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商食官:商周时期实行的商业制度,官府垄断手工业和商业,不得私人经营手工业。一切工商业都是为了满足贵族的需求,手工业者和商贾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政府向手工业者和商贾发放银两,手工业者和商贾创造的财富,价值由官府支配。
2、市坊制:中国古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从西周到唐代,城市建置的格局。一直是市(商业区)与坊(即住宅区)分设,市内不住家,坊内不设店。唐中期市坊制崩溃。
3、厢坊制:宋代的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制度,首先在汴京分十个厢,121个坊。厢里住宅,商铺混合,每厢由若干厢史管理。厢坊制有两个突破:1)打破了空间上的约束;居民区与工商业区不再有区别;2)打破时间上的束缚,后来推及全部城市。
4.牙商:根据商人在流通中的地位分类,把商人分为行商和坐商。牙商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商人,作为买卖双方的中介。牙商出现于战国,宋朝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牙商空前活跃。
5.盐铁专卖:盐铁官营,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
铁的垄断经营政策。盐铁专卖是封建国家获得了可观的收益,其收入是历代政府的主要财源之一。
6.票号:清代以经营汇兑业务的信用机构。清代商品货币经济发展活跃,去外地经商的商人增多,银票不易携带,票号应运而生。
7.朝贡贸易:存在于古代中国,东亚,东南亚之间的一种合作制度。通过官吏使节的往返,互相赠发礼物从而实现维护双方关系和谐。但是因为制度本身存在缺陷,这种贡和赐的关系实际并不是等价的,最终引发了双方的矛盾和冲突。
8.广州十三行:战争之前,广州专营对外贸易的行商,又称洋货行,洋行,外洋行,洋货十三行。十三行的数目经常发生变化,最初为13家。
1、 贾人不得衣丝乘车:汉高祖刘邦重农抑商的政策,刘邦规定商人不得穿丝绸坐车,不得操兵器。商人囤积居奇,使得物价上涨,百姓饿死无数。
2、 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西汉初期,以京师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当时全国形成十个经济区域,关中是政治经济和贸易中心。关中人口占全国的30%,土地只占全国的三分之
一,财富却占了全国的60%,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 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茶的运销频繁数量大。茶叶是唐朝的新产品,中唐时期成为主要生活必需品。茶税成为政府的主要收入,为富商大贾服务。
4、 扬一益二:唐朝城市繁荣,东部和南部以扬州为首,西部地区以益州为主。扬州是东南部地区最大的城市,也是朝贡贸易的中转站,对外贸易的站点,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益州是水路交通要道,聚集了许多能工巧匠,丝绸上等,经济地位及仅次于扬州,当时谚语称“扬一益二”。
5、 有明盐法,莫善于开中:朱元璋利用开中制实行盐法,鼓励商人运输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给予贩盐专利的制度,允许盐商垄断官盐运销。
6、 衣披天下:宋代棉布衣被天下,黄道婆改良了中国的纺织技术,被誉为中国的纺织之母,18世纪到19世纪,中国的棉布远销欧美。
7、 富甲天下:元末时期,地方相传沈万三通过海外贸易而富甲天下,明清时期,朝廷实行海禁,不得对外贸易。
8、 白兔儿商标:北宋时期山东济南的功夫细针,专门做了一枚印刷商标的铜板,以白兔为标,是我国最早的商标。说明北宋商品种类增加,出现了假冒伪劣商品,商业竞争激烈,商家开始注重包装。以商标宣传自己的产品,经营理念有很大的进步。
9、 郑和下西洋:在中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建立友好关系。此图描绘了访问30多个国家,宣扬明朝政府的威德,接受各国礼物。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给西方国家带去了经济实惠。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没有发动民间的商业贸易,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
10.南都繁会图:描绘了明代的南京,经济发展快,永乐迁都后仍未陪都。经营货物品种繁多,这里水陆交通方便,四面纺织发达,商业经济十分繁荣。这幅《》生动的描绘了南京当时的盛况,画面从右至左,由郊区农村田舍开始,以城中的南市街和北市街为中心,表现纵横的街市,市面店铺林立,标牌广告林林总总,车马行人摩肩接踵。充分反映了明代城市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11.元代的对外贸易发达的原因:元代国土面积广阔,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许多国外使节来朝贡;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前期西北陆路贸易和东南海路贸易同时并进;后期以海路贸易为主;之前,主要实行中介贸易,元代时期,开始与西方进行直接贸易。
