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高考八省联考语文答案
2021年新高考八省联考语文答案
【答案】1. A    2. C    3. C
4. ①对比论证,将人类智能和技术主义者做对比。②举例论证,列举人类智能中的一些“大智若愚”。
5. 不认同。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了人工智能的缺陷和不足,都鼓励人类去探索人工智能所引发的问题的更深层面。呼吁人类提高警惕,不要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认为人工智能无法真正地完全取代人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 “必须拓宽视域,厘清思路,善用底线思维,才能真正抓住问题的要害”错误。由原文“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可知,选项因果倒置。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
C. “如果加强机器人的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仿生大招,就可以让机器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最终超越人类”错误。由原文“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GA)、人工神经网络(ANN)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温度=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可知,机器无法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只能让机器人迷糊,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作答本题,需要明确材料二的观点。
材料二将人类智能和技术主义者做对比,列举人类智能中的一些“大智若愚”的现象,论证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难以取得突破的观点。
A.“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竟然难以分辨两首写景诗歌中,哪一首是由诗歌游戏软件所生成的,哪一首是宋代秦观的作品”例举的是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不能作为论据。
B.“某网站售价15元的‘写作软件’”例举的是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不能作为论据。
C. “文学中的那些‘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汤显祖语),字里行间非常微妙,其复杂性非任何一套代码和逻辑可以穷尽”,本例说的是人工智能的局限性,可以作为论据。
D.“人机合作能有效支持这些类型化写作”例举的是人工智能支持的写作类型,不可以作为论据。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题干要求简要说明材料二使用的论证手法,作答本题要掌握论证方法有哪些,然后从文中出文句加以说明。
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对比论证:
第一段,“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的心智积淀,而文学正是这种智能优势所在的一部分。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传导价值观”“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严重缺陷,他们一直梦想着要把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据化,收编为形式逻辑,从而让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材料二将技术主义与人类智能做对比,指出技术主义的缺陷。
第二段,“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一种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Q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作者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论证了人类智能中的一些“大智若愚”的现象,是人工智能无法辨识的,甚至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以此来论证人工智能的缺陷。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题干“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摆出自己的观点。
不认同。
由材料一“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工作’,人类就会变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了。如果真是这样,用不了多久,人类的机能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我们的人生就变得毫无意义,这是更可怕的威胁”以及材料二“……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的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分析可知,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了人工智能的缺陷和不足,人工智能无法真正地完全取代人类。故能说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相反,材料一中“所有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和材料二中“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在鼓励人类去探索人工智能所引发的问题的方面是一致的,呼吁人类提高警惕,不要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要有自己的思考。【答案】6. D    7. D
8. ①气派不大;②传闻居多;③体裁包罗万象。
9. ①针对国文教员自编教材评论其眼光和见识。②针对国文教员的授课风格即精当的讲解进行评论。③对国文教员要求学生大量背诵名篇进行评论。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能力。
D.“作者始终对引领他走上文字生涯的国文教员心存感念”与原文不符,原文为“这位老师引我进
了文字,也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我究竟应不应该感谢他?自己也不知道”,可见内心也有纠结。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相关文学常识,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章技巧的能力。
A.“既表达了‘五四’时期鲜明的反封建精神,更符合白话文的文体需要”说法不当,由原文“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可知主要是为了引出文中的议论。
B.“渲染王小玉说书时激烈紧张的气氛”说法错误,应该是表现了王小玉说唱技艺的精湛高超。
C.“直接影响到后世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一诗时贬项扬刘的态度”说法错误,前后并无因果关系,而且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一诗对项羽是“扬”的态度,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不过气派不大,所以比作小稗子”可知传统小说的特点是气派不大。
