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梳理...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梳理
  一、单元课程结构
  1. 单元地位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涉及的是中国近代史的内容,这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这部侵略与反抗史中最悲壮激烈、荡气回肠的部分,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
  2.单元主题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主战场,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
  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日本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联系现实,认识当今
日本右翼势力否定殖民统治和侵略战争言行的危险。学习本单元,就是要铭记历史、警示未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
  中国抗日战争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
  3.单元结构
  本单元共有五课,分别是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也就是1931—1945年的14年抗战时期的历史。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伴随着日军侵略的加剧,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在处理西安事变的关键时刻予以贯彻,为国共两党结束内战,走向合作抗日奠定了基础。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全国性抗
战从此开始。在此阶段,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大规模阻击日军,以巨大的牺牲连续进行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会战,成为抗击日军侵略的主战场。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积极开展对日作战,取得平型关大捷;继而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逐步开辟了敌后战场。敌后战场的开辟,使中国抗战形成了敌后和正面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夹击敌人的战略格局,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图谋。
  1938年10月武汉会战后,日军调整战略,实行正面战场保持压力,主力着重针对后方游击战争的长期战争战略。敌后战场逐步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长期独立坚持的中国抗日战争发挥着反法西斯同盟国对日作战东方主战场的作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共同奋起御侮的人民战争,是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
  二、单元知识梳理
  1.知识梳理
  本单元的内容,从中华民族发展历程来说是非常重大、重要的,教材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在知识的选择与呈现上突出基本的、典型的、重要的史事,遵循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点—线结合”原则。
  第18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第19课的主要知识点有: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
  第20课的主要知识点有: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
  第21课的主要知识点有: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第22课的主要知识点有:中共七大、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既要给学生展示事件发生的历史场景,又要重点突出,有所取舍,应该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内容,对每节课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实施有效教学。
  2.课标解析
  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与本单元相关的课程内容是“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战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知道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三、单元教学建议
  对于本单元的教学,要做好以下三点:南京大屠杀是什么时候
  1.分析课文内容、优化教学设计;
  2.突出重点难点、渗透学科素养;
  3.立足课本材料、服务学生学习。
  下面,我就每一课的情况加以说明。
  1.分析课文内容、优化教学设计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本课涉及三个子目,内容前后关联,紧密联系,有很强的时序性。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理清每一事件的影响,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为主要矛盾。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违背了人民意愿,置国家于亡国灭种的边缘,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张学良、杨虎城受民众爱国热情感召,实行“兵谏”,西安事变爆发,在中共努力下,最终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在教学设计中,要优选材料,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本课涉及四个子目的内容,第二和第三子目之间有着时序上的交叉,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中需帮助学生解除这种“交叉感”,理清楚课文主线。日本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是本课的两条主线,螺旋式上升。
  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携手共赴国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淞沪会战是全国抗战爆发后规模空前的一次战役,
打破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鼓舞了抗战,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南京大屠杀则需选择史料来说明日本法西斯的罪行。本课教学中,需要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听、说、看中有所表达,有所启发。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本课有三个子目: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这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场上的三次重要战役,是抗日战争中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上的一系列会战中的重要战役。
  从内容上来说,三个子目之间是并列关系,要避免平铺直叙导致课堂沉闷,课堂安排上需有详略区分,更要把几个战役之间内含的情感线索表达清楚。那就是在抗日战场上广大爱国官兵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本课有三个子目:平型关大捷、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百团大战。全国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抗击日军,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战场,从而形成了两个战场夹击日军的战略态势。
  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展开游击战争。武汉会战后,日军逐步将主要作
战力量转向对付占领区内的抗日武装,敌后战场逐步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发生在全面抗战开始之初的“平型关大捷”和进入到抗战相持阶段的“百团大战”,都对时局有着重要的鼓舞激励作用。各部分内容需合理安排,重点展开敌后战场的抗战形势的教学。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本课有四个子目:全民族坚持抗战、中共七大、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后,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了对华策略,竭力分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在斗争中求团结,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在不断战胜日军主力残酷进攻中成长壮大。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地位作用显著上升,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中共七大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了准备。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捷报频传的情况下,中国战场也发起了战略反攻,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本课内容前后联系紧密,环环相扣,需注意突出重点,避免平铺直叙。
  2.突出重点难点、渗透学科素养
  第18课重点是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内容要求学生“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就历史学科功能来说,初二学生“知道九一八事变”,不是仅仅知道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更是要知道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知道这一事件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远影响。这需要充分运用教材信息并适当补充,在材料分析中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能力。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理解上,则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和思维的碰撞,在交流互动中强化家国意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