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视点南方论刊·2019年第1期
文化自信不仅是维系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不绝的根脉,也是支撑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念。“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经10多次阐述文化自信理念,明确提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以精练的语言,阐明了文化自信与其它三个自信之间不仅是内在统一的,而且是其它三个自信的基础。党的十九大又进一步提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牢固树立并坚定文化自信,既是我国几千年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要求。
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区,经过40年的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的改革开放之路,创造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改革开放以来,广东GDP年均增速达12.80%以上,自1989年以来,广东GDP总量连续29年排名全国第一,人均GDP突破120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改革、市场、效率、环保等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广东尤其是“珠三角”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全国各地树立了样板。[1]当前,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已非同日而语,经济转型升级势头良好,创新驱动效果已经显现,改革开放事业正在向更高层次迈进。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赋予广东的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新使命,为广东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需要坚定的文化自信引领。新时代,广东需要树立更加
坚定的文化自信,进一步彰显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将各项事业推向更高水平,支撑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力量与智慧。
一、中华文明的南迁与广东文化的繁荣
文化发展与政治和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经济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的内在动力,反过来又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民族文化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不断进步、融合,文明的中心也在不断变迁。在渔猎文明和农耕文明时代早期,中华文明的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之后随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的日渐繁荣和政治中心的南移,文明的中心开始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至南宋时期已基本完成。随着我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开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逐渐向沿海地区转移。时至今日,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包括广东在内的我国沿海地区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中心之一,在当代中华文明版图中的地位和影响日益增强。
广东古属“百越”之地,由于地处南海之滨,历史上长期远离我国政治中心与文明发源地——中原地区,因此,有“南蛮之地”的说法。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持有“广东缺乏文化,甚至是文化沙漠”的观念。实际上这是对广东文化的误解,今天的广东不但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程度也领先于国内许多省份。广东虽不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但自古以来都是多种文化的交融之地,属岭南文化圈的核心区域。距
今约13万年以前,广东地区已有了人类的活动,并且自古以来就没有中断过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商周以后,广东地区的原住民——越族,便与中原地区尤其是长江流域的百越、楚等国有经济文化来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岭南与楚、扬越、
树立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文化自信
卫中旗
(中共江门市委党校 广东江门 529000)
【摘要】文化自信不仅是维系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不绝的根脉,也是支撑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念。新时代,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新阶段,广东应加强优秀文化体系和先进文明形态建设,树立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进一步彰显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在建设“文化强省”的同时,支撑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力量与智慧。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民主革命文化;华侨文化;改革开放文化
吴越等国的联系日益密切,其中受楚国的影响较多,当时岭南有部分地区属楚国统属,古番禺就有“楚庭”之称。
