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队的发展和演变历程
从战争以来,中国外交的主旋律就是“求和”,就是不停地与外国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从1840年到新中国建立以前,在109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是一个受欺负的国家,共受到外来侵略470多次。从1840年到1919年的79年间,中国与列强签订了900多个不平等条约,平均下来几乎每月一个。其中从1840年到1905年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就有745个之多。而这些不平等条约的实质内容就是10个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害民。
和约越签越多,而和平越来越少,这和约签到最后,就要亡国灭种了。这种局面一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后才宣告结束。新中国的独立、主权、和平,不是靠和约得来的,而是靠战斗得来的,也是靠战斗扞卫的。解放军建军以来,总共与世界上21个国家在战场上兵戎相见。解放军在国内革命战争中,势如破竹,消灭国民党军队800万。解放军在反侵略战争中,先后与世界21个国家亮剑交锋,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正是解放军的英勇奋战,为新中国赢得了和平建设的环境,积累了和平发展的红利,奠定了和平崛起的基石。历史已经证明,解放军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队;历史必将证明,解放军一定会成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军队——成为一支最有力扞卫中国安全、最有力扞卫世界和平的军队。
近代中国军队,从八旗军、北洋军、黄埔军,到解放军,经历了一个从“常败”到“常胜”的曲折过程,只有解放军才是一支战无不胜的常胜军。那么,近代中国军队是如何从“战无一胜”的“常败军”凤凰涅磐,成为“百战百胜”的“常胜军”呢?
一、八旗军:光绪皇帝叹息“战无一胜”
清政府的军队并不是一开始就不堪一击,而是经历了一个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先是能征善战的八旗军,后来是绿营,接着是湘军、淮军(包括北洋水师),最后沦为屡战屡败的垃圾军队。
从1840年战争爆发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这105年的时间里,中国在抵抗外国侵略的战争中虽然也打过一些胜仗,例如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打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但是总的看来,这百年的中国战争史确实是一部“常败史”,这一时期的中国军队实在是一支“常败军”。这一时期中国军队的惨败,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古今中外大国的历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战争前,中国有外海和内河水师,其中外海战船按照纸面统计有890艘,而当时英国有
战舰560艘(1836年的数字),从数字上看似乎中国占优,但是中国战船比英国战舰质量相差很远。当时中国除少数军队在边关驻扎,还有85万常备军分驻内地各省。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到达中国海岸,发动了战争,在为时2年的战争中,英国先后投入海陆军兵力大约2万人,却只付出了500人阵亡的代价,就攻下了从广东、福建、浙江至江苏的沿海一系列港口,并且沿着长江攻至南京城下。清政府从全国抽调了10多万军队投入前线,并且在中国沿海临时组织了数量以10万计的乡勇团练,以20多万的队伍抗击2万人的英国侵略军,却没有打过一次胜仗,也没有守卫住任何一座遭到敌人攻击的城池。万般无奈之下,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以割地赔款和开放通商口岸等条件求和。中国割让香港和赔款2100万两银元给英国。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法国也以武力威胁,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享有了通商、领事裁判权、传教等特权。从此中国失去了关税壁垒,租界成为“国中之国”,丧失了很多对领土、经济事务的管理权、司法权。
中国海军舰艇在1857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战争中,英法联军1860年攻占天津,侵入北京,劫掠焚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当侵略军在大沽口、北塘登陆的时候,清政府使用了自己最精锐的3000名蒙古骑兵发起反击,结果在对方密集的炮火力面前几乎全军覆没。
1884年至1885年,法国因为侵略越南而与中国开战,中国在陆路作战中有胜有负,而福建海军却在海上作战中全军覆没,不得不与法国签订条约承认其控制越南。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更是一败涂地,从此开始,“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的主题。中国在19世纪80年代建设了一支新式海军,1888年正式建设成军的北洋海军有舰艇25艘,总排水量为4.5万吨,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也是中国第一支全盘西化的军队,这时的中国海军实力在东方各个国家中居于首位。1894年,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崛起的日本,利用朝鲜内乱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史称甲午战争。当时,中国的陆军装备已经有根本改善,海军实力也与日本基本相当,因此清朝统治者和国内多数人还抱有胜利的希望。但是战争的结果,却是一场中国近代历史上空前的惨败。淮军本来是当时中国军队中“西化”程度最高的部队,却在朝鲜、鸭绿江边、旅顺的战斗中一败涂地,北洋海军在大东沟海战中损失严重,之后又藏匿于威海,避战保船。清朝统治者又把希望寄托在当年镇压太平军最得力的湘军身上,让湖南的老将招募新兵成军,奔赴前线。但是仓促出师的湘军不仅装备新式支者只有半数,更致命的问题是根本不通晓近代战术,结果在牛庄一战中新湘军大败,溃散的士兵直逃入山海关。北洋海军也在威海被日军全部歼灭。这场战争,日本动员了17万军队和5万吨位的海军,不仅击溃了中国陆军十几万人,而且全歼了中国海军的
中坚和主力,而日本军队在战斗中阵亡的只有3000多人。中国损失之大,日本代价之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战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空前屈辱的《马关条约》,赔偿白银2亿两,这相当于当时清政府3年的财政收入,相当于日本政府4年的财政收入。不仅如此,中国还割让了辽东半岛和台湾给日本。
甲午战争最让中国震惊的是,在此之前50多年的对外战争中,中国虽然一再战败,但都是输给西方强国,即使割让土地,也是边远之地,而这次是“堂堂天朝”竟然败于“蕞尔岛夷”,而且割让的是整块省区,怎能不使举国悲愤!面对惨败,光绪皇帝叹息说:“自去岁仓卒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将,兵非宿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至水陆立馁,战无一胜。”(《清德宗实录》,卷三六六,第3页)
一个在外敌侵略面前“战无一胜”的国家,还能够生存吗?
