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卷第5期 2018年9月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nan Institiite of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7 No.5
Sep.2018
文章编号:1006 -2920(2018)05 -0120 -06doi:10. 13892/jki41 - 1093/i.2018.05.021电影《白日梦想家》的心理分析研究
王新生余祖伟
摘要:白曰梦指的是个体在清醒意识状态下出现的带有幻想情节的心理活动。电影《白曰梦想家》的心理学主题非常明显,而且心理意义深刻。首先,电影通过主人公米蒂一系列的白日梦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白曰梦对个体具有重要的心理意义。其次,在深度心理学视野下,米蒂白曰梦的诸多意象表现出英雄原型的幻想特点,它们对于米蒂孕育转变、实践自性化具有重要作用。再次,电影所包含的“转化”意象能够激发观影者的无意识自主性活动,从而产生心理疗愈意义。
关键词:白曰梦;无意识;英雄;自性化;深度心理学
作者简介:王新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助理研究员;余祖伟,广州广播电视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广州市属高校科研规划项目“以社区家庭服务中心为核心构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研究”(2012B046)。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一些情况:正在听课或开会,突然思绪跑到了别的什么地 方,想着要去哪儿吃饭或到哪儿去玩;在路上走着,想着刚才擦肩而过的一个面容姣好的异性,构想着 已经和他/她展开了一段轰轰烈烈的恋情……当出现这些情况时,一般我们会认为自己在做白日梦、开 小差了,或者是在进行与当前任务无关的思考(task unrelated thought,简称TUT)。心理学家用“走 神”⑴“白日梦”+2,“TUT”+3,“心智游移$+4]等来表述这种心理现象(以下统称为“白日梦”)。
一、白日梦现象
概括起来讲,白日梦指的是个体在清醒意识状态下出现的带有幻想情节的心理活动。作为一种意 识现象,每个人都会出现而且随时都可能出现,它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比率非常高(Smger在1966年的 研究发现,96%的成年美国人每天都有白日梦体验[5])。
电影3/e S ec— 1K'6- =&>,若直译应该是《华特•米蒂的秘密生活》。但意译为《白日梦想家》能更深刻地揭示电影的白日梦主题,概括主人公米蒂的心理特点。米蒂的“秘密生活”实际便是指 他的内心世界一他的不为人知的内心幻想。意译可谓对电影主题的升华。借由电影对米蒂白日梦 的艺术化表现,可以更好地理解白日梦在个体日常生活中的心理位置及其对个体的影响。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把白日梦同“想人非非”“不自量力”“不切实际”等俗语相等同,这也是心理 学家最开始研究白日梦时的消极思路,将白日梦作为一种负面的心理活动过程来认识,主要研究白日 梦对个体所带来的一系列消极影响,如“消耗执行资源”“引发消极情绪体验”等。[1]现代心理学家则倾 向从更积极、全面的角度来研究白日梦[1],更多将白日梦作为中性的心理现象来认识。临床心理学家 尤其关注病人的白日梦现象,对白日梦的研究比基础心理学更关注与个体的关系,他们通过在中 深人了解病人的白日梦所反映的内心幻想,来揭示病人的无意识,从而更加细腻地阐释白日梦对个体 的心理意义。[6]35本文主要结合荣格心理学,对“白日梦想家”米蒂的白日梦进行阐述,揭示它们在米蒂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