12.遣唐使—目的: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作用: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平; 特点:两国政府间礼品的赠答是彼此获得对方商品的渠道;遣唐使的活动扩大了两国监管方贸易的规模;遣唐使的购物活动活跃了唐代市场,并扩大了交易范围。
闭关锁国政策13.市舶司。。:市舶使:唐代,唐高宗显庆六年(661)创设市舶使于广州,总管海路邦交外贸,派专官充任主市舶司事,以招徕海中蕃舶。职能:官名。主管征收出入口关税,检查船只有无违禁品,保管进口货,收售专卖品。代表宫廷采购一定数量的舶来品,管理商人向皇帝进宫的物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和管理。 市舶司:两宋时期的官僚机构;职
能:在对出境商船的管理;对进港商船的管理;对进口商货的抽分和博买;保管,运送和卖出的职能;保护和招徕外商的职能。
14.北宋钱荒:铜钱被富商大贾大量储藏沉淀下来,退出了流通界;铜钱被销毁制造铜器,或改铸为质量低劣的;钱币大量外流,有去无回;王安石推行免役法,以免役钱。助役钱,免役宽剩钱的形式使大量钱币流回国库。
15.中日两国商船贸易:北宋—日本在藤原氏专制下,实行专政,闭关锁国的政策。只有宋代的商船前往日本,日本的商船不准进入宋代;南宋---政权落在平原两家,政府开始奖励中日贸易。贸易政策由闭关锁国走向开放。日本的商船开始前往中国;但是南宋禁止日本商船在明州港以外的港口靠岸;日本不准宋船年年来日本,交易是要通过日本的太宰府与日本接触;中日两国间的贸易日益频繁,体现了两国对贸易的重视。
16.熙宁变法:又称王安石变法。均输法:源于桑弘羊均输官的派遣,明确了任土所宜的原则。熙宁二年,实施均输法,主要在东南六路开展。凡籴买,税收,上贡物品,都可以徒贵就贱,用近易远。既保证了朝廷在物资方面的需要,又节省了购物数额和运费,还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市易法:有朝廷设置专门的机构直接吞吐物资,参与交易,平抑市场物价
的一种政策,来源于桑弘羊的平准法;青苗法:熙宁二年实行青苗法,针对在农村中活动的商人而设立,放钱收粮,有预购性。
17.流通中商人:行商—负而贩卖,外地商人四处游走,贩卖商品;坐贾—一般为当地商人,拥有自己的摊位和商铺,从事商品的批发和零售;牙商—中间商人,作为二者的中介,分为官牙和私牙。
18.清代的对外贸易政策:1、清楚地海禁政策:于通之中,申禁之法,清政府有条件的禁止海外贸易。三令五申,片板不得下海,防止汉人与郑氏家族勾结;顺治年间,颁布迁海令,规定从山东到广东,凡离海30到50里的住户一律后退,烧毁建筑和住宅。除了少量的贡舶贸易,禁止一切贸易活动;2、海关的设立与对外贸易的控制。--康熙23年设立四海关政策: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往来商船和负责征收赋税。--乾隆22年,由于四海关费用大,不安全只限广州一地对外贸易:限制商人自由经营;限制商船的规模,用和建造;对出口货物的品种,数量进行限制;限制贸易对象;实行公行包办洋务的制度。3限制外贸的主要原因:中国封建王朝重农抑商的延续,闭关锁国政策是落后的闭塞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中国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理。隔绝人民与外界
的联系,以利于专制统治,闭关锁国政策市清朝统治着民族狭隘性的表现;同时,明中后期,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也是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客观原因。
19.明不同时期海禁政策:朱元璋在东南沿海宣布海禁。为了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海禁,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永乐时,海禁政策一度放宽,伴随郑和航海海禁政策曾告取消;正德嘉庆年间,又封闭沿海各港口。隆庆年间,又逐渐放开了海禁。
20.晋商:开中制:明代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给予贩盐专利的制度;得天独厚的交通地理优势是晋商成功的客观原因。晋商就是从明代开始,做边贸生意渐渐壮大的;明代晋省南部地狭人稠是把晋人逼向商业领域的根本原因;明代政府为了北边各镇筹集军饷而推行的开中制为晋商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机遇;重商的风气是晋商能够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