[2]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派兵平定岭南,并设“桂林、象、南海”3郡,对岭南行使行政管辖权。之后,虽然赵佗趁秦朝灭亡之际统一岭南,建立独立的南越国,但一直臣服汉朝,并于公元前112年被汉武帝刘彻所灭,岭南地区又重新回到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3]自此,虽然历经多个朝代更迭,但岭南地区再也没有脱离过中央政府的统治管辖。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和巩固在岭南地区的统治,有组织地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移民,加上民众为躲避战乱自发移民,自秦朝平定岭南2200多年来,发生过6次从中原到岭南地区的大规模移民潮。[4]随着经济往来、行政管辖、移民迁入等的深化,岭南与中原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从中原传入的中华传统文化不断与本地文化融合、演化,形成了独具特的岭南文化。近代以来,民族工业在广东蓬勃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逐渐发展壮大,民主革命运动逐步兴起,广东成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策源地和中心,民主革命文化根基深厚。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主阵地,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改革开放文化氛围浓厚。另外,广东作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华侨文化也是其突出的文化特。因此而言,广东不仅不是 “文化沙漠”,而且文化十分丰富多彩,近代以来,广东日益成为中华文明的中心之一。
二、广东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经济与文化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经济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文化又是经济发展的内在、持久动力。广东是我国最早改革开放、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在发展过程中文化的作用不可忽视。广东作为岭南文化圈的核心区,岭南文化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岭南文化是一个较
为宽泛的范畴,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亚文化,三者既有共同之处,也各有特,其中广东文化更为丰富多彩,对近代以来的中华文化发展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概括来看,由中华传统文化、华侨文化、近代民主革命文化及改革开放文化构成了广东岭南文化的主体,深刻影响着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随着当前广东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文化的引领作用将更加凸显。
首先,悠久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岭南文化的源头和根脉。岭南文化既保留了其独特的原生态文化,也不断吸取和融合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是一种多种文化元素共生的复合型区域文化。历史上,自秦朝统一天下,在岭南地区建立政权之后,发源于中原地区的中华传统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岭南地区,不仅滋养了岭南文化,而且为岭南文化的发展进步注入了源头活水,成为其传承发展中延续不断的内在基因。这些源自中原的传统文化包括当时先进的农耕技术、制造技术、社会政治制度、风俗礼仪典章以及儒家、道家、墨家等哲学思想。岭南地区的本土文化在吸收中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融合、演变、创新,在居民性格、民俗生活、饮食习惯、哲学、宗教、经济及建筑、绘画、戏曲、园林等艺术领域形成了特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质。如广东人的务实、诚实、重商、包容等性格特点;广东人崇尚随性舒适的市井生活;在全国自成一派的粤语、粤菜、粤剧、粤绣;广东江门哲学家陈献章创立的心学思想派别“岭南学派”;由六祖慧能创立的中国南派禅宗;富于创新精神的“岭南画派”;以及结合地方自然环境和生活习惯而形成的岭南建筑、岭南园林……等等。这些深深植根于广东的岭南文化,既保留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其次,华侨文化是岭南文化与海外文化交流融合的纽带。华侨文化是华侨华人在海外奋斗过程中形成的有代表性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和形象。广东是全国最大的“侨省”,全国有四大侨乡,广东拥有其中的三个——梅州、潮汕和江门五邑,广东籍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人数近3000万,占全国华侨华人总数的50%以上,分布在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5]华侨华人出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前秦汉时期。广东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早在秦汉时期,已有船舶东航日本,其中就有人留居他乡。进入唐代,随着国内封建商品经济的繁荣,有不少广东人出海到相对落后的东南亚地区从事贸易,其中有不少人在当地定居下来,由此拉开了广东人成规模移民海外的序幕。此后一直到解放前夕,因为躲避战乱、灾祸、做苦力谋生、出国经商、留学等原因,广东人出国的历程从没有中断过。战争爆发致使国内连年战争、民族危机加重、生存困难,再加上西方国家正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转型,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广东人向海外移民达到了高潮。建国以前,广东老一代华侨华人的出国、移民历程是一部充满艰辛的奋斗史。除了少部分人出国经商、留学之外,大部分人是出于躲避战乱、灾祸、迫于生计而出国,其中又有许多人是以“契约华工”的形式被贩卖、诱骗出国。许多人一踏出国门便失去了人身自由,乘着简陋的帆船,历经数月漂洋过海奔赴海外,不少人病死、饿死在了路途中。在海外,由于受到当地人的排斥,多数华侨华人只能从事挖矿、种植、修路等较为低级、粗重的活计,成千上万的华侨华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艰苦的条件下,海外华侨华人展现了极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他们顽强地在海外落地生根、经商创业、发家致富,其中有许多人致富以后,以“侨汇”的形式寄钱给家乡亲人,捐建铁路、公路、桥梁、学校、医院等公益事业,以改善家乡的生活条件;也有许多人回国兴办企业,把国外广东文化
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国内,促进了家乡民族工业的发展;在国内民主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民族危急时刻,他们慷慨解囊,捐款捐物,甚至抛家舍业亲自参战保家卫国;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他们成为招商引资的主要对象,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力量。华侨华人把中华传统文化与侨居地的海外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华侨文化。华侨华人在奋斗过程中体现出许多可贵的价值观和精神品质,如开放、包容、勤劳、进取、务实、乐善、守信、爱国爱乡等,它们构成了华侨文化的核心内容。华侨华人在海外的聚集区——唐人街、华侨华人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碉楼等,是华侨文化的主要载体。另外,华侨华人作为国内与海外联系的桥梁,把国外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新知识引入国内,加速了国内的现代化进程,也推动了国内的文化发展进步。
