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例题解析:解读电解水实验
解读电解水实验
电解水实验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点实验,该实验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来探究物质的宏观组成。下面就对电解水实验作一个全面的解读。
实验目的:通过电解水实验来探索水的宏观组成。
实验装置:电解器。
实验步骤:(1) 水电解器里加满水(其中加有少量烧碱或硫酸),连接直流电源的电极。观察并记录两个电极和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
(2) 一段时间后,停止电解。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连接电源正极刻度管内的气体;用点燃的木条检验连接电源负极刻度管内的气体。
实验现象: (1) 通直流电后,观察到两个电极表面均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两端玻璃管内汇集了一些气体,连接电源正、负极刻度管内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2) 连接电源正极刻度管内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连接电源负极刻度管
内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是氢气。
实验结论:(宏观)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微观)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验分析:(1) 由于纯水的导电能力很弱,所以向水中加入少量烧碱或硫酸,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2) 电解水的电源必须用直流电源,不可用交流电源,因为只有直流电源才能使水中的带电微粒定向移动。
(3) 实验前,必须把两个管内充满水,否则实验得不到正确的结论,并且还可能发生危险。
电解水反应的实质:水分子通电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很多个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实验拓展:由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12,结合氢气和氧气的密度,可得出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8[通过水的化学式(H2O)也可计算得出此结论]。

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精准扶贫是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下列帮扶措施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建立销售网络
B.腐熟农家肥
C.推进扶贫小额信货
D.清理池塘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建立销售网络,是通过互联网为媒介的销售途径,一般商品本身没有变化,即销售过程中没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腐熟农家肥是指各类家畜粪便等,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成为作物可利用的养分和腐殖物质,因此,腐熟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C、推进扶贫小额信货,需要通过银行的一种信贷,信贷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清理池塘中包括清整池塘和药物清塘,清整池塘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2.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铁丝在空气中被点燃、火星四射
B.石蜡在氧气中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火焰
D.点燃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可能发生爆炸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选项错误;
B、石蜡和氧气反应生成的水、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不属于实验现象,选项错误;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火焰,选项错误;
D、点燃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可能发生爆炸,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
为了防止发生爆炸,在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前,都应检查可燃性气体的纯度
3.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t 1℃时,A的饱和溶液65g中含有溶剂50g
B.要从B溶液中得到B,通常可采用蒸发溶剂使其结晶的方法
C.在t 2℃,A,B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D.将t 2℃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1℃时,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示看:t 1℃时,A的饱和溶液65g中含有溶剂50g ,因为此时的溶解度是30克,所以50克水中最多溶解15克A;要从B溶液中得到B,通常可采用蒸发溶剂使其结晶的方法,因为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很小;在t 2℃,A,B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将t 2℃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1℃时,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选C.
考点:溶解度及其曲线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炼钢    B.硫酸用于除铁锈
C.干冰用作制冷剂    D.氢气可用作燃料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此用途是利用了氧气的助燃性,助燃性为化学性质,A选项错误;
B、此用途是利用了硫酸的酸性,该性质属于化学性质,B选项错误;
C、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可作为制冷剂,升华吸热是物理性质,C选项正确;
D、此用途是利用了氢气的可燃性,可燃性为化学性质,D选项错误;
故选C
5.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钠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钠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1
C.钠原子核外有11 个电子
D.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g
【答案】C
【解析】
【详解】
A、钠元素属于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不是11,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1,则钠原子核外有11个电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D、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单位不是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点睛】
元素周期表中,每种元素占据的空格,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中间是元
素名称,下面是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除汞外,金属元素的名称都带金字旁,非金属元素的名称不带金字旁;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单位不是g
6.下列实验设计与对应的实验目的表述不一致的是
A.比较火焰各层温度
B.探究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作用
C.验证CO最有效的11种驱蚊方法2的密度比空气大
D.探究呼出气体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小木条灼烧情况可以比较火焰各层温度的高低,不符合题意;
B、根据生产氧气的快慢可以探究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作用,不符合题意;
C、根据蜡烛熄灭的先后顺序可以验证CO2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符合题意;
D、带火星的木条在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现象变化不明显,不能探究呼出气体和空气中氧气
含量的不同,应该用燃着的木条进行实验,符合题意。
故选D
7.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铝表面的氧化铝薄膜能起到保护作用,则铁表面的氧化铁也能起到保护作用
B.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则硝酸与氢氧化钠也能发生中和反应
C.碱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则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一定是碱
D.蔗糖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蔗糖,也一定不能再溶解其它物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铁表面的氧化铁结构疏松多孔,不像氧化铝薄膜致密,故不能起保护作用,A选项错误;
B、酸碱可中和,硝酸属于酸,氢氧化钠属于碱,故两者可中和,B选项正确;
C、碳酸钠也可使石蕊试液变蓝,但碳酸钠属于盐,不属于碱,C选项错误;
D、蔗糖的饱和溶液只针对蔗糖不能再溶解,其他物质仍可溶解,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8.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铁生锈    B.食物腐烂    C.冰雪融化    D.蜡烛燃烧
【答案】C
【解析】
【详解】
A、铁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B、食物腐烂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C、冰雪融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
D、蜡烛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故选C
9.下列各组溶液中,不用其它试剂就不能鉴别出来的是(  )
A.FeCl3  NaOH  HCl  KCl    B.BaCl2  Na2SO4  Na2CO3  HCl
C.CuSO4  NaOH  KNO3  BaCl2    D.KCl  AgNO3  HCl  HNO3
【答案】D
【解析】
A、由于FeCl3 溶液显黄首先鉴别出来,能与FeCl3 溶液生成红褐沉淀是NaOH溶液,在分别加入剩余的无溶液,红褐沉淀溶解的是稀盐酸,则最后一种物质是氯化钾,故A不用其它试剂就能鉴别出;B、四种溶液两两混合,能与另外的两种物质反应生成沉淀的物质的是氯化钡溶液,无现象的是稀盐酸,分别向沉淀中加入稀盐酸,能使沉淀溶解的,说明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沉淀的是碳酸钠,不溶解的是硫酸钠,故B不用其它试剂就能鉴别出;C、由于CuSO4 溶液显蓝首先鉴别出来,能与CuSO4 溶液生成蓝沉淀是NaOH溶液,能与CuSO4 溶液生成白沉淀是BaCl2溶液,最后一种溶液是KNO3溶液,故C不用其它试剂就能鉴别出;D、由于硝酸银与氯化钾、稀盐酸反应都能生成了氯化银白沉淀,无法鉴别KCl、HCl,故D不用其它试剂就不能鉴别出来。故选D。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