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喜事习俗
一、定亲
男女双方同意结婚后,男方择吉日举办定亲仪式,由媒人通知女方届时参加。定亲日男方参加人主要由族中近亲组成。当日摆酒席,男方给女方定亲礼,金额由媒人中间调和定数。男方父母及族中近亲要给女方见面礼。女方返程时,男方还要送女方参加定亲礼的人员,每人一份一定数量的礼品。
二、择日
定亲后男方择定婚礼日期,由媒人通告女方,商定后男方书写娶亲贴送女方。
三、登记
男女双方商定结婚日期后,择日到民政部门登记,届时男方要给女孩礼金,谓之登记不登空。
四、请将
男方于婚礼日前十或十五日,备简单酒宴,将族中主事人及族人请到家中,商议婚礼流程、人员安排及上班时间。先由主家通报结婚日期及喜宴桌数。因娶亲人员涉及属相相克问题,一般由主家提前定好或
当日商定。娶亲人员主要有加毡2人,伴郎2人,炮手2人组成。婚礼早晨接下轿2人。婚礼日所用人员主要有会计出纳各1人,男女迎宾各若干人,厨师2人,茶水供应1人,清洗工2人。男女迎宾中各设组长1人,负责派桌及其它人员的调用。派桌主要负责安排喜宴中桌位及调配每桌人员(一般8或10人)。
五、婚礼前
族人一般于婚礼日前一到两日上班,届时由加毡2人,伴郎2人到女方家中催妆。催妆的主要目的是为婚礼再沟通,敲定以前所定细节及商定未尽细节。催妆时带岁数馒头、催妆馒头若干(含两个大莲花馒头,届时不得让女方人员将莲花尖掰掉)、肉若干斤,粉条若干斤,猪心肝一挂(注意保管时要放直),烟两条,酒两瓶,糖两袋。(回门时所带礼品于催妆基本相同,不带岁数馒头及两个大莲花),所带礼品均由红线绑住并由红纸或红布覆盖。
这两日族中男人主要负责喜联的张贴、现场布置、喜棚搭建、桌椅摆放、院落清扫。
族中妇女负责婚房的布置(婚床上撒一些黑豆)、新人被褥的晾晒,天地桌前所用物品(主要有斗、剩子、称杆、弓、箭,所有物件均要由红纸粘糊,弓、箭由桃枝做成,箭为三支一长两短,斗内放五粮食),冠戴匣(匣中用红纸铺好,放入黑豆。将红纸对折剪一对葫芦,并由针将五线别好,放入匣中。新娘冠戴的方法:用嘴咬住五线一头,右手拿住另一头,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将五线撑
开成十字,然后在新娘脸上一比量即可。)。将桃枝用红纸包好放到门口,包好黑豆准备放入婚车内。婚礼前一天傍晚包饺子,饺子中要有两个大饺子,内包一些小饺子。
主家准备好捶衣石、马鞍、炭火盆,早晨新娘下轿后洗脸用的新脸盆及新毛巾,娶亲用皮袄,开门礼,厨师礼,戴花礼,压轿童子礼,黑豆包。
婚礼前一晚备4至6个酒菜,准备收取乡邻贺礼。
将女方所有陪嫁物品放于天地桌旁。
六、婚礼日
接新娘的时间:按照老保定的风俗,接新娘是越早越好的,应该在太阳没有出来之前就把新娘接到婆家,但现在很多人也不按照这个了,可受此影响是接新娘的时间还是很早的,一般7点之前新郎都会出家门了。
接亲前将开门礼,厨师礼,戴花礼等交给新郎或娶亲人员,将黑豆包放入迎亲各车内,皮袄放入花轿内。加毡车在前,后跟花轿,余车随意。主事人、家中厨师及男迎宾2人在新娘下轿前到场。
下轿前铺好红地毯,依次摆好捶衣石、马鞍、炭火盆。
迎亲人员到女方后,入门前先放炮,给开门礼。入家后,娶亲人员将厨师礼交给女方。加毡者先将冠戴匣交给女方,由女方给新娘冠戴,并将女方准备的两只小碗及两双筷子和冠戴匣带回。回程中如遇其它娶亲车队先摔碗后折筷子。送亲女客用冠戴匣中五线与新娘冠戴。新娘上轿前佩带红手帕,小梳子,小镜子。出门后将小镜子镜面向外。
花轿到家后,由接下轿妇人唤新娘下轿,并将压轿礼给童子。然后分别将新娘及送亲女宾接到洞房,娶亲人将男宾接到家中。
新娘入洞房后,新郎(或接亲妇)用称杆将新娘盖头挑下。接亲妇备水让新娘洗脸。然后新娘披婆母上衣梳头。
男方将女方带来的盐放入水缸,芫荽让厨师做入菜中。
女方席上摆好四干四鲜。宴罢后由男方将男宾送回。族中人用早餐。
餐后将桌椅摆好,主事人将中午喜宴桌数与主家商量好后通知厨房。
上午11时左右,婆母及唱拜妇点好香烛。女方亲眷到后,男方男亲家接女方男亲家(带喜酒)到天地桌前,互倒酒,先敬天,再敬地,然后互敬,最后倒杯酒谢厨师。后由男方向厨师发放喜烟。男女迎宾将各方来宾安排好座位,并上烟茶糖。