第三,近代民主革命文化为广东发展注入了变革进步的动力。广东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先行区,涌现出了孙中山、陈少白、叶挺、澎湃、叶剑英、廖仲恺、何子渊、陈铁军、周文雍等众多革命英雄人物。广东是中国民主革命开拓者和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孙中山先生以广东为依托,领导辛亥革命最终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在武昌起义前,广东是反清革命的主战场,据史料记载,武昌起义前的10次主要起义,其中有8次是在广东境内举行的。[6]广东为什么能成为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先行区?主要有三个客观原因。一是从两次战争开始,广东一直处在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碰撞交锋的风口浪尖,使得广东人较早看到了西方国家的进步、强大和清政府的落后、羸弱,推翻腐朽的清朝政府,使中国强大起来的诉求日渐强烈。康有为
、梁启超等进步人士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及梁启超倡导的君主立宪思想,为国人进行了民主革命思想启蒙,客观上为国内民主革命兴起做了思想准备。二是战争失败后,洋务运动的兴起促进了广东民族工商业发展,使得民族资产阶级有了一定萌芽,为民主革命爆发做了阶级和组织准备。三是广东在海外的华侨华人众多,使广东人较早“睁眼看世界”,接触到海外的进步革命思想、学说和知识。孙中山先生在美国檀香山、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式的近代教育,为其后来领导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广东的海外华侨华人还从人员、经济、宣传等方面为国内民主革命提供了大量援助。据史料记载,“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等早期革命团体中广东人占绝大多数,其中又以广东籍华侨最多,亲自回国参加起义而牺牲的华侨华人也不在少数;辛亥革命中大小10多次起义中的经费几乎全部来自华侨华人的捐助;海外华侨华人主办的华文报纸是宣传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此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广东人民和华侨华人均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中国共产党“三大”在广州召开,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是全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国共合作抗日,东江纵队是中国南方的抗日中流砥柱……等等这些实例均体现了广东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在广东爆发,不是偶然的,而是经历了长期的思想与组织准备,有着广泛的众基础,是历史的必然。民主革命在广东的发生,使得广东再也不是远离政治中心的“南蛮之地”,而是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摇篮和中心,广东人在革命斗争中体现出的“爱国救国、自强自立、
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等民族精神和体意识,构成了广东民主革命文化的主要内容,成为广东发展中的精神财富与持久动力。
第四,改革开放精神引领广东进入现代工业文明时代。广东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策源地和先行区,拥有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深圳的快速崛起是广东改革开放的缩影。改革开放前的深圳还只是一个小渔村,一度曾被认为是文化沙漠。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在“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精神的引领下,创造了让世人惊叹的“深圳速度”,硬是把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近年来,以“开放包容、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核心的创新精神已成为深圳人共同的价值观,正引领着深圳向世界级创新城市迈进。在深圳的示范带动下,广东各地也都加入到改革开放行列中来。经过近40年的实践、探索,广东已经走出了一条成功改革开放之路。如今,广东已成为全国制造大省和全球制造基地,经济发展跨入了工业化的后期阶段,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广东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了开放、多元的改革开放文化,其核心体现为敢为人先、勤劳进取、改革创新等精神品质及市场、效率、环保等发展理念,这种具有广东特的改革开放文化已成为广东人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同时也是广东的一张文化名片。
三、坚定文化自信,引领广东新阶段发展的途径探讨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提
出了总要求和总方略,也为广东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指明了方向和途径。新时代,在新的发展阶段,广东应多措并举,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更加突出文化对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引领作用。
第一,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提升对广东文化的认同感。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7]简单来讲,文化自
