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影《生门》对医学临床教学实习的意义和价值
浅谈电影《生门》对医学临床教学实习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刘倩
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8年第5期
    如何树立医学信仰和职业追求,怎样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接受知识学习以及在矛盾重重的医患关系下树立职业自信,这些都需要一线带教教师进行总结、归纳,进一步深化改革,让教学彰显人性化。
    一、信息时代的教学转变
    怎样让医学生快速进入角并深刻理解医生的内涵,这对教学无疑是一种体验和挑战。教学方法要紧密联系时代发展脉搏,充分利用这个时代的特,让学生轻松地进入到医生的人文领域中。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关门讲课,开门下课,师生之间很少进行沟通。这无疑是教学的硬伤。师生关系的淡漠导致了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失去兴趣,更有极端者会对医生这一职业失去热爱。鉴于此,在临床带教过程中,笔者会运用综合性的教学方式给医学生灌输医生职业性认知,让他们真正地融入到该职业角当中,而在这些教学方式中,电影赏析这种教育方式形式上比较新颖。很多大学已经设立“电影赏析”这门公开课。它能深化学生对美的剖析和鉴赏能力,把抽象知识通过声光影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使抽象事物具体形象,便于陶冶学生情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1],
其中,《生门》就是一部典型的医学电影赏析片。该片是一部将镜头聚焦在四位产妇及其家庭上的纪录片,由于过于小众,而未能公开放映,在电影院以点映的方式存在。恰逢笔者临床带教,学生们对产科充满好奇,于是想到了周末进行电影点映,让有兴趣的学生参加。没想到学生们很能接受新鲜事物,非常踊跃,于是50人的电影点映,瞬间成功。面对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开,医院产科承载了更多的人间悲欢。在《生门》的视角下,现实社会的残酷,愚昧人性下的私欲,真实的力度使电影犹如一面镜子审视着我们千疮百孔的生活。在产科实习,周末观看《生门》,对医学生无疑是锦上添花的事。电影同时具备影像、音乐、声音、对白、文字,通过视觉造型等将艺术还原,被观众所接受,因为视听性极强,容易产生心灵共鸣和震撼,情感得以宣泄和交流,由此电影的艺术表达更容易受大众青睐。而当代大学生身处信息时代,信息来源多种多样,电影艺术形式很容易被接纳,他们是很有欣赏水平和鉴赏力的人,电影赏析这种形式也容易对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想追求等产生深远影响。
    二、人文培养的多样性
    诗人奥登说:“不是科学,而是一种呼唤自然直觉的艺术。”可见医学本身就带着浓郁的人文性质。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戈津认为,我们当前生活在变革巨大的时代,其已经使得人与自然的对话得到真正呈现。现代世界中,我们“不再是用那种以机械的世界观描绘出的被动呆钝的观点,而是用一种与自然的活性相关联的新的见解”。可见,现代医学也是医疗技术与人文精神统一的世界。作为医学生,
如何在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转换过程中把人文精神融入到科学中去,是一个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医学生不能只是将医治疾病作为职业终极追求,更应把这一职业看成是从身体到精神的整体探索。而电影教学赏析能够以直观形式将这种人文性医学进行统一。在别人的故事里解读自己所处时代的生命体验、感悟。《生门》中四个产妇命运交织,虽然有歌颂母爱的一小部分,但大部分时间在洞察人性,不同背景,不同层次,以生育为切口,剖开了一道中国庞杂社会的横断面。只有了解了社会的本质,并无比热爱这个社会,才能最终有所建树。离开人文精神的医学体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学;而离开医学体系等科学的人文,只是一种残缺的人文精神。当医生同时具备精湛的医术和悲悯的情怀时,才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在观影后,要适当提问,不要将课程退化为单纯的电影欣赏。要把电影教学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并最终引导医学生体会医学的魅力与复杂性。电影教学把传播知识的通道由平面变为立体,调动学生的感官,来接受信息传递。
    三、职业自豪感的建立
    从理论层面来看,医生是救死扶伤的职业。但医生所服务的对象只是个体化的病人,而非整体化的人。因此,医生能够治愈的只是病人中的少数人而非全部。这一反差会让很多医学生陷入一种误区:“救死扶伤只是一句空话而已。”这样,其内心崇高的职业自豪感就会被弱化。与此同时,医学生因受学业时间长且工资和社会地位不高等现实因素的影响,无法明显地感受到医生职业所带来的职业自豪感。而职业自豪感对于医学生影响重大,它直接关乎着医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能否真正地树立科
