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模式的的不断创新,然而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教学的重要性逐步显现。“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教育理念,当前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对于培养高校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生就业指导;策略
引言
就业指导作为高校的一门通识课程,一方面旨在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给大学生提供就业帮助;另一方面急需在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意识,培养职业素养,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汲取就业信息带来的正能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意义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具有极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尤其在
大学生就业观念形成、求职能力养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充分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而不是一味地追“热点”、看“前途”;另一方面要将诚信教育、挫折教育贯穿其中,帮助大学生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当前就业竞争大,个别求职者为了获取较好的岗位会简历,也有人因难以承受就业压力而产生放弃心理,这些情况都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教学方式方面临新挑战。该课程的实践性、操作性较强,仅依靠简单的课堂灌输效果有限,需要创新教学设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和针对性,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新时代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不仅面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行业发展的新要求,还面临着“00后”大学生成长的新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接受的信息元素驳杂,易受到一些不良观念的影响,不利于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对此,高校要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使其成长为能够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目前,大学生借助网络技术开展学习的比例与时长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加之受前期疫情的影响,网络教学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建设也要重视网络教学平台的发展,与传统课堂教
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同频共振,以契合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成长成才规律,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2当前高校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不够重视高校就业教育课程
近年来,虽然高校就业教育在整体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逐渐增加,但是目前仍然没有占据主流教育地位,在很多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就业教育依然束缚于选修课程或者就业前培训等形式,课程开设的覆盖面不够广泛,导致其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教育都是以班会的形式进行,课程内容浅显、时间安排随意,缺乏有效的课程准备及实施环节,也没有建立相应的课程考核机制,教学往往流于形式。而这也直接导致学生不够重视就业教育,自身的职业规划、技能储备等无法达到理想的状态,直接影响后续就业进程。
2.2课程思政与就业指导课程融合缺乏实效性和创新性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实际教学中将重点放在了解自我、设置职业生涯规划书、简历制作与撰
写、就业技巧等应用性比较强的课程内容上,更多停留在就业的理论学习,对学生的思想层面了解相对匮乏,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在真正工作的过程中除了会面临实习单位的选择、工作的选择、工资待遇等就业的具体问题,同时更多的困惑来自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如沟通能力、心理问题、抗挫能力、融汇变通能力、正视得与失等。两者之间缺乏合理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
3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与实践策略
3.1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想要从源头上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教学的作用,必须提升教学团队的专业素养。若高校本身对就业指导课程不够重视,没有招聘相应的专业人才,导致上课的教师缺乏为学生讲解有关就业方面的知识的理论知识功底,学生无法从教师的教学内容中获得有效信息。那么对于需要寻岗位的学生而言,这不利于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需要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进行提升。首先,扩充师资队伍,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复合型人才。高校在公开进行人才招聘时,可以放宽专业限制,吸纳更多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如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哲学、法学、管理学等,以便从不同专业视角帮助
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扩展学生学习的知识面,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实效性。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就业指导课堂上,引入课程思政理念,强化就业指导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协同育人。
3.2注重实践,提升学生参与度
当前的大学生都是“00后”,他们思维活跃、主体性强,具有较强的思辨精神,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教师应在课程建设中着力加强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是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在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长、实践性作业的比重都要增加,同时还要注重课堂设计,将理论知识和小组讨论、简历制作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着。二是教学方法多样。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紧密贴合职场工作实际,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堂汇报、游戏探索、经验分享、校友访谈、比赛等多样的教学形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教学效率。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互动交流的主要途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要在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网络阵地,结合学生的特性充分发挥新媒体和网络平台的作用,形成“课堂教学主阵地+线上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全空间、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就业帮助。
3.3创新举措增加就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度
工商管理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教师要注重以技巧性、实际性手段融入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教育,充分挖掘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显性、隐性各种思政教学元素,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优势与短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观,理性对待自己的职业前景和规划,脚踏实地地走好择业、就业的每一步。高等院校教育阶段的思政内容一般都较抽象,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对不高。因此,在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就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吸收和内化抽象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感受思政元素给自身择业、就业带来的帮助,辅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思维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为未来发展奠定正向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非常严峻,许多大学生正面临着极大的就业压力。这就要求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必须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加强与大学生沟通交流,帮助他们准确认识自己,从而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择业观念,以较强的专业知识以及职业素养积极应对就业竞争,帮助大学生实现
自我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夏宇桃.论思政教育工作与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有机融合[J].科教导刊,2018(19):142.
[2]王玉荣,马翔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教育体系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10):1.
[3]周丽妤,黎鲲.就业课程中“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18(2):42.
作者简介:白樱,副教授,大连艺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创业与就业教研室主任,主要教学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工商管理。
此成果系2021年辽宁省教学改革项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研究》,课题序号:13599992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