐鲁宗教文化的融合,自然崇拜和神格道德化的宗教文化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主要表现是“阴阳五行学说”的提出,也为原始道教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道教产生的渊源很多,主要归纳为中国古代的鬼神崇拜、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和黄老思想,而这些思想在齐鲁宗教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都曾有体现。在齐鲁宗教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中国地方特的传统民族宗教形式——道教。山东地区道家名山众多,有五岳之首的泰山,青岛海滨的崂山和沂山等,在这些著名的道家名山上保存有大量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文化遗产,如泰山上的碧霞祠。这些道家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构成了山东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大约于公元一世纪开始在山东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盛行,隋唐达到鼎盛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富有地方特的庙宇、塔林、摩崖石刻等开始在各地出现。如济南长清被称为“海内四大名刹”之一的灵岩寺,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被称为是宗教的胜地、文物的宝库和艺术的殿堂,作为高品位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成为当今旅游者争相拜访的名胜,促进了山东旅游业的发展。称为“大字鼻祖”
的泰山经石峪石刻,山顶的《纪泰山铭》摩崖石刻也是价值较高的佛教文化遗址。旅游者们通过欣赏千姿百态、精美绝伦的建筑艺术来领略佛教文化的真谛。济南历城区的四门塔以单层型石塔而闻名,它是富有齐鲁地方特的佛塔建筑之一,是旅游者了解佛塔传统民俗文化的一大窗口。
伊斯兰教于公元1265年传入山东,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穆斯林的不断迁徙,伊斯兰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齐鲁大地上生根繁衍。伊斯兰教的建筑风格和穆斯林的风俗习惯逐渐被山东人民所欣赏和接受,成为齐鲁文化的丰富内容。清真寺的建筑独特,同时也结合了中国传统技术,风格独特。在山东地区较著名的清真寺有济南清真南大寺、北大寺、德州苏禄国王墓傍的北营清真寺等,它们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为研究穆斯林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山东省保留了珍贵的建
(下转第304页)
301
2014年1月下半月刊艺术文化交流
态系统的冲击,保持目的地传统文化的原生性和完整性,又可以部分地满足游客对其他地方真实生活的体验。王芳的《基于体验真实性的南京红楼文化旅游产品设计》认为旅游体验真实性不是客观存在的真实,而是强调主观体验的真实,融入主体动机和感知的文化的真实,并且具体讲到了南京红楼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即以高科技手段为依托,游客充分参与体验全感官的真实体验。徐明波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实证分析》指出对真实性的争议促进了人们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且提出了三皇五帝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建设文化旅游品牌。王野的《游客对“印象·刘三”的本真性评价》讲述到游客对山水实景演出的本真性进行评价,包括游客的人口统计特征、心理期望及游客的满意度分析,得出游客的满意度不受预期心理期望的影响,影响本真性的诸多因素并非是相互独立的。
(七)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文化旅游产品的真实性
唐玲萍的《旅游者对民俗旅游产品本真性感知的实证研究—以新平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态村为例》首先提到了“本真性”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其次提到了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并且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引发了对调查结果的讨论和思考即游客对“本真性”的态度以及“定制化的本真性”的态度。解志伟的《试论游牧文化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其可持续发展》从两个方面说明了游牧文化能够满
足体验旅游对真实性的诉求包括游牧文化内容的原生性和延续性特以及文化的表现形式。即体验旅游追求的是一种发现,发现文化、发现自然、发现历史,进而在多元与差异中发现自我。
三、总结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探讨和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检索到的研究文献绝大多数是旅游真实性的应用研究,即以真实性为原则或线索探究某一类型文化旅游的发展,鲜少有旅游真实性的理论研究。第二:文献中大多是关于旅游真实性的定性研究,很少有定量研究,例如用调查数据证明真实性某一方面的结论。第三:真实性无论是在文化旅游还是在文化旅游产品中,大部分的文献将真实性作为其开发旅游需要考虑的一大因素,并非全部以此为依据展开旅游产品的研究。
因此,关于文化旅游的真实性的研究应该侧重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并且以相关的理论指导具体的文化旅游的发展。理论研究也应更多的关注定量方法,将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相结合。真实性在文化旅游中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但是关于真实性的理论研究却大多数是国外文献,国内则相对较少,我们可以将研究方向朝这方面靠拢,提高我国关于旅游真实性的研究水平。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管理系)
筑遗产和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是在19世纪30年代传入山东的宗教形式,它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产物。基督教堂作为天主教和基督教传播的场所被完整的保存下来,独特的风格和悠久的建筑历史,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
(三)齐鲁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富有地方特。
民俗文化具有地方特,这种独特性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民俗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补充、完善的过程,在继承原有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又会结合当时的社会发展现状,不断创新、不断筛选和补充。
齐鲁文化的突出特点就是兼蓄并收、博众家之长,在民俗文化的形成方面更是体现了这一点。随着对外商业来往的密切,各种外来文化随之而来并且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有些文化经过不断的融合形成齐鲁文化的组成部分。齐鲁文化又不断滋养着地域文化,保持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以泰山为首的山岳文化、以母亲河黄河为代表的泉水文化和以孔子为先驱的儒家文化共同孕育了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山东民俗文化。为了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不同地区的人们采用了各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各地的文化心理和风俗习惯。
齐鲁文化影响深远,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它的影响。齐鲁民俗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丰富性的特点。作为政治制度先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内陆地区,突出代表了高水平的山东民俗。东部沿海
地区日照、蓬莱、长岛为代表的渔业习俗和外出经商的习俗由来已久,与齐国文化传统相一致,外出经商的习俗一直影响至今。鲁东南的沂蒙山区,受古代黄河文化的影响,民间艺术曲艺、剪纸等民俗体现出历史沉淀和连续性的地方特。
山东的民俗旅游主要有民俗博物馆、民俗节庆游、婚俗旅游、渔家乐、农家乐、美食游、民间艺术游等形式,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满足旅游者多样性的需求。针对旅游者体验性旅游需求的提高,历史文化名城曲阜推出古典婚俗旅游方式,受到旅游者的喜爱。农家乐文化旅游是另一种民俗旅游方式,在这里旅游者与农家居民一块做农家活,品尝农家饭,了解农家人的生活习俗,在欣赏陶渊明式的田园风光的同时,真正体验齐鲁民俗风情。品尝特美食是旅游的功能之一,山东以鲁菜而闻名,各地风味小吃更是独具特、举不胜举,如泰山三美、曲阜孔府的满汉全席更是饮食文化中的珍品。
旅游资源的特决定着旅游地区的生命力,一个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因为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而具有地域性。山东地区因为多样的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孕育了不同的文化类型,经过社会不断的发展变迁,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齐鲁文化。齐鲁文化又指导和影响着人们的活动,逐渐形成相应的心理文化特征。在旅游业日益发展的今天,旅游从业者将依托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齐鲁文化,深入挖掘齐鲁文化内涵,结合旅游地的实际,创造独具魅力的山东文化旅游产品。另外,在发展好儒家文化特的同时,坚持区域合作,发挥各种文化的优势,坚持打造品牌性文化旅游产品,继续提高山东省的文化旅游形象。
(作者单位:山东服装职业学院)
(上接第301页)
304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