上拜时,先拜天地及父母。男方亲眷上贺礼,由唱拜妇高声唱名。唱名完毕后由婆母给新娘托福钱。
喜宴前给厨师发喜烟喜酒。酒宴结束后,换瓶新酒由女方男亲家带回,并向女方男宾每人发放一盒喜烟。
族中人用午餐。餐后由会计出纳书写乡礼人员清单,并安排人请乡邻按时赴喜宴。族中妇女将女方陪嫁物品收入洞房。
晚餐后请儿女双全者为新人铺床。
七、婚后第二日新人上坟祭祖。第三日回门,回门时带礼品及厨师礼,婆母还要给新娘一定数额的现金。逢六、九日新娘父母接女,来时女方带礼品,男方可收可不收或收部分,但新娘返程时一定要回礼。
婚礼习俗及传说
1、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或由家中老人在新房内睡一晚或几晚,意为佑庇儿孙幸福,
2、闹洞房:早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讯,婚后如意吉祥。
3、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和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险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蝴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
4、下轿:地铺红毡,新娘鞋不能沾地。
5、三箭定乾坤: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向远方,
祝愿末来和生活美满幸福。
6、过火盆: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7马鞍:多放在男家门口,花轿来到的时候,新人从花轿中出来,必须双双从鞍上跨过,取"平安"之义,故而有些地方的仪式歌说:"新人跨马鞍,一世得平安!"
8、斗:放在男家院中或香案上,盛“五粮食”(常用小麦、谷子、黑豆、高粱、玉米配成)、红纸封口,或插入弓箭、秤杆。意思是"粮食满仓"。
9、镜子:或用来装饰花轿,或由新娘来的时候揣在怀里,或放在斗中,意思是照妖驱邪。
喜房:也就是洞房,是新婚夫妇的居所。通常做新房的是正面靠东的房间,民间说新妇娶到东房则"敦敦实实"。新房的门口照例要贴喜联,窗上要贴双喜字,就屋顶角也要贴几个喜字。桌上则要放一些祝福早生子、多生子、生贵子的红枣、花生、石榴、桂圆等等。
10、跨马鞍:马鞍上放苹果,寓意平平安安。
11、进入洞房:上枣和栗子,寓意“早立子”
12、戴戒指:在双方家长亲友的注视下,戴戒指于中指(男左女右)。
13、不说再见:当所有人要离开男(女)方家门时,绝对不可向男(女)方的家人说再见。结婚习俗
14、忌、踩门槛:门槛代表门面,所以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15、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并肩坐炕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压在新郎袍襟之上。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盖头红”,然后退出。新娘的嫂嫂即动手脱去新娘脚上的新鞋,为她另换一双。所谓“换新鞋,就新范”,意思是新娘以后行事要按男家规矩,受婆家约束。新郎挑去新娘的红盖头以后,还要用梳子象征地给新娘梳几下头发,俗称“上头”,表示这位女子从今以后成为他的媳妇了。
16、喝交杯酒: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
17、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意为称心如意。
18、花轿内放狗皮袄:意为镇邪避凶。
