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明清经济与文化知识点总结
第15课 明清经济与文化
【内容提要】
明清时期已经处于传统社会的末世,中国社会实现了第三次大转型,思想文化与社会文化异彩纷呈。自明朝中叶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均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升加剧了农民与市场的必然联系,私营手工业后来者居上,雇佣关系的出现使中国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区域分工合作的出现,使社会价值取向和文化倾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使提倡自由、反对专制成为一时的显著风气,小说戏曲显著成效又恰恰反映了明清社会的世俗化倾向,西学东渐之风对明清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知识提纲】
一、经济的发展(转型)与局限(滞后)——明朝中后期:
(一)背景:
1. 优势条件:
(1)国际:
①经济:新航路的开辟加剧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物种交流;
②思想:西学东渐之风盛行。
(2)国内:
①经济:宋元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巨大发展;
②政治:政府税收政策的改革;
③思想:“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
2. 劣势条件:
(1)经济: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2)政治: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3)思想:传统价值观念依然占据主流地位。
(二)表现:
1. 农业领域:
(1)美洲作物玉米、甘薯等推广种植;
(2)粮食总产量的大幅度提升;
(3)多种经营与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4)农业生产区域分工的出现;
(5)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升。
2. 手工业领域:
(1)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经营手段的萌芽;
(3)传统与新兴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闭关锁国政策(4)手工业商品化程度提升。
3. 商业领域:
(1)白银大量流入并实现货币化;
(2)长途贸易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3)商帮和会馆的出现;
(4)工商业都会和市镇的兴起;
4.政策方面: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三)评述:
1. 总体态势: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经济艰难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昙花一现。
2. 阻碍因素:专制统治、传统观念、自然经济
3. 最终结果:中国停滞不前,最终落后于世界。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对传统的继承与批判)——明清之际:
(一)背景:
1.经济:商品经济发达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刺激;
2.政治:专制统治的强化;
3.思想:文化专制政策、礼乐纲常制度与西学东渐之风
4.社会: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和世俗化倾向
(二)表现:
1.对传统的继承:王阳明心学成为正统思想;
2.对传统的批判:
(1)李贽(明朝中后期):反正统的思想
(2)黄宗羲(明末清初):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
(3)王夫之(明末清初):批判专制(孤秦陋宋)、主张革新
(4)顾炎武(明末清初):经世致用
(三)评价:
陆王心学是对儒家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明末清初思想家虽具有进步性,但始终未突破传统的桎梏。
三、小说与戏曲——世俗文艺的发展:
1. 小说(元末明初)——《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
2. 戏曲(明清之际)——长篇化、复杂化(传奇);汤显祖、孔尚任;昆曲、京剧流行
四、科技——传统科技的大总结:
1. 本土著作:《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
2. 西方贡献:利玛窦等人传教的同时翻译西方著作,传播西方科技。
【本课小结】
1个转型:明清之际处于中国社会第三次大转型时期
2个矛盾:自然经济与新经济因素的矛盾;
传统社会价值与新思想文化倾向的矛盾;
3个趋势:经济活动的商品化趋势;
思想观念的“异端”化趋势;
文学艺术的世俗化趋势;
晚明堪称大转型,前清却兴慕古风。
西学东渐润无声,经济文化气象新。
农业生产商品化,经济作物广种植。
私营手工居上位,雇佣关系昙花现。
商品货币关系紧,白银需求急剧增。
中西碰撞无所措,自然经济稳如山。
儒佛结合心学生,批判质疑路漫漫。
小说戏曲世俗化,科技领域大总结。
传统社会暮气沉,华夏泱泱何所向?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是近代文化抉择的出发点。文化和社会现实分不开,它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因此,构建什么样的文化,是由社会现实来抉择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
题是独立、民主、富强,相应的近代文化也是围绕这个主题来构建的。
——龚书铎《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一中国近代文化研究》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的相关史实,围绕“社会变革与文化发展”,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观点明确,解读须有史实依据,表述准确)
【答案】示例:观点一: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始终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或者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
阐述: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先进中国人进行探索的首要任务。传统儒家思想无力应对这种变局,各个阶级先后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借西方器物来巩固清廷统治;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要求学习西方先进民主制度和思想以挽救民族危亡;而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要求用“民主”和“科学”来改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这些思想始终围绕着救亡图存的主题,体现了近代中国反封建反侵略求民主的主流发展方向。同时也突破了传统社会儒家思想独尊
的局面突破出来,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转型。(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观点二: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
阐述:同上。
观点三:文化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阐述:举例论证即可。
【解析】
根据材料的观点可以推知社会现实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方向。马克思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近代中国最大的背景就是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思想文化又能够体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 西方 | 中国 |
19世纪中后期 |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拓展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 “天朝上国”败给蛮夷“小邦”,部分士大夫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 中国出现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政体,实行民主政治;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中国思想界掀起新文化运动 |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为挽救民族危机的探索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
阐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两次工业革命,使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增强,为了获得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对外资本输出,西方国家先后发动了战争、第二次战争等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思考中国落后的原因,开始器物、制度、思想、经济等方面,掀起一波一波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思考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
综上所述,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不断探索,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
(观点明确,中外结合,言之有理皆可。)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题,依据材料中信息从“为挽救民族危机的探索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人民进行探索和斗争,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提取观点。第二问论证结合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以及侵华事件从“始器物、制度、思想、经济等方面,掀起一波一波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思考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归纳论证即可。
4.阅读材料。
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史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论述:西周推行分封制,地方诸侯掌握较大的自主权。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与诸侯间的血缘关系疏远,衰微的周王无力控制日益强大的诸侯国,天下陷入诸侯割据和混战之中,社会动荡不安。
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分封,行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贵族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总而言之,郡县制的推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解析】
【详解】
根据“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可得出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论述:根据“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结合所学西周推行分封制,结果导致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之中,社会动荡不安,说明分封制的局限性。根据“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联系所学,可从秦朝废分封,行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贵族分封制,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等说明郡县制的积极作用。最后,总结提升:说明郡县制的推行是中国的历史选择,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5. 有学者认为“东周时期是中国秩序的发展与重组时期”,请你用所学知识论证此观点。
【答案】东周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经济方面,铁农具牛耕出现,井田制转变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确立;私人手工业和商业活跃。
政治方面,各国进行战争,出现战国七雄,完成区域性统一;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改革;推动了由封邦建国体制逐步向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转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