由“‘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但其言行查考起来,还是传闻居多”可知传统小说的特点是传闻居多。
由“清末民初所谓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等等的分类多指长篇,短篇的叫作笔记小说,把唐人宋人的一些短文有点故事的都算进去,不论所记是真是假,外国到了现代,小说的体裁也够包罗万象了”可知传统小说体裁包罗万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
《国文教员》主要记叙了国文老师的朴素教法和卓然风采:一是自编教材供学生学习;二是让学生大量背诵名篇;三是适度精当的讲解。
从中我们见识了老师的眼光和识见。在大家都倡导用白话文教学的年代,一个国文老师,能大量地选编课本以外的文章,且“这些文后来都进入了中国大学的读本”,是颇需胆识和学识的。设若这位老师没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学养,是难以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选出这么精彩的文章来的。老师在讲解古诗《看山读画楼坐雨得诗》时,顺手捎带,为学生讲解荆浩、关全、董源、巨然等大画家的作品和风格,其美学素养,深不可测。
老师非常重视背诵积累。毫无疑问,这位国文老师,是从私塾里出来的,他秉承了私塾国文教育的菁华,牢牢牵住了语文学习的牛鼻子——背诵。在《国文教员》这篇文章中,金先生多次提及他的老师是如何严格要求学生背诵的。背,成为了语文学习最最重要的童子功。
老师的精当讲解让人印象深刻。对“孟轲”的“轲”字的解释,《病梅馆记》中涉及的文学流派,古诗词中不同句子中出现的“寒”字的比较,以及《鸿门宴》中“立”字的深入剖析,是那样精妙绝伦。这位国文教员,能不讲的坚决不讲,若要讲,则讲在学生不懂处,讲在言语规律处,讲在文章章法处。在此过程中,教给学生语言的规律,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这几个教学片断,大有“点石成金”的风范。
评论针对以上内容即可。
【答案】10. C    11. C    12. B
13. (1)上官桀依靠昭帝的大姊鄂邑盖主把上官安的女儿送进后宫成了婕妤,几个月以后立为皇后。
(2)昭帝就发怒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嘱托他辅佐我的,有谁敢诽谤就办他的罪。”
14. 不仅要谋杀霍光,还要趁机废昭帝谋反。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出入宫门二十多年,小心谨慎,未曾有什么过错,很受到武帝亲近和信任。武帝已年老,仔细观察众大臣,只有霍光能负此重任,可以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武帝就叫黄门画工画了一幅周公抱着成王接受诸侯朝见的图画赐给霍光。
“年老”是“上”的形容词谓语,不带宾语,也不修饰后句,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B;
“黄门画者”作“画”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古代官员每隔一段时间休沐,也就是请假休息”错误,汉代官吏每工作五天休息一天,称为“休沐”,是假期,不是请假休息。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内容的能力。
B.“受到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皇亲国戚的抱团诬告”错误,上官桀弟弟的女儿成为婕妤,算皇亲国戚,但桑弘羊不是,原文只说“御史大夫桑弘羊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不能看出他是皇亲国戚。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因,依靠;内,通“纳”,使……进入;倢伃:婕妤。
(2)关键词:辄,于是,就;属,通“嘱”,嘱托;辅,辅佐;毁,诋毁;坐,判罪。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要求出被霍光清除的政敌的“最为严重的罪行”,信息在倒数第二句中,“自是桀等不敢复言,乃谋令长公主置酒请光,伏兵格杀之,因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事发觉,光尽诛桀、安、弘羊、外人宗族,燕王、盖主皆自杀”,可见,他们密谋让长公主请霍光赴宴刺杀,并打算趁机废除昭帝,迎立燕王,故最严重的罪行是谋反。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
八省联考有哪些省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
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适当地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霍光表字子孟,是票骑将军霍去病的弟弟。票骑将军出击匈奴,路经河东郡,回来时,就带着霍光西行到了长安,当时霍光年纪才十几岁,任他为郎官,不久又升到诸曹侍中。霍去病死后,霍光任奉车都尉光禄大夫,武帝出行他就照管车马,回宫就侍奉在左右,出入宫门二十多年,小心谨慎,未曾有什么过错,很受到武帝亲近和信任。武帝已年老,仔细观察众大臣,只有霍光能负此重任,可以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武帝就叫黄门画工画了一幅周公抱着成王接受诸侯朝见的图画赐给霍光。武帝得了重病,霍光流泪抽泣问道:“如果有了意外,该谁继承皇位?”武帝说:“你不明白上次图画的意思吗?立小儿子,你担当周公的职务。”武帝逝世,太子继承天子的尊号,就是孝昭皇帝。昭帝年方八岁,国家大事全由霍光决断。霍光跟左将军上官桀是缔结婚姻的亲家,霍光的长女是上官桀儿子上官安的妻子,有个女儿年纪跟昭帝正相配,上官桀依靠昭帝的大姊鄂邑盖主把上官安的女儿送进后宫成了倢伃,几个月以后立为皇后。霍光有时休息沐浴离开朝廷,上官桀往往进宫代替霍光决定政务。上官桀父子位尊势盛以后,颇感长公主的恩德。公主私生活不太检点,宠幸河间郡的丁外人。上官桀、上官安想替丁外人求个封爵,霍光不同意。又为丁外人求光禄大夫之职,霍光也不同意。长公主为此对霍光大为怨恨。而上官桀、上官安多次为丁外人求官爵不能得到,也感到惭愧。从此(上官父子)跟霍
光争起权来。燕王旦自以为是昭帝兄长,常怀着怨意。再说御史大夫桑弘羊想为儿子兄弟弄个官做,也怨恨霍光。于是都和燕王旦勾结密谋,叫人冒充替燕王上书,说霍光专权,想怎样就怎样,恐怕有些不正常,他乘霍光休假的日子上书。上官桀想通过昭帝把这事批复下来,桑弘羊就可以跟其他大臣一起把霍光抓起来送走。奏书送上去,昭帝不肯批复。第二天早上,霍光听说这件事,停留在画室中不进宫。昭帝下诏召大将军。霍光进宫,除下将军冠叩头自责,昭帝说:“将军戴上冠。我知道这奏书是假的,将军无罪。”上奏书的人果然逃跑失踪了,追捕得很紧。这以后上官桀的党羽有说霍光坏话的,昭帝就发怒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嘱托他辅佐我的,有谁敢诽谤就办他的罪。”从此上官桀等人不敢再讲了,就计划让长公主摆宴席请霍光,埋伏兵士击杀他,乘机废昭帝,迎立燕王做天子。事情被发觉,霍光全部诛灭了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丁外人的宗族。燕王、盖主都自杀了。霍光威震海内。
【答案】15. D    16. ①通过去岁今年同期所见,暗示了诗人仕途遭遇,含蓄地表达了对冷暖寒暑、苦辣酸辛的感触;
②叹息人事的变化不定,对时序的周而复始,不失常度,感到欣慰;
③对新春的到来感到欣喜,企望重新回到君主身边,再次受到信任的思想。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为自己上寿”理解错误。尾联的意思是向西遥望长安,希望回到朝廷,献酒于君王,祝他寿比南山。
【16题详解】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