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海探测
作者:冯源立
来源:《百科知识》2012年第18期
作者:冯源立
来源:《百科知识》2012年第18期
科学家在3000米以下的海底工作、生活,是好莱坞大片里曾出现过的场景,但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幕也可能在我国实现。在陆海空天四大空间中,海洋是地球上远未充分开发的资源宝库。“下五洋捉鳖”的难度不亚于“上九天揽月”。
“蛟龙”号下潜7000中国古代科学家米
2012年6月27日,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再创中国载人深潜记录。“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级,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深海的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艘潜水器外观近似一颗胶囊药丸,能容纳3个人,一名操作员、两名科学家。在潜水
器的前端,是一个密闭的玻璃,潜水科学家可以通过这里看到外面的世界。位于深潜器最前方可乘坐3人的钛合金载人球壳能承载700个大气压的压力,实现了与航天相同的生命支持系统;该深潜器的浮力材料采用一种玻璃微珠聚合物,使其具有针对作业目标稳定的悬浮定位能力,并实现了完全依靠自身重量的无动力下潜、上浮。
蛟龙号南海科考的猜想
明年上半年,完成7000米级海试的“蛟龙”号将赴南海深潜科学考察,可望进一步揭开“海底下的海洋”的神秘面纱。
揭秘“黑暗生物圈”
“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的6次下潜作业发现了11种可能的新物种,其中第5次下潜至7062米释放诱饵后,鱼、虾、海参等蜂拥而至。在生物资源更加丰富的南海,“蛟龙”号明年的发现值得期待。海面1000米之下就属于深海,阳光无法到达那里,人们熟知的光合作用无法在深海海底进行。然而科学家早已发现,深海海底并非一片死寂。20世纪70年代,随着海底热液和热液生物的发现,科学家们意识到,“万物生长靠太阳”总的来说没错,但
在海底,地球内部散发的热量或许替代了阳光,成为海底“黑暗生物圈”的能量之源。在黑暗的海底,无论是肉眼可以看到的鱼虾蟹贝,还是数量庞大的微生物,都依靠来自地球深处的能量和物质,通过自身的化学作用制造有机质,并形成了海底的“黑暗食物链”。科学家们还发现,海洋中的大型生物只占约10%,其他的90%都是微生物,在深海海底,微生物占的比例还要大。在海底深处的沉积层甚至大洋地壳中都有微生物的存在。这个生活在海水超高压强下的地球最大生态系统,人类对其还是知之甚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