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明、清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
聚焦考点☆巩固基础
一、秦朝:
1. 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2.措施:汉武帝接受李斯建议,实行“焚书坑儒”,焚书是指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坑儒指秦始皇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
3.影响:“焚书坑儒”摧残了思想,钳制了文化。
二、西汉:
1.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2.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
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三、明朝:
1.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闭关锁国政策2.措施:明政府实行“八股取士”, 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
3.影响: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许多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四、清朝:
1. 目的:加强君主专制,从思想上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2.措施:大兴“”,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为严重。
3.影响:清朝的加强了君主集权,但是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五、启示:秦、汉、明、清四朝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虽然不同,但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知识拓展】清代
清代是清代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反动措施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为止罕见,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恐怖制度。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的反抗,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自古就有但是除清朝外都并未对社会构成严重威胁。清代贯穿整个清代250年左右。顶峰时期自顺治开始,中经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历时140余年。少数民族掌权的清朝,对汉人控制极严。文人学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满,或皇帝疑惑文字中有讥讪清朝的内容,即兴大狱,常常广事株连。清代的保守估计200余起。除了极少数事出有因外,绝大多数是捕风捉影,纯属冤杀。
焚书坑儒
【图解】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民间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及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名师点睛☆典例分类
类型一、采取的措施
【例1】董仲舒认为,与儒学相异的学术“皆绝其道”,使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相一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 )
A. 焚书坑儒 B. 八股取士
C. 设立太学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在位时期,接受了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点睛】此题属于难度较小的识记型选择题,首先准确掌握措施的提出人和在位的皇帝,才可准确作答。
【举一反三】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 D.闭关锁国
【答案】C
【解析】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
类型二、措施的原因和影响
【例2】“臣(李斯)请非秦记皆烧。使……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材料所述事件的主观目的是( )
A.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B.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C.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D.整顿吏治,以德化民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主要考查了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题干材料引文大意为李斯建议焚书坑儒,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控制,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据此分析可知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点睛】本题属于有一定难度的理解型选择题,认真审题要明白“焚书坑儒”的目的是加强思想控制,才能选出正确答案。
【举一反三】清朝有位学子因吟诵“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而遭罪下狱。这种“统治者为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的事件称。下列对明清统治者推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为了强化君王权威 B.加强思想统治
C.净化文化市场 D.封建专制发展的产物
【答案】C
【解析】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
课时作业☆能力提升
1.“盖有非常之功,必有非常之人”。汉武帝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与“非常之功”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张仲景编著《伤寒杂病论》
D.华佗制成麻沸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史实,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是东汉时期,张仲景编著《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时期,华佗制成麻沸散是东汉时期,而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本质上的共同点是( )
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