蒙红头与新娘
在我国民间,尤其是旧时结婚,新娘子的头上都要蒙上一块红布,以保佑新娘子平安入洞房。
相传,姜子牙在封神时将殷纣王封为喜神,专管人间的婚姻,谁家结婚都得请他送喜。可是纣王当了喜神却没改老毛病。他去送喜时,看见哪个新媳妇长得好,就抢回天上给他做小老婆。百姓都非常气愤,可是娶媳妇不能不请喜神,大家无奈,只好求姜子牙帮着想办法。姜子牙告诉大家:要给新媳妇蒙头红,新媳妇一进门就要放鞭炮,大家照这个办法做了,果然纣王一见新媳妇蒙着头红,一听鞭炮响,就吓得赶快驾云回天了。
原来,武王伐纣时是打着一的大红旗进军段都的,纣王死后脑袋又被挂在红旗上,而当初两军交战时,纣王又挨过姜子牙的神鞭,所以,纣王一见蒙头红,一听鞭炮响,以为是姜子牙打着红旗,用打神鞭来打他呢。就吓得赶紧往天上跑。因此,以后娶亲的人家都给新媳妇蒙上头红,再放一挂长长的鞭炮,以驱走纣王,把新媳妇平平安安接回家。久而久之,头红也就成了新媳妇的护身符了。
结发夫妻的由来
结发夫妻的习俗,相传这是古时有个皇帝登基时留下来的。说是皇帝登基的
头一夜,为担心胡子太短,无法入睡(古代男人是以胡须长短衡量人的学识的)。身边的娘娘聪明过人,她剪下自己的头发,仔细地接在皇帝的胡须上,一夜工夫,使皇帝的短胡子成了长胡子。次日皇帝登基时,手捋胡须,接受臣子朝拜。臣子惊叹皇帝一夜之间,胡须过脐,真乃“真龙天子”!娘娘剪发结皇帝的胡须成为结发夫妻的由来。
结发夫妻的由来之二。中国古时候结婚时,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后,举行结婚仪式,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最后饮合卺酒,又称交杯酒。后来又发展成合鬓的仪式,即夫妻并坐,将两人一缕头束在一起,“结发夫妻”一词由此而来。
挂门帘的习俗
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新娘的嫁妆要先送到男家,然后由新娘的弟弟陪着新娘和送亲的人们再到男家去。等新娘新郎进入新房之后,新娘的弟弟便拿出一条门帘挂在新房的门上。门帘多为红或粉红,上绣鸳鸯戏水或秀水奇峰,绚丽多姿,甚是喜庆。新娘弟弟挂完了门帘,男家要送一个红的小纸包做喜钱,包里装着四元六元八元不等,不过都是双数,意思是希望新婚夫妇成双成对白头偕老。
关于挂门帘这一习俗,有一个美丽的故事。相传西汉时期匈奴四起,汉王为了边境不受侵犯,并促使匈奴对汉王称臣纳贡,便采取通婚方式以达到两国和睦的目的。后宫明妃王昭君自请北嫁匈奴,汉王十分高兴,立刻认她做义女,并为她的出塞准备了极为丰富的嫁妆,从工业产品、五谷种子、纺织绘画到首饰衣物、金银财宝,应有尽有。昭君是个有胆略有心计的才女,她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把这些嫁妆一一查看完毕,便对汉王说道:"父王,还缺少一件东西。"汉王心想:你是我为了和亲才认下的义女,按说这嫁妆已经是很丰富的了,怎么还缺东西?于是便问还缺哪一样呀?昭君说,听说草原上的房屋不比这里的皇宫,那屋子虽有门可是不挂门帘,人在外边一眼就能看到屋里,多有不便。父王何不把宫中的门帘送给女儿,一来遮屋挡门为孩儿方便;二来女儿天天看着门帘,也就天天想念家乡了。汉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立刻派人去做门帘,并命专使护送门帘,在婚礼那天为昭君挂在门上。
据说后来,唐朝文成公主嫁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时,唐王也曾令太子亲送文成公主,并在成婚的当天为文成公主挂上门帘。这样,新娘弟弟挂门帘这一习俗便一直流传了下来。近年来虽然婚礼从简,门帘却仍然还要挂,而且一定还要新娘弟弟来挂。如果新娘没有弟弟,也要从娘家请一个小男孩来挂。
结婚习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婚女嫁是人生之大事。过去受“男女授受不亲”的影响,青年男女是不能自由恋
