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风俗和禁忌
俗话说入乡随俗,往往因为我们因为无心的举动搞得双方都尴尬,那就没有必要了,所以今天普及一下印度风俗和禁忌。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印度风俗和禁忌,供大家阅读!
印度风俗民俗
印度的民俗很多,这里把主要的民俗作简要介绍。婴儿命名礼,就是孩子出生后,要请祭司和众乡亲到家里来,举行命名仪式。剃发礼,印度教徒家的男孩刚满3岁时,要请祭司、理发师、众乡亲,搭彩棚,划方阵、画图案、撒大米,举行仪式。拜师礼,印度教徒的男孩子在5~8岁期间要举行此礼,拜师礼也叫入法礼。这是印度在梵行期必须进行的礼仪。父母把男孩洗浴打扮后,送给宗教导师,导师要送给男孩离家苦修的衣服、腰带、绶圣带、兽皮衣、木棍等物,男孩要向太阳祈祷,导师诵经,仪式结束后,男孩去导师家同住、学习直到梵行期结束(约1~4年),才能回家,开始过家居期。
印度教徒认为,人生渺小、孤独、寡闻,为了弥补其不足,就要走遍天下,增长知识。同时又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罪孽深重,为了使这无边的轮回之苦消除干净,就要接受大自然和社
会的磨炼。因此,打禅修炼、流浪乞讨比起饱食终日、居家无忧的生活要神圣、洁净。于是,他们把人生分为四个时期,最后一个就是苦行期。这样就出现了苦行僧。他们摒弃物质享受,追求心灵解脱,离家出走,寻深山野林或理想之地,或祈祷,或云游,或狂叫,或静坐鹅卵石上、蚂蚁窝边、荒山树下,耳不闻,目不视,有的就此涅粲超升.离开人世烦恼。有的苦行僧习练瑜伽术,怀有一身绝技。
印度的节日之多是世界闻名的,政治性的节日是独立日、共和国日。独立日是纪念1947年8月15日,印度从英国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的节日。每年要举国庆祝,在首都及其他地方兴行盛大众性庆典,总统及政府要员出席,讲话、升国旗、游行等。每年的1月26日是共和国日,这是印度共和国成立的日子,庆祝大会很隆重,事前准备好长时间,搭检阅台、看台,排练队形,设计和制作彩车等,众大会人很多,要举行阅兵式、众游行、总统发表讲话,检阅三军,各地的各种各样的采车设计制作得十分别致美观,在整个过程中还要展示大炮、飞机、军舰、导弹及各种武器的模型和各个兵种,还有详细的解说词在广播中播放,整个仪式需好几个小时。三天后,军队要举行回营礼。
宗教节日就更多了,像印度教的洒红节,就是全国性的重要节日,这一天,不管什么种姓
和教派,都在一起狂欢,不管什么人,只要一碰面就洒红粉,有的是洒红水,唱歌跳舞,男女嬉闹追逐,直到雄鸡报晓为止。十胜节要连续十天,唱戏、朗诵诗书、做纸人、举行仪式,第十天的晚上达到高潮。灯节是全国性节日,要进行半个月,据说是女财神拉克西米在人间巡访的日子。人们采购各种艳丽的灯笼,还有蜡烛、甜食、鞭炮,家家户户都做好菜,全家团圆,还要敬神敬祖,就像我国的过年一样。此外还有克里希那诞辰节、比忽节、吉祥线节、湿婆节、杜尔迦女神节、像头神节、雨季节、游神车节等。
印度主要禁忌
除了各民族各宗教都有自己不同的禁忌外,带有普遍性的禁忌主要是:忌用左手拿东西、接东西、传东西、递东西;忌用猪的图形作商标;不能动别人的头,小孩的头也不能触摸;“3”、“13”是忌数,南方忌“1、3、7”;睡觉不能头朝北,脚朝南;日食、月食禁忌走动、男女同房;婴儿忌照镜子;父亲在世时.儿子忌缠白头巾、剃头;晚上忌谈蛇;出门时碰到猫、蛇是不祥之兆.应返回;开始做某件事情时,打喷嚏时要应马上停止。他们忌讳别人看见自己的皮肤,女人的裙子要盖住脚背。
印度的礼仪
1.相见礼仪
由于印度人的名字起法复杂,各地都不相同,并且很繁杂,很难叫,所以,一般人们都用简称。印度是个等级森严的国家,他们都按照职业不同而分成几个等级:婆罗门地位最高,其次是刹帝利,再其次是吠舍,首陀罗地位最低,他们连个人的姓也没有,只能用自己的职业表示身份,像木匠、皮匠、铁匠、种菜的、养猪的等。首陀罗作为一个种姓,虽然有的人也给自己起一个姓,但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正由于这种情况,所以,印度人相互见面后,就要按照等级的不同施以不同的礼仪。对大人物不能随便称呼,有专门的用语,如对甘地就称“圣雄”,对泰戈尔就称“神圣的导师”。一般在同一种姓内,对长者的称谓,习惯于在前面加一个“吉”,就像我国对老者在姓后加老字相似。印度大多数人都信奉印度教,教徒之间都行宗教礼仪,他们的宗教礼仪是合十礼,或者叫合掌礼,即双手合十,举到胸前,面带微笑,说一声“纳玛斯戴”(尊崇、祝福之意)。也有行举手礼的。晚辈对特别尊敬的长辈要行吻足礼,也叫触脚礼,即见长者俯下身子去吻其足背或触摸脚跟,然后再摸一下自己的额头。现在,城市人也多用握手礼。
要特别引起注意的一点是:初次见到印度人时,他们会把头稍微向左边歪过来一些,随后
立即恢复正位。不要引起误解,这是表示同意或愿意的表示。还有新年带红粉包去拜年的事情,一般是女性见到熟悉的乡亲邻里、亲朋好友,就取出红粉往对方的额头上点几点,表示祝福。现在有些年轻人把红颜水装在水杯里或什么塑料瓶子里面,往对方身上喷射红水,表示祝福。东南部的一些少数民族相见时行嗅礼,即两个见面后,要把嘴和鼻子紧紧贴在对方的脸上,用力吸气,口里说着“嗅一嗅我”!
