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三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河南省2022届高三第三次大联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艺术基金”的设立、“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的深入实施,民族歌剧与舞剧的创作理念不断丰富,创新方向日益多元,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创作局面。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歌剧舞剧院近几年平均每年演出超过300场,《白毛女》《江》等复排剧目反响热烈,同时每年推出5部以上新创剧目,一些原创作品的精彩段落网络点击量上亿……这家国家级艺术院团坚持传承创新经典民族歌剧,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民族文化、彰显中国风格,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生动呈现中国人置身和创造的历史和现实,真诚表达中国人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以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是民族歌剧与舞剧的立身之本。梳理中国歌剧舞剧院精品力作,不难发现传承革命文化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条清晰的创作脉络。
民族歌剧与舞剧甫一诞生,就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其发展繁荣与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紧密相连。一部部红经典,在继承中寻求创
新,又在创新中获得提升。“当年创作时多希望在一些特定情绪中加入一段三弦,能有20把二胡的声音,能有一段很强烈的琵琶轮指齐奏!”民族歌剧《江》作曲、93岁姜春阳的心愿,在2021年复排版《江》中实现了。如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陶诚所言,重排是向经典、向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致敬,也是以符合当代的创新表达激活年轻一代血脉中与生俱来的红基因,让红经典永葆青春。
奋斗的时代、火热的生活,给红题材戏剧创作提供了广阔天地。创作者更加注重站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维度上,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到交流互动、表情达意的方式,使作品真正发挥艺术媒介的功能。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民族歌剧舞剧的创作不仅有当代生活的底蕴,也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从推动歌剧舞剧的民族化、本土化,到探索其现代化、当代性的审美风格,无论表现方式怎样迭代、美学逻辑如何变迁,自成一体的文化理念、古今相通的中国精神,历久弥新,根脉不移。以艺术作品形塑历史人物,外在传递的是美的艺术感受与时代风尚,内在涵养的是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如何让传统经典更好地植入生活?“优秀的舞台作品要‘曲高’也要‘和众’,作品要引领大众审
美,也要让大众喜爱和理解。艺术家绝不能以自己的评判来代替观众口碑。”陶诚认为,民族歌剧舞剧要用在实践中创造的艺术手段去表现生活,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提升感染力。
从复排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使用的环形LED屏幕全新舞台到舞剧《赵氏孤儿》字体构成的空间舞美叙事,再到舞剧《昭君出塞》旅程的符号化……这些民族歌舞剧精品通过创新舞台语汇,有意识地对作品进行当代视听构建,在综合形态上进行当代审美的转化,进一步打开创作视野与跨界维度。
从复排到新创,坚定不移的精品意识、守正创新的创作理念、以观众为本的创作导向,是中国歌剧舞剧院实践的有益经验。中国民族歌剧舞剧艺术的发展,有赖于一代代艺术工作者薪火相传、接续创造。
(摘编自王瑨《弘扬民族文化 彰显中国风格》)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江》《小二黑结婚》等复排剧目为例,探寻中国歌剧舞剧院“爆款”的创作密
码,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B. 坚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国歌剧舞剧院有了深厚的创作积淀,实现了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C. 中国民族歌剧与舞剧的创作理念不断丰富,创新方向日益多元,有助于进一步打开创作视野与跨界维度。
D. 中国歌剧舞剧院坚持传承创新经典民族歌剧,用文艺精品凝聚中国人的价值追求与理想信念,展现了历久弥新的中国精神。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二段通过概述中国歌剧舞剧院推出复排、新创剧目的情况,引出“弘扬民族文化、彰显中国风格”的论题。
B. 文章在分析中国歌剧舞剧院精品力作的创作脉络时,采用了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使行文脉络清晰。
C. 文章采用引用论证,说明民族歌舞剧创作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来引领大众审美。
D.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说明重排经典获得成功,得益于创作者在继承中寻求创新、在创新中不断提升的努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民族歌剧舞剧的发展,必须坚持民族性,真诚表达中国人的情感体验,观照现实生活。
B. 作者认为,民族歌剧舞剧要提升感染力,应该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
C. 重排红经典,融入符合当代审美的艺术表达,有助于激活年轻一代血脉中的红基因。