觉就是人们对自己的区域文化及民族文化的认知、反省与认同。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文化的来龙去脉,才能认识到其中的优点与不足,才能更好地扬弃,也才能满怀信心地走向未来。在以往发展中,广东人体现了务实、实干、注重实效的优良传统,但同时也存在对文化建设、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重视不足的问题。在广东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型、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今天,必须以更加先进的文化与理论来指导和引领广东发展,进一步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认同感,凝聚全省人民共识,形成发展合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广东改革开放事业推向更高水平。为此,一方面,应加强对广东文化的研究,发掘广东文化的先进成分及其内涵,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作品来总结多年来的发展规律,展示广东的发展成果,为广大人民众提供精神食粮和思想指引。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化建设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人民众的文化素养及对广东文化的认识、认同,增强干事创业的动力。
第二,推动广东文化从隐性走向显性,彰显文化对广东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文化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的区域文化对区域发展具有显著导向作用。多年来,人们之所以对广东有“文化沙漠”的误解,与广东文化隐身于民间,没有上升为显性文化有直接关系。广东的文化元素十分丰富,特别是近代以来,广东成为中华文明的中心之一,中华传统文化、华侨文化、民主革命文化、改革开放文化等主流文化,是广东文化中的精华,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应看到,广东文化更多地体现为市井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广东文化中的华侨文化、民主革命文化、改革开放文化等优秀文化,大多处于碎片化状态,没有形成体系,其在中华文化大家庭中的地位和影响还没有真正体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有待于被进一步发掘并焕发时代活力。因此,应充分认识文化对广东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性,对文化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进一步彰显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一方面,系统性构建广东优秀文化体系,对广东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进行研究和发掘,形成涵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及物质文化等在内的完整文化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全面、系统的宣传、教育,使这些优秀文化深入人心,上升为社会显性文化,彰显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为建设“幸福广东”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第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加强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既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文化与经济发展互为动力、相互促进。文化产业既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之一,文化产业中的创意、研发、设计等环节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成为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广东省通过建设“文化强省”,大大提升了文化产业的规模和地位,目前,从文化产业产值来看,广东已成为全国第一文化大省,文化产业作为硬实力对经济的贡献已经充分显现。但是,文化作为软实力,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体现还不够充分,广东要从文化大省成为文化强省,必须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同时,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力、凝聚力和激励力。一是完善价值观与精神文化体系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东精神、广东人精神等精神文明的建设,以“十九大”精神、“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进一步确定广东未来发展的目标、使命,使其成为广东人民共同的意志,最大程度上凝聚民心形成合力。二是完善制度文化体系建设。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强法制、政策、制度、社会治理等的创新,创建更加优良的区域发展环境。三是完善行为文化体系建设。建立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体系,提升社会文明指数,使“文明广东”建设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四是完善物质文化体系建设。通过多种渠道的公共宣传、视觉营造、品牌建设等途径,提升“文化广东”的形象魅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
第四,加强文化创新,为广东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思想、观念、理论等文化领域的创新,是技术、管理、产品等经济创新的基础,同时,文化创新也是建设创新型文化的主要途径。因此,文化创新是广东实施创新驱动的重要动力来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对广东的现代化、国际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区域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首先体现为思想、观念、理念等的现代化、国际化。在全球
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必须从过去、现在、未来及国内、国际等多个维度,重新审视广东文化,在传承中加以扬弃,同时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以建设适应当前和未来发展要求的区域文化体系。一方面,不断从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成果中汲取营养和动力。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与总结,是广东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另一方面,应积极借鉴、吸收人类工业化过程中的先进文化成果。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创造的积极文明成果,如经济与管理理论、社会治理理论、法治思想、市场化观念、创新思维、工匠精神、质量观念、品牌意识等等,对广东区域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应有针对性地加以吸收利用。同时,学习、借鉴国内其它发达地区的先进发展思路、理念与经验,以保持广东区域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下转第26页)