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否将治病救人放在其工作的首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新塑造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电影教学能够直观地引导医学生的心理成长,重塑职业自豪感。电影教学脱离了呆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促使医学生的全方位学习,还可以综合性地提升医学生的价值认知,以此将奉献意识潜移默化地根植于医学生的内心当中。在电影《生门》中李家福主任面对夏锦菊保住子宫的请求,露出艰难而犹豫的眼神。患者心脏停搏两次,输血2万毫升,命悬一线之际,生死时速!这个片段是所有医学教材不能直观展现出来的,医学生通过这样的视觉冲击会在心灵中对医学价值有自我的衡量。每个人都有理想,人在生存中其实有一个“小循环”,小循环就是我们一直奋斗的目标,即所谓衣食住行。在小循环里面,人的视野理想是短浅的。那我们能不能把小循环变成一个“大循环”呢。追求衣食住行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幸福,追求本真,不忘初心。初心是什么,就是我们的职业自豪感。泰戈尔说过:“上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用奉献去拥抱。”我们医学生能否从自己这个死胡同中走出来,走向一个大循环,为人类谋福利,追求信仰,这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生的命题。通过电影教学,给医学生们多个视角,不仅仅是冷冰冰的人体器官组织,让他们全方位地体会医生这个职业,体会一台手术带来的自豪感,体会治愈一种疾病带来的精神愉悦,体会人世间各种感情带来的冲击,体会“生与死”“痛与泪”,在医生这个行业中实现自身价值!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了鉴赏能力,更有了深层的教化意义。精心选择电影是教学成功的前提,作为教师要在观影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精心策划,对电影的内容、情节、背景有充分的了解,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欣赏观看,教师要恰如其分地提问,做到有的放矢。
    四、医患关系的重塑
    当代医学生在资本化思维以及医患矛盾的双重压力下,将从医作为谋生的手段。这样的职业价值究其最低层面来讲是无可厚非的,但究其最高层面的救死扶伤的职业价值来讲就显得差距明显。造成这种思想的重要原因在于医患关系之间的相互信任缺失,而电影教学法,可以起到重塑医患关系的正面的作用。《生门》中有个场景是胎儿被判定可能发育迟缓,产科、儿科的医生站在人性和法理的角度,坚持认为应该给胎儿一次机会。但是父亲难以承受孩子可能不健康的后果,更担心人财两空,坚决要求医生引产,而超过一定孕龄的引产是违法的。在孩子出生后,孩子的父亲迟迟不愿交住院费,把自己的不满发泄到医院身上。在观影后很多学生在此方面产生强烈共鸣,我们进行了教学总结,探讨医生的价值和意义。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身体蕴含着比我们想象中更强大的求生意志,是一个包罗万象,完美精妙的宇宙。通过电影教学,医学生们面对着一次临床演练,能培养医学生的责任感、同情心、奉献精神等,对电影中的情节进行深入理解,感受电影人物的性格情感,从而推动对自身的认识,对医学的感悟,对医患关系的理解。电影教学法的优势明显,首先,它内容生动,易于感同身受;其次,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调动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做最后的点评,使主题升华,引导医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思想性。我们要选择符合医学生职业特点,长度适宜,具有正面意义和艺术性的电影。怎样选择教学电影,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医生,也同样是一名教师,通过这样一次电影点映活动的教学体验,贴近了学生的心灵世界,拉近了学生与临床实习的距离,也更加了解了医学生的心理特点。
    医学教育工作者的义务是培养现代化的医学人才,要通过教学方法把人文精神和医学相统一。无论是怎样的时代,我们都需要一对医学充满渴求,对患者充满仁慈,对生命充满敬畏的医学生。希望我们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对当代医学生的教育进行反思和启发,探索出适合现代社会对医学生要求的医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红.心理电影赏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新途径[J].江苏经
    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