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杂说四·马说》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文言文:《杂说四·马说》原文译文赏析
 
    《杂说四·马说》
   唐代: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祗辱一作:只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仅仅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准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千里马指的是什么人   【注释】
   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觉人才的人)。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故:因此。虽:即使。名:名贵的。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zhǐ):仅仅。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称:出名。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食:吃一顿。食,吃。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食马者:食,通“饲”,喂。
   其:指千里马,代词。
   是:这样,指示代词。
   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能:本领。
   足:充足。
   才:才能。
   美:美好的素质。
   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
   且:犹,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求:要求。
   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准确的方法。以:按照。道:准确的方法。
   食之:食,通“饲”,喂。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才能。尽(2):竭尽,发挥出。
   鸣:马嘶。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执:拿。
   策:马鞭。
   临: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2):大概,表推测语气。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知:懂得,了解,认识。
   【赏析】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信赖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觉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与伯乐的依靠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别,食量也特别。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这一句描述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这是作者的讽刺。文章写至此处,作者立即点明主题,用呜呼!
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结束,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形成一个高潮。这是韩愈凝聚浓缩手法的结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