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修订稿)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为了进一步深化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并推行《经济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本标准是全国设置经济学类本科专业、指导专业建设、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标准。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定位和办学特,根据本标准制定经济学类专业的教学质量标准,对本标准中的条目进行细化规定,但不得低于本标准相关要求。鼓励各高校高于本标准办学。
经济学类1.概述
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经济关系的运动规律和资源有效配置的科学,虽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但在整个社会科学体系中,却具有理论指导、学科基础、意识形态等重
要功能,因此它被认为是社会科学的“王冠”。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十七世纪中叶,形成于十八世纪,以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为标志。其后经济学的发展沿着两条主要的线索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经济学:一是在继承古典经济学的科学精神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另一个是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主流地位的经济学,即西方经济学。两种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解决经济问题的思路虽有不同,但在人类进入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他们都面临人类社会发展中诸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资源浪费和枯竭日趋严重等共同严峻问题,这就要求无论是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要用新的视角和理论创新解决这些问题,这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经济学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之分,目前的经济学类专业是以理论经济学为主兼有应用经济学属性的相关专业的集合,在所有与经济类相关的专业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决定了该专业的课程应具有鲜明的理论彩,在人才培养上特别注重理论素质的培养,同时经济学类专业也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培养大批的具有中国特的经济学理论人才对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