爱的,婚姻大事只能听父母之命,靠媒约之言。婚嫁礼俗繁锁且带有不少封建迷信彩。一般的成婚程序和礼俗如下:
一、提亲
即男家委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若女方同意议婚,则男家再去女家求婚,俗称“说媒”。旧时重“门当户对”和“以命相择”,流传着“门对门,户对户,豁拉口子对栅栏”的民谣。一般地说,男方托媒人去提亲时,首先把自己的身份、土地、财产及自己子女情况做个全面的考虑,与女家的情况是否搭配,就是说双方条件差不多。但也有媒人受人重礼,弄虚作假。女方父母若有意,就托人探听男方情况,如果认为门户相当,男女两家就各办庚贴。庚贴有用红纸做的,上写
成婚子女的姓名、年庚、三代、籍贯、俗称“四庚贴”,以后双方交换。
二、问名
俗称讨八字。“八字”是根据每个人诞字的年、月、日、时,各用天干、地支的两字相配,四项共有八个字,所以称“八字”。迷信的人认为根据生辰八字可以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好坏,每个人都属于五行中的某一种“命”,如金命、木命、水命、火命、土命等,凡五行相克者都不能成婚。
媒人先持男贴到女家,将女子的生辰八字,连同彩礼写于男贴之背面,由媒人带给男方,男方请命先
生“合肖”,占卜吉凶,如男女年庚八字无“冲吉”,双方父母同意,即可订亲。当然也有其他说道,如“女大一使不得”,“妻大二生一对”,“妻大三抱金砖”等。
三、换贴
男女双方的婚事说定后,要举行一次换贴,换贴的日期要选吉日进行。男女先遣媒人向女方议聘。男方将议订聘金和新郎的庚贴放入小匣子内,并用红布或红绫将小匣包裹,连同彩礼(包括钱币、衣物、食品),由媒人送到女方家。女家收下聘金、彩礼和男方的庚贴后,女方出将庚贴放入原匣内,连同回送的衣着嫁妆喜果等由媒人转交男家,这一程序叫做换贴。
四、过大礼
这是男女两家缔结婚约后,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的礼仪。送过彩礼的婚约才算正式生效。旧时一般男家要给女家100—200块现洋,衣料、手镯、戒指等礼品。结婚前还要“抬食箩”(用三层长方形的木板成的架子),至少要送三架食箩,上面堆放着大米、挂面、馒头、猪肉等,由数人送抬着到女家。
五、婚礼筹备
成婚前要选择成婚日,择双双日,诸如四月初四,八月二十八等,或三六九吉日。选后好,男家备好礼物和衣料,红柬贴上写明迎亲日期要媒人转交女家,通知亲友婚礼日期。并开始清整院落,粉刷、
布置新房。新房内挂上喜画,有麒麟送子、五子登科等。窗花,常有喜鹊登梅、鸳鸯戏水、双飞燕子、并蒂莲子等。家中遍贴喜联和红“喜”字。喜联多用“百年合好”、“白头偕老”、“花开并蒂”、“绾结同心”、“宜室宜家”等。女家收到男方红柬贴后开始置办嫁妆,迎请眷属,邀请男女还客。家族长辈请出阁闺女吃“离娘面”。
六、成亲
成婚那天,双方有“姑不接,姨不送”之忌讳,且接送双方不得委托寡、二婚头或属相与新娘新郎相克者。这天是男家大喜之日,房前屋后,院里院外,都以清水泼地,打扫得一尘不染。门前悬挂红灯,院子里,房檐下挂满了亲友们送来的喜幛、衣料、被面,处处呈现出一片热烈欢乐的景象。迎娶时鸣放鞭炮,红灯伞仗,锣鼓喧天。有条件的还请仪仗队、唢呐伴奏。到了女家门前,女家故意事先将男方人“拒之门外”,待男方将“过门礼”从门缝塞进去方才开门迎接。然后引至客房招待吃茶点和“下马面”。
新娘在上轿前开容(又称开颜),即用线将脸上的汗毛绞去。梳妆后与亲人拜别,然后用红头巾盖头蒙面,红巾四角缝上枣子、花生、铜钱(即早生贵子之吉利),胸前挂一镜子,以“避“凶光。在迎亲曲中,由其兄背人花轿,并有一小兄弟或子倒辈相随于轿后,谓之“押轿孩儿”。由女家起程时,新郎骑马在前,男陪客、男娶客北马相随。由女方长辈或平辈两位男性亲属,跟随新郎花轿左右,手把轿杆随行,押送嫁妆,俗称“送客”。女送客在轿后骑马或坐车相随。
过去有些地方兴这么一个风俗,闺女在上轿前哭几声娘,以表示难分难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