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谢山水田园诗比较研究(论文)
陶谢山水田园诗比较研究(论文)
陶谢山水田园诗比较研究
摘要:陶渊明和谢灵运是中国古代文坛上两颗耀眼的明星,分别开启了我国古
代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创作先河,两人并称“陶谢”。他们二人都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对我国的山水田园诗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他们二人的诗歌都对山水田园风景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在内容上都是描写田园的风光,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自身的情感。前人也对他们从各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从两位作家作品的语言特点,思想倾向,以及由诗歌所反映的人生意境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陶渊明谢灵运山水田园诗比较
一、陶谢诗歌语言比较
陶渊明的诗歌语言语言平淡,浑厚醇美,用极其简单明快的语言创造出优美的诗境,从而达到传神的艺术效果。朴素精炼的语言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乡村生活,都渲染着浓厚的田园生活气息。
萧统是最早对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进行总结概括的诗人。“其文章不,辞采精拔,跌宕昭章,独起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亲。”1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风格的评价基本上都可以概括为:“自然、平淡、情真、古朴、意远”。对于“自然”这一点,古往今来有很多评价,例如苏轼有评论:“予尝有云,言发于心而冲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予。以谓宁逆人也,故卒吐之”2。这里所讲的意思是陶渊明的诗歌的语言都是最自然的、最朴实的,不经过刻意的修改雕刻的。黄庭坚也对陶渊明的诗做过评价,“至于渊明,则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虽然,巧于斧斤者多疑其拙,窘于检阔者则病其放。”3再比如朱熹的评论,“渊明诗所以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其二,诗歌语言平淡,主要是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对田园风光景物的描写充满了最原始的气息。杨万里有评价:“五言诗淡雅深长者,陶、柳。”朱熹讲:“渊明所说者老、庄,然辞却简古。”这里所说是指陶渊明的诗歌语言都是日常用语,通俗易懂,没有艰深晦涩不易理解的词语。其三,情真。我们品读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能够真切的感觉到他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都是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元好问评价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即使是在田园山水诗中关于仕与隐的问题上,他也是用最真实的语言去描写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比如苏轼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其四,古朴。魏晋时期诗文一骈文为主,并且寄情山水与深奥的寓意,而陶渊明却放情田园,所以他的山水田园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最后是意远这一点,他的山水田园诗中的意境是超越现实的,用语言去描绘自己理想中的境地。
①(梁)萧统《陶渊明文集·序》,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附录一,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613页。
②孔凡礼点教《苏轼文集》卷六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092页。
③(宋)黄庭坚《黄庭坚全集》卷二十五,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65页。
谢灵运的诗歌语言特可以概括为:清丽、新俊、奇秀。首先清丽主要是用他的诗歌语言能够摆脱当时诗风的弊端,形成清新自然的诗风。不用华丽的辞藻对诗歌进行堆砌。如汤惠休所讲:“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这里用芙蓉出水比喻谢灵运的诗,正是说明了他的诗歌清新自然的一面。其二,新俊。主要是指借助语言手段把外界的事物形象化、拟人化,使得这些景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同时在诗歌中他喜欢采用富有动感的动词。他的“新”受到历代很多文人的注意与评价,沈德潜说“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谢