如果有机会到印度人家里去做客的话,进门一定要先脱鞋,再鞠躬,最后行合十礼(进庙宇时,也要如此这般地行礼)。一般印度人家里都有地毡,客人要盘膝坐在地毡上,即把两只脚交叉后置于腿上,双手放在膝上。现在,城市人多用椅子和沙发,有些在沙发和椅子上也采用上述坐法,是习惯使然。
2.仪态礼仪
印度男人手腕上戴的线圈叫佩圣线,是等级制的标志。按照他们的规定,圣线由三股线拧结而成,婆罗门种姓的人所戴的是棉线圈,刹帝利种姓的人所戴的是亚麻线圈,吠舍种姓的人所戴的是毛线圈,而首陀罗种姓的人和贱民是没有权利戴圣线圈的。小男孩第一次戴圣线圈时还要举行仪式,请祭司。所以,当见到这种情况后不要产生误解。
3.服饰礼仪
由于印度地处热带,一年四季气候炎热,所以,男士多用白服装。传统的男子服装叫“托蒂”和“古尔达”,又宽又大,适合于热天穿着。出门时,有的男子穿猎装,政府职员和教师们一般都穿西服,由于印度被英国人统治时间较长,现在流行的服装是西服多于传统服装,传统服装多在家里穿用。还有一种印度人常穿的服装是小竖领、单排扣,很像我国的中山装样式。
印度妇女的传统服装主要是纱丽和旁遮普服。纱丽其实就是一块布,其质地各异、颜多样、图案别致。穿用纱丽时,必须配上衬裙和紧身胸衣,然后把纱丽裹在身上,要把臂部和腰部要露在外面,这是一般的穿用法。不同地区和不同种姓的人缠裹纱丽的方法也有不同,劳动妇女和养尊处优的贵妇们也有不同的缠裹方法。
旁遮普服是三件套装,上衣是和膝部一样长短的宽松服,胸前、领口和袖口处都印有或绣有各种图案,下身是一条紧身裤,脖子里披搭一条纱巾。这是印度妇女最爱穿用的传统服装,尤其是一些年轻女士和一些爱讲究时髦的女士十分喜爱穿戴。结婚习俗
印度妇女特别喜爱各式各样的首饰,大概是习惯相传的缘故吧。首饰的种类也很多,像耳环,由金、银、铜、宝石、象骨、牛骨等材料制成,式样繁多,不同的服装要佩戴不同的耳环;鼻环就更特别了,在鼻子两侧穿孔戴上环子,尤其特殊的是:在结婚时,要把鼻环同头上的饰物用一根金链或银链串接起来;手镯和戒指不仅妇女喜爱,而且男子也不例外,他们把此物视为长寿和幸福的吉祥物。锡克教徒男女必须戴手镯。项链更是五花八门,宝石、珍珠、黄玉、水晶、奇石、象骨等争辉斗艳。还有脚镯和脚铃,有的脚铃多达上百个,走起路来,声响很大,就像他们的舞蹈演员一样,使脚铃发出大而且有节奏的叮咚声来。
4.饮食礼仪
主食是米饭,油炸薄饼和烙的薄饼也很流行。吃的蔬菜和我国常吃的蔬菜相似,不过他们做菜时放的调味品特别多,最常用的是咖喱粉,每菜必放,每汤必放,此外,还有肉桂、豆蔻、丁香、茴香、黑胡椒、生姜、大蒜、辣椒等。印度的豆子种类很多,每餐必有豆泡汤,加上各种调料,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印度人很爱吃甜食,煎炸烘烤的甜食样式很多,都是甜得要死。“墩杜里鸡”是他们的名菜,把鸡腿或鸡肉的表面上沾上各种调料后,放
在炭火炉子上烤.吃起来肉嫩可口。印度当地人吃饭不用筷子,也不用刀、叉、勺,而是用手就可以了,或是用手把菜卷在饼里,或是用手把米饭与菜混合后用手抓着吃。
印度有很多种宗教,绝大多数是印度教,教徒都把牛视为神灵所以不吃牛肉,也有很多印度教徒是素食主义者,以其纯洁和高贵为自誉,大多数是以出身门第高贵而自豪的人。佛教徒也有很多不吃荤腥,只吃素食的。印度从英国人那里学到喝下午茶的习惯,在牛奶中放入若干水,再放茶叶煮一会儿,滤出茶叶,放糖就可喝。多数印度人以冰冷的白开水为最佳饮品。他们的早餐也是从英国学来的,牛奶、面包、果酱、黄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