共同繁荣等方面,越来越彰显出无与伦比的优势和普适性的价值,是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人类的最终命运取决于整个世界的和平相处、通力合作、同舟共济。事实证明,只有如此的思维模式和发展道路,才是人类世界的光明未来,这也是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对于当代世界所做出的最主要的价值启迪和现代意义,或如汤恩比所期望的,“西方观察者不应低估这样一种可能性: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更灵活、也更激烈的火力与自身保守的、稳定的传统文化熔为一炉。如果这种有意识、有节制地进行的恰当融合取得成功,其结果可能为文明的人类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4]
四、结语
综上所述,美国政府此次肆无忌惮地挑起中美世界贸易战,绝非心血来潮的发热、发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显然不只是要解决贸易逆差问题这么简单,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其真实意图是想要通过其削弱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阻碍和遏制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其思想文化上的根本原因是由西方近现代文化基因所决定的,真可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然则,美国政府的这次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无奈之举”,不仅真实地暴露出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以邻为壑的利己主义本质,而且更从另一方面彰显出当代中国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尽管其历史进程肯定会任重而道远。
〔本文是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 “四个自信”的学理逻辑与当代价值(项目编号:16CZJ18)的阶段性拓展成果〕
参考文献:
[1]新浪新闻中心.特朗普为何这么忌惮“中国制造2025”?[EB/OL].[2018-04-06].http://news.sina.com.cn/c/nd/2018-04-06/doc-ifyuwqez5768133.shtml.
[2][4][英]阿诺德•汤恩比:历史研究(中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93,93-94.
[3]赵金科,林美卿:王道与霸道:中国和平崛起的文化自觉与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4):243.
作者简介:1.布海璐,山东东营人,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2.毛维国,山东胶州人,通讯作者,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周洁
(上接第22页)
第五,推动文化向文明转化升级,引领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文明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是指引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成果,具有人类社会发展共同需要的普世性价值。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共出现了四种文明形态: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及生态文明,每一种文明形态的形成都是人类文化长期演化、进步、提升的结果,都把人类社会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当前,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迫切需要建立新的更加先进的文明形态来引领,“文化强省”与“幸福广东”建设,都要通过建设“文
明广东”来实现。因此,加强广东文化提升,使优秀文化上升为社会文明,建设更加适应未来发展的先进文明形态,是广东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广东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应在扬弃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把优秀文化成果融入生态文明体系,使其成为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转型的文明范式,推动广东进入新的文明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广东统计信息网:2016年广东经济运行情况分析[EB/OL].[2017-08-16].http://www.gdstats.gov.cn/tjzl/tjfx/201702/t20170216_355474.html.
[2]广东省情数据库:广东省情总述·第三章·历史概述[EB/OL].[2017-08-18].http://www.gd-info.gov.cn/books/dtree/showbook.jsp?stype=v&paths=10645&siteid=guangdong&sitename=%E5%B9%BF%E4%B8%9C%E7%9C%81%E6%83%85%E7%BD%91.
[3]中国新闻网.秦将赵佗:岭南开发第一人[EB/OL].[2013-12-17].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3/12-17/562840
0.shtml.
[4]网易:移民与遗民共铸的岭南文化[EB/OL].[2017-08-21].http://news.163.com/13/0825/08/97422BTI00014AED.html.
[5]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是著名侨乡[EB/OL].[2017-08-22].http://www.gd.gov.cn/gdgk/sqgm/qxqq/201303/t20130312_176017.htm .
[6]中国政协新闻网.广东为何是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和先行地?[EB/OL].[2011-10-08].http://cppcc.people.com.cn/GB/49056/15822019.html.
[7]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言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卫中旗,汉族,籍贯河南省平顶山市,广东省江门市行政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文化与品牌管理。
责任编辑/周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