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马说》、《捕蛇者说》浙江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马说》、《捕蛇者说》
[学习指津]
1. 了解“说”的文体特点,可议论,可叙事,但叙事也是为了说理。可见这种文体属议论文。
2. 两篇“说”的特各异,《马说》短小精悍,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题发挥,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捕蛇者说》在叙事的基础上点明题旨“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马说》
(一)文章思路:
全文共3段。第1段,提出全文论点,并进行初步论述。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第2段,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不知”是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第3段,对执策而“不知马”的人加以鞭挞。在痛斥执策者的愚蠢,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后,作者厉声反诘“其真无马耶?”又沉痛地自答“其真不知马也”。再次强调“不知”,表达心中的愤慨。
(二)文章特点:
1. 全文紧扣论点,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第1段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2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具体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3段,在充分论述的基础上,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不知马”,与开头论点相照应。
2. 作者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题发挥,痛快淋漓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郁结已久的愤懑之情,巧妙地用千里喻有才能的人,用伯乐比喻圣明的君主,用执策者比喻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
(三)文章要掌握的重点词、句:
1. “食”的读音与解释。
2. “虽”的不同用法。
3. “祗”、“食(sì)”、“见”的通假现象
4. “策”、“其”的不同用法。
5. 全文的论点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6. 揭示主旨的句子:“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捕蛇者说》
(一)课文思路
本文通过对捕蛇者蒋氏宁愿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税之苦的叙述,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遭受的苦难,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行,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
同情。全文共5节。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先简要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能,并交代了永州之人争相捕蛇的缘由。第二部分(第2—4节)以蒋氏自述,揭露苛捐杂税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及农村十室九空的惨状。最后(第5节),引用孔子的话结束全文,点明题旨——赋敛之毒有甚于蛇,并简明交代写作意图——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文中以“毒”总贯,前后照应。
(二)课文特点
1. 对比和反衬的手法突出中心。全文为突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中心,多处运用了对比反衬手法。全文以蛇之毒衬托赋敛之毒,以突出赋敛对人民的毒害程度之深。又以蛇毒与赋敛之毒对比贯穿始终。开头,先以异蛇之毒与永州人竞相捕蛇进行对比,暗示苛税比毒蛇还毒;再以乡邻们在赋税的重压下非死即徙、十室九空与吾捕蛇独存进行对比,说明捕蛇优于交税,表现出赋敛之毒甚于毒蛇的主题思想;然后,又以乡邻被悍吏逼税鸡犬不宁的情景与蒋氏“弛然而卧”,“熙熙而乐”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主题。
2. 语言精练,富有文采。开头“永州之野产异蛇”,“异”字极精练,它包含了状貌、毒性和用处之异。再如“悍吏之来吾乡”以下5句,描写酷吏害民,其声其形,如在眼前。文中多处
动用对称的短句,使文章极富感染力,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等。还有蒋氏自陈心曲的一段,情辞恳切,声泪俱下。
(三)文章要掌握的重点词、句
1. 古今异义的词:
①“久已病矣”的“病”。
②“向吾不为斯役”的“向”。
③“尽吾齿”的“齿”。
④“旦旦有是”的“是”。
2. 读音有变的词:
①“得而腊之以为饵”的“腊(xī)”。
②“几死者数矣”的“几(jī)”和“数(shuò)”。
③“谨食之”的“食(sì)”。
④“相藕”的“藉(jiè)”
3. 一词多义的词:
①“若”;②“毒”;③“赋”。
4. 介宾短语的用法。(古汉语一般置于动词后作补语)
5. 句读特殊的句:而乡邻之生/日蹙
6. 要求背诵的语段中文句对称的句子:
①殚……,竭……;
②号呼……,饥渴……;
③叫嚣……,隳突……;
④触……,犯……。
7. 文中引用孔子的话及作用。
8. 点明主旨的句子及翻译。
【模拟试题】
一、基础知识:
1. 解释下列加线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而乡邻之生日蹙( )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③可以已大风( )
④吾尝疑乎是( )
⑤谨食之( )
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⑦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⑧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⑨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⑩安求其能千里也( )
2. 指出下面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
①黑质而白章( )
②而吾以捕蛇独存( )
③余闻而愈悲( )
④弛然而卧( )
⑤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⑥执策而临之( )
3. 指出下面句中“于”各相当现代汉语的什么词。
①苛政猛于虎( )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
③吾祖死于是( ) 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4. 指出下列句中“之”的意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
③故为之说( )
④悍吏之来吾乡( )
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5. 指出下面句中“其”的意义。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②其真无马耶( )
③其真不知马也( )
④当其租入( )
6. 解释下列各组句中的加线词。
①
②
③
④
⑤
二、阅读
(一)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1分)( )
A. 才美不外见
B.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 食不饱,力不足
D. 食之不能尽其材
2.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
A. 才美|不外见
B.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 其真无|马耶
D.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 下面各组句中加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1分)( )
A. 称 B. 策
C. 常 D. 故
4. 文中的“千里马”喻指______________,“伯乐”喻指______________,说“天下无马”的
人喻指______________。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来抒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2分)
5. 全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千里马指的是什么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二)
(甲)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乙)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 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解释有误的项是( )
A. 貌若甚戚者:悲伤
B. 则久已病矣:生病
C. 度已失期:估计
D. 为天下唱:通“倡”,倡导
2. 下列加线词意思相同的项是( )
A. 貌若甚戚者/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吴广以为然
C. 吾斯役之不幸/楚人怜之
D. 若毒之乎/君将哀而生之乎
3. 填空:(甲)文蒋氏“大戚,汪然出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根本原因却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文画线句子。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