D. 从复排到新创,民族歌剧舞剧的发展有赖于一代代艺术工作者的薪火相传、守正创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记者从广西柳州市邮政管理局了解到,截至1128日,2021年通过快递渠道寄出的袋装柳州螺蛳粉达到100000138件,同比增长%,是广西首个年寄递量过亿的单类产品。
据悉,袋装柳州螺蛳粉自2014年底诞生以来,在“互联网+快递”的推动下成为“网红”食品。2021年前10个月,柳州市袋装柳州螺蛳粉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同比增长%;柳州海关监管出口的袋装柳州螺蛳粉167批,出口额约3500万元,出口额同比增长%。
袋装柳州螺蛳粉产业快速发展,极大地拉动了柳州快递业的成长,从柳州发出的螺蛳粉快件目前占柳州快递寄出业务量的6成以上。2021年“双11”快递业务旺季期间,全市共揽收快件万件,其中螺蛳粉快件超过600万件,占比接近80%。
据柳州市邮政管理局统计,袋装柳州螺蛳粉寄递量近年来增长迅猛:2017年突破2000万件,2018年和2019年分别达2266万件和3198万件。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销量爆发式增长,寄递量达到万件。
(摘编自新华社《袋装柳州螺蛳粉年寄递量突破1亿件》)
八省联考有哪些省材料二:
2021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期间,来到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详细了解螺蛳粉特产业促进就业、带动农民增收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特产业是地方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一大实招,要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
产业发展,传统技艺是支撑。37岁的柳州本地人黄继华,几年前还在外打工,后来回村继承了父辈腌制酸笋的手艺,联合村里6户村民成立了柳州市笋鲜种养专业合作社。随着螺蛳粉产业的迅猛发展,2021年上半年,这家专业合作社已为螺蛳粉企业提供了近20万公斤手工腌制的酸笋。传统手艺为螺蛳粉的产品及市场“增味”,产业发展带动了众“增收”。据统计,当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共创造出30多万个就业岗位,助力众凭手艺发家、靠劳动致富。
产业发展,特营销不可少。柳州螺蛳粉产业得以做大,始于2014年底的大规模袋装销售。通过工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制作,产品生产及销售可以突破地理限制。近年来,互联网给电商经济带来了新契机。借助电商、直播等平台,柳州螺蛳粉成了“网红食品”,只用了不到3年时间,网上销售额便从2000万元增加到110亿元。事实证明,立足市场、准定
位、发挥优势,才能在发展中赢得主动、赢得先机。
产业发展,要素整合很关键。柳州螺蛳粉产业乘着互联网经济的快车,日渐显现出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特,逐步发展成全产业链。在产业链各环节、区块内融入优势资源和发展动能,让政策、资本、技术等要素聚合起来,打通线上线下、生产销售等端口,不断满足着消费者的多元需求。
实践表明,准切口、因地制宜,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农产品优势区,推动特产业可持续发展,才能发展出特鲜明的现代富民产业。一方水土既能育一地产业,也能养一方众。伴随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步伐,我们更加坚信,在广袤大地上生长起来的特产业,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2021727日)
材料三:
产品的走红,是一个口碑自然传播的过程。放松对品质的追求,专注走营销的捷径,无异于舍本逐末。就此而言,抓好质量、修炼内功,才是赢得消费者的长久之计。比如,柳州
螺蛳粉受消费者热捧后,当地多措并举、形成合力,推动螺蛳粉从网红小吃一跃成为当地特产业,带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背后,是相关企业已经在螺蛳粉标准化生产方面探索多年,积累了强大的研发能力、生产实力。观察那些从网红流量中成功沉淀下来的产品,都离不开潜心耕耘、久久为功。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2021811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21年柳州螺蛳粉快递的寄递量、出口额同比增长均达到%,柳州市准切口、因地制宜,发展出了特鲜明的现代富民产业。
B. 柳州螺蛳粉是广西第一个年寄递量过亿的单类产品,近几年来,袋装柳州螺蛳粉寄递量增长迅猛,极大地拉动了柳州快递业的成长。
C. 柳州市准确把握本地优势,以特产业促进就业、带动农民增收,说明一方水土既能育一地产业,也能养一方众。
D. 借助电商、直播等平台,柳州螺蛳粉成了“网红食品”,但抓好质量、修炼内功才是柳州螺蛳粉将网红流量转化为长红口碑的“秘方”。
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品质是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变量,由于对产品品质的重视,柳州螺蛳粉相关企业积累了强大的研发能力和生产实力,实现了螺蛳粉产业的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B. 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于20216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可见,以传统技艺为支撑、坚守传统就能使企业行稳致远、发展壮大。
C. 柳州市积极壮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注重提升快递物流业对螺蛳粉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既助力特产业做强,又推动快递市场做大。
D. 全国首家螺蛳粉产业学院于20205月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揭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