诗经营,而反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1这里所说的新俊主要是指谢灵运的山水田园诗对景物的描写,对词语的运用方面清新可爱。其三,奇秀。这里的重点主要是“奇”,他的奇主要是深受屈原和汉赋的影响,在山水田园中,寻奇山异水,通过对景物细致的描写和刻画,呈现出的特点与风格与传统的山水田园诗迥然不同的。二、成长环境不同作品体现不同的思想倾向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的曾祖父为东晋初名臣陶侃,在当时军功显赫,封为长沙郡公。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可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父亲早逝家道中落。出生于没落的世族大家的背景,接受的儒家文化激励着他,早年的儒家用世思想影响着他,让他想用自己的知识、本领为百姓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再加上陶渊明生在东晋这样一个“儒”“道”相势均力敌的时期,受到儒和道的影响是必然的。现实的社会使的他的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内心的苦闷,只能放情于山水之中,耽溺于放任。这一时期道家的思想对他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在人生的低谷,人生不得志的时候,他选择了彻底的归隐,追求道家的“真”与“化”。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还旧居》)“乘化以归去”(《归去来兮辞并序》)。
从他一系列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道家思想对其的影响。
但是陶渊明从小所受的教育使得儒家思想在他的思想中早已根深蒂固,即使是隐居田园,我们依然能够从他的作品中看出他对儒家入世的渴望,总的来说,在他的思想中,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即使是归隐田园,仍有一颗积极的入世的内心。现代的美学家李泽厚说:“即使是陶潜的道家精神,也仍然是建立在儒道互补的基础上,仍然与儒家精神交融在一起渗透在一起的。”所以说陶渊明作品中所反映的是一种“内儒外道”,儒道结合的精神倾向。
与陶渊明相比,谢灵运的家庭地位在当时及其显赫的,祖籍陈郡阳夏,陈郡谢氏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望族。谢灵运的曾祖谢安是著名的宰相,祖父谢玄是“淝水之战“的前锋都督。叔侄二人联手击败号称百万的前秦苻坚,保住了东晋的半壁江山。出身于这样一个闪耀着光环的神圣家族,家族的日常起居、审美情趣,以及祖辈的言传身教都给了他很大的影响。他是我国古代大量创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之一,年少的时光大部分是在钱塘杜明师的道观中度过的,因此在思想上除了传统家族文化影响外,也受到道家的影响。十五岁时,返回都城,与同族弟子相处,游玩的过程中接触到佛理,这时佛学思想走进了他的思想之中。
东晋灭亡后,在新建的的王朝里,做为前朝遗臣,在新的政治集团中他饱受排挤与压抑,最后决定辞官而去。开始过着不问世事的闲散生活,游历名山大川,
①(清)王夫子等《清诗话》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32页
结交僧侣,纵情山水。因此,他的山水田园诗大部分都是描绘他所到之处的山水名胜。再加之谢灵运早年就和东晋名僧慧远法师结识,而且慧远法师一直希望谢能够成为他的弟子,所以在日常的交往中,谢灵运深受佛学思想的影响。仕途的不顺,使谢灵运只能把政治上的失意投放于山水之中,过着隐逸宁静的田园生活。他觉得对于归隐的生活有一种自然亲切的归属感,所以在后来的生活中选择远离世事的途径。一如诗歌《折杨柳行》中:
骚屑出穴风,挥霍见日雪。飕飕无久摇,皎皎几时洁。未觉泮春冰,已复谢秋节。
空对尺素迁,独视寸阴灭。否桑未易系,泰茅难重拔。桑茅迭生运,语默寄前哲。
在这首诗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流逝的时光的感叹,对于往返于每一个季节易老的生命的无奈,同时也从中体悟到佛家所说的轮回的道理。随着年龄的增长,佛家的思想对他的影响越来越深入。
芙蓉出水谢灵运从一个名门望族出身的达官显贵,到最后成为一个隐士,为他取得最大成就的山水田园诗歌,同样也承载着他最虔诚的佛教信仰,他开创了山水田园诗的新局面,为后世的山水田园的创作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受到生活与成长环境的影响,陶渊明与谢灵运在作品中所反映的思想也是呈现出不同的倾向的。陶渊明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所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儒道相互渗透的思想倾向,而谢灵运的作品中,我们能够体会到的是一种佛家的思想倾向。
三、意境比较
陶渊明受传统诗歌影响比较大,在他的诗歌中的意象多是静态的。而谢灵运在创作时主要是抓住能够与自己心灵的内在情感相吻合的事物,通过对这些事物的动态的描绘形成动态的意境。
清代陶渊明的作品中所描写的静谧的意境自然的画面都是恬静美好的,是诗人的内心深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外在体现。我们读陶渊明的作品更能够发现他的作品中蕴含着自然美
的意境,而自然美是指自然自身展现出的形态和神韵。同时还有人们对这种自然属性本身的审美评价,他作品中的自然美的意境,主要体现的是诗人在作品中对自然美的主观感受,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词语间所营造的一种情景,交融的画面,陶渊明的作品之所以体现这种自然美,主要是深受老庄哲学及玄言诗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感触最深的是“真实”两个字,这两个字是他描绘自然的最基本特征。而“自由”则是诗人人生追求的情怀,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深刻的体会到二者的存在,《归去来兮辞》是诗人看透官场的黑暗腐败之后把人生的追求投向大自然的一部作品,从作品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从官场辞退,回归老家,回归田园,回归自然的轻松,愉悦的心情。“舟摇摇以轻殇,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喜微。”读到这里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作者归心似箭的急切和看到“童仆”的欢迎,“稚子”的候门的欢乐心情。小孩子的天真烂漫让诗人感受到了纯洁和质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