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古代的经济政策
夯 实 基 础 【P63】
一、土地制度
【基础梳理】
原始社会: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井田制的演变
(1)内容
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土地上耕种。
(2)瓦解
时间:春秋时期。
原因:铁农具、牛耕的使用;私田的出现;战争频繁。
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形成
时间:春秋时期。
原因:铁农具、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各国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如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确立
时间:战国晚期。
原因: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各国的变法运动。
特点
(1)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2)农民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土地。
(3)农民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双重剥削和压迫。
形式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
影响
后果:土地兼并严重,社会两极分化。
抑制兼并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一条鞭法的实施和鱼鳞图册的制订,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重难突破】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在原始社会,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这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3)战国时期,在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已成事实的情况下,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贯穿了封建社会的始终,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4)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兼并问题。土地的高度集中,一方面使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往往酿成农民起义;另一方面,土地高度集中也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激化封建国家同大地主之间的矛盾。历史上封建统治者为解决上述矛盾,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实行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如屯田制和均田制的实行;二是清查大地主土地的实际数目,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如王安石变法实行的“方田均税法”和明朝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鱼鳞图册”等。但是,土地
兼并是封建社会自身难以治愈的痼疾,以上措施只能在一定的时期内奏效,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注意: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国家(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在这种土地制度下,农民容易失去土地而租种地主的土地,使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真题演练】
【例1】(2016全国Ⅱ)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D)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信息。图片反映的是集体生产,故排除A项。仅依据题干图片无法说明农业的“不断发展”,故排除B项。汉代,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故排除C项。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彩的经济实体。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D项正确。
【例2】(2016全国Ⅰ)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B)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B项。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因此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宋代史实,故排除D项。
二、“重农抑商”政策
【基础梳理】
原因:商周及后来出现了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目的: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表现:战国时期,商鞅在变法中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本商末。
汉武帝时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
明清: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
影响:封建社会前期,保障农业经济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封建社会晚期,破坏了正常的商业经营,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的发展,违背历史潮流,造成中国的落后。
【重难突破】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1)原因
①封建经济以农业为本,农业直接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兴衰存亡。
②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农耕经济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相矛盾。
③法家重农抑商的主张。
④“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⑤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产物,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2)主要表现
①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②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人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③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④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真题演练】
【例3】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作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解析】第(1)问“做法”根据材料“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回答。“成效”根据材料“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分析。“目的”从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两个角度概括。“经济后果”从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的角度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商人们把‘求利’闭关锁国政策看作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进行概括。第(3)问可结合题头“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概括二者的关系。
【参考答案】(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基础梳理】
明朝的“海禁”
原因:明初东南沿海倭患猖獗,明统治者担心敌对势力与倭寇勾结,危及统治。
内容: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人民不得擅自与外国互市。
清朝的“闭关锁国”
原因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
直接原因:孤立抗清势力和防止外来骚扰。
内容: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许广州一地与外贸易,特许广州“十三行”经营对外贸易。
“闭关政策”评价
积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独立的作用。
消极: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重难突破】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①经济原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是这一方面原因的最好印证。
②政治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维护其统治。
③客观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张,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④主观原因:与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有一定关系。
(2)影响
①积极:“闭关锁国”政策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侵略起到过一定的抵制作用。
②消极:“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闭关锁国政策,也导致了中国航海造船事业的衰落和在海洋时代的落伍。
【真题演练】
【例4】明隆庆初年,“抚臣涂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B)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和“海禁”政策。由材料“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可知,明政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故A项错误,B项正确。由题干材料“抚臣涂……请开市舶”可知,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考点延伸】
相关时期东西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特点
中国古代经济由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组成。以农为本,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古代工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产品和商品经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