二、北洋军:从未向侵略军开过一、打过一炮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举国上下发出“整军经武、以救危亡”的呼声。主张改革军制、编练新军
成为舆论主流。清政府从1894年冬天开始,聘请德国军事教官,仿照德国军队的章程,在天津编练“定武军”,在南京编练“自强军”,从此中国陆军开始按照西方军队的模式进行编组和训练。这成为近代中国军队建设的一个新起点。1895年春天,“定武军”编为10个营。1895年10月,袁世凯开始接练“定武军”,后来改称“新建陆军”,兵力有7000多人,驻扎在天津小站。此后,以袁世凯的小站练兵为发端,中国开始了全面学习德国和日本军事教程的新阶段。
1900年7月间,八国联军2万余人从天津出发,10天后就攻入北京,沿线清军一战即溃。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中国北方唯一全部装备近代新式武器的袁世凯新军却龟缩于山东避战。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辛丑条约》签订后的30多年中,中国对外国列强几乎是“有国无防”、“有军无防”、“有战无胜”。外国军队按照条约可以在北京、天津及其铁路沿线驻军,英国军队甚至把军营设在中国皇宫的对面,用大炮直接监视着清政府的动向。
为了挽救自身的统治,清政府从1901年开始在军事上实行“新政”,决定废除旧军、建立新军,全面引进西方武器、战术、编制、管理方法。但是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军事新政、军
事力量,也只能是一支对内镇压、对外妥协的军阀武装。这样的武装怯于对外作战、而长于对内镇压,结果是培育出了一批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新式军阀。例如袁世凯所建立的北洋军,虽然一直打着“御外侮”的旗号,但是在这支军队存在的30多年中,却从来没有向外国侵略军开过一、打过一炮。
三、黄埔军:北伐中途变成了“新军阀”
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革命党人,对于清朝末年建立起来的新军,曾经长期依赖,但是又无法改造,这些脱胎于封建旧制度的新军,虽然炮和编制是新的,但是在性质上仍然是军阀操纵的私人武装。孙中山从长期革命的实践中,感受到对中国军阀部队的无奈,看到了军阀的危害,看到了建设新的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于是孙中山在1923年以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决定实行“联俄容共”的新政策,在政治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并且着手创建自己的军事力量。他在1924年创建黄埔军校,并且以此为基础,开始建设真正的革命军——黄埔新军。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在广州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亲临大会,并作了长篇演说。孙中山对军校学生提出了殷切希望。他说:“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
来创造,我们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有了这种好骨干,成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如果没有好的革命军,中国革命永远还是要失败。所以,今天在这地方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要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难!”孙中山为军校规定了明确的办学宗旨,即培养军事和政治人才,组成黄埔学生军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完成国民革命。
黄埔军校的最大特点,是把政治教育提高到和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这是它同一切旧式军校根本不同的地方。1937年10月25日,在接受英国记者贝特兰采访时说:国民党的军队本来是有大体上相同于今日的八路军精神的,那就是在1924年的时代。那时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组织新制度的军队……那时军队有一种新气象,官兵之间和军民之间大体上是团结的,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充满了军队。那时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
孙中山逝世后,黄埔新军的领导权渐渐转移到蒋介石手中。他以黄埔新军为主力,从1926
年夏天从广东开始北伐,到达长江流域后,在1927年4月发动反革命,屠杀在此前一直与国民党合作的共产党人,建立了独裁的南京国民政府。此时的国民党,已经成为中国大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而黄埔军也由革命军演变成为镇压共产党人和革命众的“新军阀”。1928年国民党新军阀占领北京,不久,又宣布“全国统一”。但是国民党军队从来就没有统一过全国,而是在不断进行内战。一方面,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央系和地方实力派之间发生大规模的军阀混战,1929至1930年间的军阀混战,各方出动了100多万人;另一方面,国民党又与共产党进行了10年内战,发动了5次围剿红军的战争。国民党军队的腐败和反动,使其战斗力低下,既不能真正“安内”,更不能有力地“攘外”,在日本军队的侵略面前,节节败退。1931年“9·18”事变后,国民党军队实行不抵抗政策,使整个东北沦陷。1933年春,日军从东北入侵热河和冀东,国民党军队集中了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和晋绥军等各系共30万人的军队在长城展开抗战,却很快被4万日本军队击败,签订了屈辱妥协的塘沽停战协定,为日本进一步控制华北提供了便利条件。不仅如此,国民党军队甚至连自己的首都都保卫不了,致使日本军队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杀害了30余万中国军民。1944年春天,日本在海上交通线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决心在中国打通直通印度支那的大陆交通线,日军对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的国民党军发起了战略进攻。国
民党军队在自己数量占有优势,中国和美国的空军又已经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却仍然是连战连败,丢弃了人口将近6000万的数省地区,在同年年底败退到贵州,使日本军队完成了打通大陆交通线的目标。当时,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在中国的国民党战场却出现了大溃败。。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发动内战,解放军在三年多的解放战争中,消灭了800万国民党军队,残余势力败逃到台湾,从此结束了国民党军队在大陆的历史。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